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平原(三百七十八)|惠師初創散記

大平原(三百七十八)|惠師初創散記

惠師初創散記

文/李玉德

薪火相傳,學脈綿長。2023年12月1日,惠民師範迎來了75周年華誕,這是我們惠師人共同的節日。為此,成立校友會,并于12月16日在濱州學院隆重舉行了儀式。惠師永遠是惠師人的根。我們這代人有義務讓後人了解惠師曆史,傳承惠師精神。為表達惠師人的情感,通過校友會将“惠師”傳承下去,讓校友會成為每一位惠師人的心靈家園和精神驿站!那麼,惠師是怎樣一所學校呢?回顧學校的創業史,回首感悟創業者艱苦奮鬥,不畏艱辛的實幹精神,有必要将惠師的初創史展示給大家,以激勵後來人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

惠民師範的曆史是光榮的曆史,是艱苦奮鬥的曆史。惠民師範是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由中共渤海專署獨立建立的一所在冀魯邊區最早最有影響力的中等師範學校。建校75年來,培養出近兩萬名學生,遍布全國各行各業,為祖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對山東教育的貢獻,更是獨樹一幟。惠師初創的師生經曆了由學校初建到逐漸走上正規辦學的創業期,他們在困苦環境中用自己的雙手建起了校園,他們樂觀向上,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熱情報國,努力學習的精神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永遠值得後人緬懷和學習。

I947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進攻,戰場上,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城掠地,勢如破竹。1948年9月,解放濟南的隆隆炮聲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在此革命大轉折之際,各地各機關亟需各方面的幹部和人才,華東局及山東省不失時機地在山東臨朐縣與益都縣交界處的闵家莊(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所在地)召開了第三屆教育工作會議。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大力開辦師範教育和中學教育,迅速培養革命人才,以助形勢的發展和革命的需要。會後渤海區行署積極貫徹省委教育工委會議精神,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決定着手創辦一所師範學校。由于惠民縣城剛剛解放,形勢還不穩定,決定将校址暫定在惠民城北三裡的馬畫匠村。馬畫匠村有五十多戶人家,地域開闊,群衆基礎較好,又靠近縣城,便于上司,且有舊廟和多餘民房可供使用,有辦學的客觀條件和區位優勢,是以,就将校址暫定在了馬畫匠村。

渤海專署對創辦師範學校極為重視,1948年10月,行署經過專門研究,決定派行署教育處科長關鋒和李青田等同志專門負責師範的籌辦工作。由此可見,師範的規格之高,地位之強。通過關鋒、李青田等同志兩個多月的緊張籌備,于1948年12月1日終于如期開學并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開學當天,紅旗飄揚,鑼鼓喧天,華東局、山東省和渤海專署的分管上司悉數到場。渤海平劇團和附近的幹部群衆也紛來祝賀。主席台橫幅上“山東省渤海後師開學典禮”幾個紅色大字鮮豔奪目,如盛開的桃花。橫幅下,以關鋒校長為首的校上司班子穿着洗的發白的軍裝,腰系武裝帶,斜挎手槍,整齊劃一的肅立在主席台上,威武壯觀。通過多管道聘請來的,知識淵博的張伯揚、石鋒、李一村 崔丙南、張東太、張益堂、趙一民、孫雲漢、孫謀純、王鶴村、時傳記、季華(女)等16位教師穿着長袍在主席台亮相,如一股清流,使會場文化氣息更加濃郁。職員楊景獻、徐壽槐等人在主席台上跑前跑後,貼智語,弄幕帳,使場面顯得更加熱烈。

山東省委代表主持了開學典禮,在“山東省渤海後期師範學校已于今天成立了”!的一聲高喊下,會場沸騰了,台上台下的幹部群衆高聲歡呼,緊接着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華東局上司的講話将開學典禮推向了高潮。由渤師開學典禮的規格可見華東局及山東省對渤師重視和其地位之高。這一天,開創了曆史;這一天,這所魯北平原上的最高學府,培養革命師資的搖籃,在歡呼聲中誕生了;這一天,被定為了校慶日。根據形勢需要和華東局的訓示精神,渤海後師将“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三項目标确定為教育方針,将“拉起千百萬人的文化大軍,掃除幾千年的封建殘餘思想”做為教育任務,并确定星期日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義務勞動日”。在緊張的準備中,不到半月的時間,于12月15日渤師便正式将教學工作帶入了正軌。

