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的頂流,除了娛樂圈裡的208,還有一群圓滾滾、糯叽叽的“芝麻糯米團子”。
這兩年,粉絲呈幾倍增長,長途奔波隻為一睹芳容。
碰到運氣不好的時候,你來了,人家可能連個正臉都不給看
。
但!那又怎麼樣,ee們寵着呀~~~
确實,面對這些小可愛,哪怕“鐵心”也得分分鐘融化。
随手舉例網上人氣比較高的幾位選手——
福寶,歸國留子中的女明星。
她以擅長營業著稱,吃播、打滾,一刻不閑着,主打一個讓遊客值回票價。
花花,頂流中的頂流。
她從小萌到大,從骨相到皮相都是美熊,小眼神、小動作人裡人氣的。
渝可渝愛,相親相愛。
兩兄妹一個比一個會撒嬌,還會忽略自己龐大的體重,對飼養員投懷送抱。
奶媽: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可是它同樣拒絕了我拒絕的手勢……
飛雲,熊貓界的劉亦菲。
有顔就是任性,不需要絞盡腦汁,吃個胡蘿蔔整個“熊”都散發着美麗和優雅。
啊啊啊啊啊啊有多少人跟廠長一樣,熬夜通宵沉迷吸“熊”,無法自拔,緻力于走遍全網國寶的所有視訊。
這就得誇下綜藝界的“王者”芒果台,下手就是穩準狠,火速出了一檔綜藝——
《熊貓一家人》
國寶可愛,兩腳獸卻沒那麼可愛。
一些“熊貓圈”的粉絲,把飯圈那一套烏煙瘴氣的東西搬過來,吵得昏天黑地,破壞心情。
廠長認為,真正愛熊貓,是了解它,并尊重它。
這一點,相信看了節目,各位便會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深刻的體會。
鏡頭中所呈現的,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四川的四個基地之一卧龍神樹坪基地(其餘為都江堰基地、雅安基地、卧龍核桃坪基地)。
中心差別于普通動物園,除了開放參觀,還承擔多項職責。
例如負責大熊貓的人工飼養繁育,疾病防控,圈養大熊貓野化教育訓練與放歸,協助開展大熊貓國内外合作交流,開展大熊貓野外生态與種群研究,科普教育和宣傳工作等等。
節目組從衆多履歷中,挑選出六位動物學相關專業的大學/研究所學生,來當實習飼養員。
他們将跟随三位經驗豐富的飼養員,開展日常的工作。
是的,觀衆除了可以看到萌萌的熊貓,還可以看到“内場”背後的情景。
三位老師,分别對應三組從年齡到飼養方式截然不同的熊貓。
蕊蕊一家
媽媽蕊蕊,帶着親女兒蕊蕊崽和幹兒子賢賢崽住在一個圈舍。
雖然一親一後,但蕊蕊媽母性很強,給兩個幼崽付出相同的母愛,每天和娃們貼貼,教他們爬樹。
兩個幼崽還在喝奶的年紀,随時随地都在可愛。
蕊蕊崽安靜獨立。
賢賢崽活潑好動,尤其黏人。
表兄妹組
哥哥驕陽,活潑,喜歡鬧,是個人來瘋。
妹妹優悠總是被驕陽“欺負”,為了躲避,她總是跑到樹上躲着。
兄妹倆處于亞成體,即脫離幼崽期,但尚未性成熟,由于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是以他們吃得多,人稱“竹子榨汁機”。
相對應的,拉得也多。
飼養員都讓實習生們做好心理準備哈哈哈哈。
最後是鑫鑫一家。
鑫鑫是海子和白楊的孩子,父母雙方皆是野外救助回來的,是以鑫鑫是純正的野二代。
三口之家,都有很強的野性。
野外搏擊技巧娴熟,一言不合就幹架,并且,随時随地保持警惕。
這就要求飼養員一方面與之保持距離,保持熊貓的野性,另一方面工作時需要格外謹慎,防止它會突然抓你的手。
能看出,養熊貓和養孩子是一個道理,性格不同,所運用的措施也不同。
而除了上述這些,飼養員大部分的工作日複一日,需要體力、細心、專業知識。
每天上班,他們需要觀察熊貓的狀态,看精神好不好,吃得好不好。
接着準備食物,包括竹子、竹筍、精料。
為了減少大熊貓牙齒的磨損,需要把竹子摔成條狀,據統計,一名飼養員每天要摔70-80公斤。
一個冷知識點:飼養員會在靠近熊貓的地方摔竹子,順便進行脫敏訓練,讓熊适應摔竹子聲音避免發生應激反應。
熊貓們都吃上了,飼養員可以正式開幹了。
清理前一天的食物垃圾;
