前言
魏延作為蜀漢除了“五虎上将”外地位和能力最出衆的一位,他在蜀漢中也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作為劉備親自提拔上來的大将,他也算是劉備的嫡系将領,和一些降将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也正是因為他的能力出衆,魏延也是有自己的高傲,正是這一份高傲讓他在諸葛亮逝世後公然違背軍令,最後被滅三族。
一、違背軍令
在演義中魏延并不算是一位正面的人物。演義中給出的解釋則是魏延有反骨,從面相上看魏延一定會背叛蜀國的。其實雖說魏延本人是有些缺點的,但是背叛的事情他卻是不會做的。即使是他和諸葛亮不和但還有劉備呢,劉備對他可是有着知遇之恩的。
但是在劉備逝世後,魏延在蜀漢中就失去了最大的後盾,他和諸葛亮之間也并不是很和睦的。以至于在諸葛亮逝世後他公然違背軍令最後被殺。其實早在諸葛亮逝世之前就已經預示到了,當年諸葛亮病重之際就已經安排好了後事。
對于魏延他留下了一句很讓人迷惑的話: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簡單來說就是如果魏延不聽從指令,你們就自己先走吧,不要管他了。其實通過這句話也能夠看出諸葛亮是早就知道,隻要自己逝世了就沒有人能夠壓制住魏延。
當然魏延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不然他也不會有資本去違背諸葛亮的指令。首先就是在官職上,魏延當時在蜀漢陣營中的官職是僅次于諸葛亮的,他不僅是前将軍,并且還是朝廷的南鄭侯,而他的老對頭楊儀不過就是一個丞相府的長史。
楊儀就是諸葛亮的一個幕僚類的人物,即使是在丞相府也沒有很重要的官職,在朝堂上就更不用說了,但是他這樣的人竟然能夠統領蜀軍。一個沒有官職的人,能夠比得過朝廷親封的大将軍。
還記得前文說魏延本身就是一個很高傲的人,即使他不是一個高傲的人,這也會産生不滿的情緒。大軍不在自己的手中就算了,還在這楊儀的手中。
當然魏延也是有高傲的資本的,他能力出衆,尤其是在五虎上将相繼離世後,整個蜀漢都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就連諸葛亮看重的姜維都直言自己比不過魏延。
并且在諸葛亮逝世後,作為漢中太守的魏延,手中有整個蜀漢最精銳的部隊,雖說他的手中隻有三萬人左右。但這些人卻是實力最強的一支部隊。作為一方大将,在魏延的手中也有着将領的。
首先要說的就是他的兒子魏昌,魏昌是魏延的長子,在北伐的這段時間中他一直都是跟在魏延左右的,不過和他的父親相比,他的能力就差一點的。但虎父無犬子,魏昌也是有實力的。
其次就是馬超的堂弟馬岱了,也就是殺了魏延的馬岱。在馬超逝世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弟弟,于是就将他托付給了劉備,而劉備将馬岱放到自己看重的大将魏延的手下。
可以說此時,魏延的手下根本就沒有什麼大将,他對自己的能力很相信。就像是前文所說的一樣,整個蜀漢隻有姜維和王平兩人能夠和他過招。當然這僅僅是過招,但最後勝負也是一個未知數。
是以對于一個馬岱,魏延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最後卻喪命在他的手中。真正惹惱魏延的不過就是諸葛亮在逝世前将兵權都給了楊儀,楊儀地位不如魏廷就不說了,重點是兩人的關系并不好。
二、不和已久
魏延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武将,是以他不懂得應該怎麼調和和别人的關系,他和諸葛亮、楊儀兩人關系都不好,并且兩人都是一個文臣。沒有政治頭腦的魏延很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得罪了他人。
當然他和諸葛亮兩人之間沖突産生的原因就很簡單了——子午谷奇謀,僅僅就是因為子午谷奇謀。在劉備逝世後,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就開始了他的北伐之路。當然這件事魏延也是同意并且支援的。
這不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并且希望諸葛亮能夠試一試他的想法,當然諸葛亮最後不出意外地拒絕了。
衆所周知諸葛亮也是一個很謹慎的人,他向來都是走一步看三步,但是這子午谷奇謀中卻有太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是以諸葛亮并沒有聽他的。
諸葛亮的一生五次北伐,他每一次都會帶上魏延,當然魏延也每一次都會重提自己的子午谷奇謀,然後再被諸葛亮拒絕。
諸葛亮謹慎是公認的,但是在魏延看來就是諸葛亮膽怯,反而讓自己沒有地方施展自己的能力。當然和諸葛亮相比,魏延更讨厭另一個人,在魏延看來諸葛亮隻是一個聽不進去勸說的上司,但楊儀卻是一位讓人厭惡的同僚。
其實《三國志》中對于楊儀的描述還是很貼切的——狷狹,行事偏急且狹隘。楊儀就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讓蔣琬下不來台,能力楊儀是有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情商,這楊儀和魏延是一類人,兩人都沒有情商不會說話。
可以想象兩人遇到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兩人一文一武在蜀漢後期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但實際上兩人早就看對方不順眼了,這也為之後魏延違背軍令埋下伏筆。
三、讓人不解
可以說重用楊儀和魏延兩人卻沒有緩解兩人的沖突是諸葛亮一大失誤。就連孫權都看出兩人因性格的影響難成大事,諸葛亮又怎麼可能看不出,但他雖說是看出了,但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出手調解,反而讓兩人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激烈,造成了之後難以挽回的下場。
不得不說孫權有時候還是很有眼光的,早在諸葛亮還未逝世之前他就很費祎說過,這兩人幸好是諸葛亮在世的,要是諸葛亮不在了他們一定會是蜀漢的禍端。這不諸葛亮屍骨未寒兩人就按捺不住了。
還記得前文說的在諸葛亮逝世之前他是和一些重臣開過一次會議的,讓人玩味的是,這次會議沒有魏延,将魏延排除在外了,再加上諸葛亮之後的話。很難不讓人多想,可能諸葛亮早就知道了隻要自己死了,魏延是一定會壞事的。
魏延被馬岱所殺,楊儀為了洩憤殺了魏延三族。正如孫權所言的“心胸狹隘,難成大事”。雖說魏延因違背軍令被殺了,但還是要說一句,即使是魏延千錯萬錯,但他從未想過背叛蜀漢。
若是他想要背叛蜀漢他有着很多機會可以背叛蜀漢,無論是向司馬懿投降還是直指劉禅都可以。魏延可以死,但是這個“叛國”的罪名不應該放在魏延的身上。
結語
在魏延被殺後不久,楊儀就坐不住了,竟然說出大逆不道的話來,直言:我若是率領大軍歸順曹魏,現在未必會落得這個下場。最終在獄中自盡而亡,自此蜀漢能堪重用的人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