渤師初期招生272人,一級兩個班,學制一年。其中學生有侯丙章、李韻齋、孫明德、曹繼興、劉心一、李名揚、李文明、李東濂、張心輝、王裕民、張複平、趙印甫、李美齋、蓋昌明、劉敬恒等106人。二級四個班,學制二年。其中學生有張道寬、薛壽萼、劉青山、李振鵬、劉芸亭、劉元祥、李文壇、鄭盛芝、張延壽、侯志、趙長發、商育才,崔繼忠(女)、玉莉(女)、季嶺(女)等108人。其中,玉莉、季嶺為插班生。還有補習班的一個班58人,後并入三級。1949年秋,又從二級中挑出部分學生,編為一級三班,和二級同時畢業,學生有張緻祥、房旭東、車敬志等人。這近三百名學生,教育程度有完小,國中,高中,三級學曆不等,其中多數為國中學曆。年齡從最小的14歲到最大的40歲。生源一部分來自農村,一部分來自新解放的城市。盡管學生情況複雜,但都接收了革命洗禮,後來都成為了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有用之才。

1949年秋,又招收了三級的兩個班,學制二年。加上并入三級的原補習班的一個班,三級共三個班。

“解放區呀麼嗬咳

大生産呀麼嗬咳

軍隊和人民 西裡裡裡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

齊動員呀麼嗬咳

……”

在軍民大生産的歌聲中,渤師的師生熱情高漲,幹勁十足,以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在艱苦條件下,用自己的雙手,利用現有的條件,邊學習邊建校,在他們辛勤的汗水中,一座初具規模的師範學校在馬畫匠村矗立起來。

村東,粉刷一新的老廟,顯得格外明亮,是老師們的辦公室,附近的民房用土坯壘上課桌,用草把子紮成凳子,用石灰和煙灰抹成黑闆,用門闆支起講桌,一座座教室便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将磨棚和柴草房打掃幹淨,壘上土炕,用磚盤上炕沿,鋪上厚厚的老草,便成了溫馨的宿舍。《陋室銘》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真乃是:學子居之,何陋之有。正如子曰:“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渤師初創,師生同道,苦中作樂,不改其志,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就是當代之顔回。說起來,當時的渤師真是窮的可笑,開學之日,全校十六名教師,六七位校上司,四五個職工,竟然隻有圖書十二本,紅、紫藥水三瓶,這就是渤師的全部家當。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師生們自己動手,收集圖書,自制墨水,油印教材……在師生的辛勤勞動下,學校的文化教育用品逐漸豐富了起來。

“開飯了!”在大師傅的開飯聲中,一通鑼響(那時候上課敲鼓,下課敲鼓),師生們湧向了夥房,夥房是用寬大的車棚改造而成,兩口大鍋(大得能煮人。大師傅炒菜必須站在鍋台上,用專用的鐵鍁當鏟子,才能将菜上下翻動)。一口蒸窩頭,一口炒菜(早飯,一粥兩個窩頭,午飯一菜三個窩頭,晚飯,一湯兩個窩頭)。無論是校上司,無論是教師或學生,在生活上,統一配給,同甘共苦,同樣夥食。為支援前線,師生們隻吃粗糧,一周僅吃一次細糧。大鍋前,學生們排成一字長蛇陣,大師傅顧不上看着陣仗,随用勺子給同學們盛着白菜豬肉饨粉條随用道地的山東口音高喊着:“明天改善夥食,豬肉白菜大包子”!一聽改善夥食,樂的學生們又蹦又跳。食堂前面就是渤師的大操場,吃飯時,師生們習慣蹲在操場邊,大道旁,邊吃邊聊,這種場景成為了渤師的一大奇觀。

學校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邊學習、邊勞動、邊宣傳。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都洋溢着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清晨,起床号一響,學生便紛紛起床,十五分鐘内必須到操場,按班級排成隊伍,于是,“一二一”的早操聲便劃破了黎明的寂靜。晚上,歡快的革命歌聲響徹天空,師生的革命熱情感動了鄉親,讓僻靜的小村在歌聲中開始沸騰。

歌聲過後,是同學們的晚自習時間。晚自習上,學生們八人一盞豆油燈,同學們就在這昏暗的燈光下,圍坐學習,争議讨論,研究學問。雖條件艱苦,卻不失青雲之志。待熄燈号一響,一切都歸于寂靜,同學們便進入了溫柔的夢鄉。

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請假制度也非常嚴格,除秋、麥二假外,一般不準請假。實在有必要回家時,學校按回家按路程發放餐證,沿途找村長交證就可就餐。

