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看到銀行、保險、券商、基金公司都傳出了降薪和退薪的消息。
這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難道僅僅是因為這些金融機構經營遇到問題了嗎?
這背後其實涉及社會配置設定制度的重大變革。
一、金融機構的客戶到底是誰?
咱們以券商和基金公司為例,大家認為他們的客戶到底是誰呢?
或許股民和基民會認為自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但你見過他們關心和重視過你嗎?
相反,你去看看券商和基金公司是不是特别積極的去搞各種“調研”?
是不是各種去舔上市公司和各類機構?
為啥?
因為這些來錢快,來錢猛呀。
比如:
1.保薦IPO;
2.套内幕消息,搞内幕交易;
3.幫助企業發債和推銷債券,反正暴雷了是投資者承擔損失;
4.幫助企業拔高估值,然後高位減持和出貨;
5.幫助大股東玩轉融通等等。
大家要清楚,誰能幫你賺錢,你肯定就舔誰。
這是人性所決定的。罵也沒用。
換做是你,估計你可能做得更過分呢。
二、舊的财富配置設定
搞清了上面這層關系,我們就明白,以前資本市場的财富配置設定一定是從窮人處搜刮,使得富人更富。
這些上市企業和金融機構賺了錢後,就把錢從股市帶走了。
是以股市也一直在失血。
當補血不足時,市場自然就漲不上去了。
咱們可以想想,這些金融行業的員工憑什麼賺這麼多錢?
是因為他們更聰明,還是因為他們更有能力?
恐怕都不是吧。
他們大機率僅僅是因為運氣好,踩上了時代的紅利而已。
如果他們真有能力,最近這幾年怎麼就不行了呢?
為何一降薪,還有人自殺呢?
三、發展的必然過程
為啥舊的财富配置設定更傾向于上市企業和金融機構呢?
這跟一個國家發展的階段有關。
一個國家要發展是先搞生産還是先刺激需求呢?
很明顯,一定是先搞生産。
東西你都生産不出來,有需求有個卵用啊?
而且生産端的發展也是有順序的,得先發展輕工業,比如:食品、紡織、家具、造紙、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體育用品工業。
這些都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
隻要你生産出來,根本就不缺需求。
而不能一上來就去搞重工業。
你生産海量的飛機、輪床,大煉鋼鐵,賣給誰呢?
是以,早期我們大搞重工業,經濟是越來越差。
改革開放後,找對了方向,開始大力發展輕工業,于是我們的經濟就騰飛了。
等輕工業的需求飽和後,就得轉型去搞制造業,然後利用出口創彙。
創彙後,有了錢,就可以搞基建和房地産。
再然後就是發展高端制造,拓展制造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獲得國際競争優勢。
最後是向高科技轉型。
我們的生産端每向上走一個階段,都會有大量的現成需求。
但是,一旦走到某個瓶頸期時,需求就不足了。
比如,當大家都買了房子,就不能依靠房地産來發展經濟了。
當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都高于30%了,也面臨嚴重的産能過剩。
對于制造業來說,内需是一部分,外需也是一部分。
我們的内需長期都不足,一旦外需也啞火,我們就難受了。
于是,我們就得想辦法提振内需,進而消化過程的産能。
講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先搞生産,再搞消費。
是以,我們當下面臨的消費不足本身就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面對的問題,沒必要把這個問題過度的誇大。
回到資本市場,其實也一樣。
金融的本質就是幫需要錢的人融資,同時給有資金的人提供投資機會。
國家發展的早期,需要搞生産端,也是扶持企業。
是以金融必然會更傾向于服務企業。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是不是一搞經濟刺激,常常都是企業獲利,而居民則感受不明顯?
為啥?
你去看看錢都流向誰了吧。
錢流向誰,誰就滋潤。
對于我們國家的企業來說,找銀行貸款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因為銀行的生意本質就是錦上添花,從來不雪中送炭。
需要錢的企業拿不到貸款,不需要錢的企業,銀行還不停的送錢去。
而股市長期以來的任務就是為這些企業融資。
四、配置設定方式的巨變
當下,我們的生産端已經搞起來了,甚至産能過剩了。
那麼下一個階段就不是胡亂再去卷生産了。
而是要提振内需了。
是以,金融機構的任務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他們不能再一味的幫助企業,拉大貧富差距了。
而要在居民端下更多的功夫。
于是我們就看到資本市場發生了重要的改革。
1.限制企業端無節制的薅居民羊毛;
2.嚴懲企業的不公平行為(财務造假、拉高減持、内部交易等等);
3.引導企業讓利(分紅和回購);
4.引導金融機構讓利(降低管理費和交易費,降薪和退薪,裁員);
5.嚴懲金融機構的不公平行為(協助造假、不負責任的保薦、限制量化、限制交易工具等);
6.引導金融機構以投資者利益為導向。
往深層次想,這不就是在重構配置設定制度嗎?
讓财富從企業和金融端流向居民端。
隻有當居民端有了财富效應,内需才能得到提振。
五、金融機構降薪不可避免
年初我就預言過,金融行業将發生重大變化。
很多機構将被出清,很多從業人員會失業和降薪。
當時很多小夥伴都将信将疑。
為啥一定會發生呢?
大家可以仔細想想,這些人員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各種跑上市公司“調研”;
第二,幫企業上市、增發和發債;
第三,利用不公平優勢賺阿爾法,進而收取高額管理費;
第四,各種花式營銷,騙居民入坑;(一個基金的規模主要取決于營銷,而不是投資能力)
第五,幫企業拉高減持,幫企業制造不公平優勢(比如:轉融通)
現在情況如何呢?
首先,這些機構很難做出阿爾法了,因為國家隊和監管在努力的打造貝塔行情,隻要貝塔行情形成,沒有幾個人能做出阿爾法;
第二,可以躺賺的管道被管理層給掐死了。
比如,限制減持,打擊造假,減少IPO和再融資,嚴控銷售管道,提高透明度等等。
六、不要光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
很多股民看到管理層說要保護中小投資者,就拍掌稱贊。
他們所了解的保護投資者是:讓我們賺錢。
然而管理層所說的保護投資者是一個相對概念。
也就是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财富向居民配置設定,降低資本市場的不公平。
但很多股民恰恰買的就是這些制造不公平的企業的股票。
你讓管理層怎麼保護你?
人家正好要打擊的就是這些企業。
股民不就冤死在裡面了嗎?
是以呀,換位思考真的很重要!!!
股民永遠處于下位,一定要站在上位的角度看問題!
否則你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換了一個角度看問題後,我們才能發現,原來這場改革的不簡單之處。
一場大面積的财富再配置設定正在拉開序幕,一場向消費國轉型的行動正在上演。
打賞自願,1分錢都是默默的支援,哈哈!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歡迎來我的同名公号:睿知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