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視訊加載中...

往昔之時

我們隻能借敦煌壁畫的絢麗色彩

遙想大唐建築的磅礴與壯麗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盛唐-敦煌148窟-東壁北側-藥師經變局部

一座隐匿在山西五台山巒中的

絕世古建

伫立千年 靜候知音

獨屬于中國人的千年唐構

1937年7月7日

在盧溝橋的隆隆炮聲中

一份電報從山西五台發至北平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1937年7月9日《北平晨報》第五版頭條釋出

梁思成、林徽因等

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們

發現建于唐代的佛光寺東大殿

打破了此前日本學者的言論:

“中國境内已無唐代木制建築”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梁思成、林徽因測繪佛光寺,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雖然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者們

因為戰争中斷了古建考察

但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

促使他們編寫出自己的中國古建築學術成果

建構了中國建築史體系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獨屬于中國人的千年唐構

重新走入人們視野

大唐氣度的“凡爾賽”建構——鬥拱

殿鬥拱雄大,屋頂坡度緩和,廣檐翼出,全部龐大豪邁之象,與敦煌壁畫淨土變相中殿宇極為相似,一望而知為唐末五代時物也。——梁思成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鬥拱 又稱鋪作

位于立柱和橫梁的交接處

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用肉眼看

東大殿鬥拱的高度幾乎趕上立柱的一半

這樣的尺寸在宋以後基本絕迹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東大殿外檐七鋪作鬥拱示意

佛光寺東大殿外檐的七鋪作鬥拱

标志它是全球唯一現存唐代最高等級木建築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不止等級高 還有實用性

東大殿的出跳鬥拱

将屋檐懸挑出四米之外

保護主體結構和台階免受雨水浸潤

是中國現存懸挑屋檐最遠的鬥拱

唐代工匠的“炫技”之作——大叉手

佛光寺東大殿人字形叉手承脊槫, 國内唯一執行個體。 ——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

叉手

是中國古建築大木作梁架上方的構件

由平梁上的兩根枋木組成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大叉手“侏儒柱”示意

宋遼實物皆有侏儒柱而輔以叉手

明清以後則僅有侏儒柱而無叉手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梁思成拍攝的東大殿“大叉手”照片,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佛光寺東大殿的梁架結構

僅由兩根碩大的木構件

呈人字形交叉

獨特且高效地互相支撐、抵住脊椽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中唐·榆林窟第25窟 北壁彌勒經變局部

如此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叉手”

營造學社的成員們

也隻有在唐代壁畫中偶然見得

97%國産純原裝的千年大唐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結合特征建構碳14測年分析

今天的佛光寺東大殿

97%木構件還是唐代原物

完好保留着1100年前的樣子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在世世代代的關注和保護下

這座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

唯一殿堂式唐代建築

也成為我們窺見唐代最高等級建築的

重要視窗

營造之法丨藏在深山裡的大唐風華

總監制丨闫帥南 唐怡

總導演丨費翔

本集編導丨翟晨金

顧問丨劉暢

文案丨翟晨金 丁佳昕

制片丨杜通 姬明言

統籌 | 劉瑩 武賀 戴廣宇

攝影丨鄭建松 閻碚 吳衛國 王亮 張藝航

後期統籌丨張霄鶴

制作丨王祎艇 翟晨金 趙明旭

包裝丨王龍 劉津豪 陳正旭 張艾彤 董芊鑫 曹敏華

調色丨殷亮 劉宇霞

配音丨楊晨

音編丨高騰飛

鳴謝丨總台山西總站 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 佛光寺南禅寺保護利用部

學術支援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