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曾大力推廣“包産到戶”,得到了萬裡的賞識,後被調到中央任職

1978年,安徽滁縣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自然災害,當地農業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幾乎顆粒無收,老百姓為此大感絕望,紛紛收拾行囊準備到外地逃荒。時任滁縣縣委書記的王郁昭見狀很是着急,他連忙召開縣委工作會議,商讨該如何應對災情,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群衆。

他曾大力推廣“包産到戶”,得到了萬裡的賞識,後被調到中央任職

縣委秘書處的同志首先提出向安徽省委告急,申請救濟糧,先解決眼下的燃眉之急,穩住老百姓的情緒,以免發生群體性事件。除此之外,農業局的同志又建議組織農民們展開生産自救運動,以公社為機關開荒屯田,争取在入冬之前種出一茬糧食,幫助大家渡過青黃不接的時期,隻要撐到來年春耕時節,災情自會消退。

但此時,審計機關的同志又站出來表示,滁縣下屬的諸多公社均存在“怠工”現象,很多人平時根本不幹活,隻想着張嘴吃飯,是以即便組織自救運動,恐怕效果也好不到哪去。此話一出,全場瞬間沉默,大家一下都啞了聲。

他曾大力推廣“包産到戶”,得到了萬裡的賞識,後被調到中央任職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自從60年代中期之後,農業集體化的弊病便慢慢顯現出來,該政策嚴重打壓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大家覺得反正都是給公家幹活,幹好了有飯吃,幹不好也有飯吃,索性就開始偷懶、開小差、混日子。這直接導緻糧食産量極速下滑,就拿安徽來說,有好幾個縣在60年代初是農業建設模範機關,但在1968年往後,它們便開始慢慢走向“衰落”,農業産值一年不如一年,後來甚至開始伸手向國家要救濟糧。

滁縣也普遍存在這種情況,王郁昭曾經想過推行“改革”,放松對農民的限制,可縣委的其他同志堅決表示反對,有些人甚至危言聳聽,說王郁昭在挖“社會主義牆角”。現如今,情況緊急,王郁昭必須要力排衆議,行“非常之法”,于是他再度将當初廢止的“改革方案”拿出來讨論。

他曾大力推廣“包産到戶”,得到了萬裡的賞識,後被調到中央任職

萬幸的是,前不久鄧公剛剛提出要解放思想,是以縣委的同志們不像此前那麼固執,大家在經過一番激烈商讨後,最終還是通過了王郁昭的意見,決定在私下廢除公社制度,推行“包産到戶”的政策。這一政策果然有奇效,自從縣委下達了指令之後,各公社的社員都像“打了雞血一樣”,開始辛勤勞作,日夜不停的耕耘,入冬之前,縣裡果然種出了一茬糧食,雖然數量不多,但足夠大家扛過整個冬天。

來年春耕之時,滁縣的老百姓奮起播種,辛勤不辍,結果在秋天迎來了大豐收,全縣糧食産量幾乎翻了一倍,老百姓再也不用擔心會餓肚子了。很快,這一消息傳到了安徽省委,時任省委書記的萬裡同志随即找王郁昭談話。王郁昭為此很是忐忑,他覺得自己此次到省委述職,恐怕要挨批評,甚至有可能會直接被撤職查辦!是以在出發之前,他提前向縣長交接了工作,以防不測。

他曾大力推廣“包産到戶”,得到了萬裡的賞識,後被調到中央任職

事實證明,王郁昭多慮了,萬裡同志找他并非興師問罪,而是要了解包産到戶的基本情況。王郁昭随即将滁縣兩年的農業發展情況全部如實上報,萬裡聞訊後大喜過望,訓示他要堅持該政策,将“改革”進行到底!有了萬裡同志的背書,王郁昭的底氣強硬了許多,他馬上将包産到戶寫進地方行政法規中,并将延續了數十年的公社逐一解散,自此之後,農業集體化徹底成為一個遠去的曆史名詞,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1982年,王郁昭因為推動農業改革有功,被提拔為安徽省委常委,1983年,他在萬裡的推薦下,出任安徽省委副書記,兼任省長,任期内,他一方面繼續推進“包産到戶”,一方面對工、商業進行“解綁”,使其融入市場經濟體系,參與資本運作。1987年,王郁昭又被上調到黨中央工作,主要負責研究農村政策,為農業改革提供指導意見。

他曾大力推廣“包産到戶”,得到了萬裡的賞識,後被調到中央任職

1990年,王郁昭轉往全國政協工作,慢慢退出一線,開始過療養生活,1993年,他徹底離休,黨中央在征詢了他的意見後,将他安排到北京西山定居,并允許他享受省部級高幹待遇。晚年的王老沉迷于習練書法,每天隻要在書房待四個小時,遇上天氣好的時候,他會出門去釣釣魚,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美好,2016年,這位為革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同志不幸病逝,時年九十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