清理糞便,精細到給每一隻熊貓的“青團”稱重,比如蕊蕊一天可拉12.45公斤;
打掃内舍外舍;
先掃,後拖,再消毒,外舍還有水池、熊貓的玩具需要保養。
飼養員既是熊貓的私人醫生,也是保姆。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倘若不是真的熱愛,一般人真是不能長久堅持下去。
有的實習生,剛上任,體力就快要跟不上了。
節目更到第三期,來到了讓觀衆淚目的單元,實習生從熊貓圈舍轉戰野外,參與到了野化放歸熊貓的項目中。
這是廠長覺得這檔綜藝最大的意義所在。
過去,很多人對“野化放歸”熊貓有諸多誤解,甚至将其妖魔化,認為把人工養大的熊貓扔到野外是殘忍的舉動。
實際上——
圈養,是為了擴大種群基數。
野培,是為了複壯野外瀕危小種群,增加基因多樣性。
當小種群不到60隻,100年内就會滅絕的可能性,而兩種同時進行,都是在努力保護熊貓這一群體。
在紀錄片《熊貓列傳》中,鏡頭拍下了大量野生熊貓的珍貴畫面,颠覆了我們以往對這一物種的認知。
熊貓作為獨居動物,聰明、彪悍,行動靈活,戰鬥力爆棚,有“食鐵獸”之稱。
打敗黑熊不在話下。
是的,熊貓固然可愛,但比起滿足人類審美和被人類自以為正确地飼養出的可愛,顯然那些蓬勃的生命力、生來的野性純粹的自由更為可貴。
而随着這些年的探索,野化放歸程式日漸完善,對接受教育訓練的熊貓所造成的傷害極小。
還記得前面親人、可愛的賢賢崽嗎?
節目中參與教育訓練的,便是賢賢媽和另一隻賢賢崽。
從事野化放歸教育訓練14年的牟仕傑說,中心開創了母獸帶崽的野化教育訓練方式。
由擁有野外經驗、母性極強的媽媽,親自哺育和撫養幼崽。
教育訓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模仿半野化,樹林面積相對較小,自然環境不算複雜,在此階段,幼崽主要依賴母乳為食。
期間,他們會為媽媽投喂食物,增強母體的營養。
當然了,投喂是趁媽媽和幼崽分開的時候,或者從業人員需要穿上僞裝服,與幼崽保持距離。
以保證幼崽完全不受人類的影響。
從業人員會通過儀器和現場探察,密切監測和記錄幼崽的生長發育和行為表現。
第二階段。
幼崽滿一歲,開始吃竹葉後,便轉入面積更大,自然環境更加原始的保護區。
此階段幼崽會完成從吃奶到采食竹子的食物轉換,學習更多生存技能,像是爬樹、找野外竹子、找水源、找庇護場所、避險。
一年以後,專家進行野化教育訓練評估,如果評估表明幼崽已具備野放生存的能力,幼崽将會送到野外栖息地放歸。
知識點補充:幼崽兩歲至兩歲半時,熊貓媽媽因為發情,會本能驅趕幼崽離開,獨立生活。
放歸時,中心會對幼崽進行體檢,植入皮下晶片,佩戴定位項圈。
一段時間後,項圈會自動脫落,科研人員會繼續通過紅外相機或提取糞便中的DNA等方式進行持續監測。
第三階段。
放歸後,飼養員要每天在栖息地巡山,監測熊貓的信号,記錄資料。
每天陪着,觀察着,保證他們是健康的。
能感受到,為了實作放歸,國内的科研人員,以及一線的飼養人員付出了很多,投入了很多。
人工圈養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
截至目前為止,熊貓中心已放歸野化大熊貓11隻,存活9隻,有:
2012年 淘淘
2013年 張想(全球首隻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
2014年 雪雪
2015年 華姣
2016年 張夢
2017年 八喜 映雪
2018年 琴心 小核桃
無論前方将面臨什麼,這些熊貓們都是頭也不回地跑向叢林深處,他們是勇敢的,且自由的。
此時此刻,在原始森林研究了幾十年熊貓的潘文石的那段話,響徹廠長的耳邊——
熊貓經曆了幾百萬年的演化,并不是為了在動物園取悅人類。
熊貓的生活目标、生命的目标不是為了這個。熊貓要在野地裡生,野地裡長,在那裡經風雨見世面,在那裡追求愛情,在那裡生,在那裡死,這才是真正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