1949年春節,遷校到城内西門街(縣農機局舊址),6月又遷到今天的校址。今校址是清代考秀才的考棚,民國時的省立第四中學,遷來前是渤海幹校住地。當時校址面積僅占校園的不到一半,西鄰為渤海區黨校,北鄰為行署子弟學校也就是後來的教學樓位置。學校遷來後,辦學條件大為改觀,辦公室,宿舍,教室,夥房,衛生室,圖書館,儀器室等房屋應有盡有,文體器材,桌凳,各類裝置齊全。作息的号令,也由過去的敲鼓鳴鑼改為搖鈴。隻是學生仍睡土炕,晚自習仍是一個小組一盞煤油燈,夥食仍基本上是粗糧,甚至吃高梁面。校址變了,條件改善了,但學校艱苦奮鬥的校風并沒變。當時開設課程有,政治、教育、國語、算術、曆史、地理、動物、植物、美術、音樂、體育等,教材一部分用晉察冀邊區的國中課本,後省教育廳也編了一部分中學課本,供使用,一部分是自編的講義(如“教育通論”、文法知識”),各科教學注重聯系當時形勢,根據政治鬥争、學生思想實際,開設教育課,批判舊教育,介紹老解放區教育經驗。闡明教育目的是為革命、為解放事業服務,國語選講毛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聯系解放區的土改,闡明“好得很”和“糟得很”是階級立場問題。

1949年6月,山東省師範教育會議又提出“繼續貫徹政治思想教育,加強文化教育,提高現在中等學校的品質”的訓示精神。同年冬,省教育廳又提出要“向工農開門”,渤師堅決貫徹上級訓示精神,狠抓學校組織建設,完善了由關鋒為校長,劉冠甲為副校長,李青田為教導主任、兼黨支部書記,王靖(女)(注:王靖,原名王爽蘭,曾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正處級幹部,徐向前元帥前妻)為副主任的上司集體。1949年秋教師楊悅如、張銘吉又提為副主任,陳省三為教務員兼團委書記。姜冠倫為總務主任,甘祥五為副主任。

1949年9月,省教育廳給渤師從濟南派來了一批新教師,這些教師是葛子和、楊際龍、楊雪樵、王宗龍、石雨田、張東皓、商松石、章榮庭、王佩璋,他們是解放前的中學教師或大學生,參加革命時間較晚(均在1949年6月),學校貫徹了團結、教育、改造的知識分子政策,在提高覺悟的同時,使得這一部分新教師來校後,加強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品質,提高了學生文化知識水準,他們是學校的新鮮血液和有生力量。10月15日晚,即秋假後開學上課的前夕,關鋒在教師學生代表茶話會上講道:“渤海師範今學期有兩大喜事,一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三是增加了九名知識豐富的新教師………

自此以後,渤師教學氣氛更加濃郁,備課、查堂、聽課、自習輔導、作業批改形成制度。以五愛精神進行教學和理論要結合實際的原則,滲入教學領域,政治課要講《共同綱領》和哲學,曆史課突出人民群衆作用,摒棄英雄史觀,地理課聯系解放區形勢,美術課作時事漫畫宣傳,生物課開設嫁接解剖,理化課有設實驗示範,音樂課教唱革命歌曲。課餘時間學生的扭秧歌漸為歌泳比賽和球賽所替代。1949年2月,渤師又成立了附屬國小(十字街學校校址)師範教育逐漸向“新型正規化”轉變。

渤師成立之初,解放戰争正在進行中,學生們由于社會原因,家庭出身,及個人經曆的不同,一時,“變天”、“渡金”、“當教師安全”想法甚浮塵上,為轉變學生的思想,自建校之日起,校上司即把政治說服,作為首要任務。校黨支部,以及團委、班主任、學生會,經常研究學生思想變化,有的放矢,進行教育。師生除參加當地政治活動外,教師每天早飯前,堅持政治學習一小時,政治學習主要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著作,學黨的檔案,學報紙社論。後來又系統地學習社會發展史和政治經濟學,定期聯系實際,寫心得體會,或出題測驗。學生的課外教育主要進行政治時事學習,組織學習毛主席的文章和黨的檔案及報紙社論,每周進行小組讨論,聯系個人思想實際和表現,鼓勵進步,批評落後。每周一次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學校每周召開一次師生大會,由上司講話,講革命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批判“強權即公理”和“勝者王侯敗者賊”的論調,明确人為什麼活着?革命青年應有什麼品質?“我們的糧食從哪裡來”?

由于學生的成分複雜,心理狀态各異,學校為了讓學生安心學習,1949年春,在學生中開展了“放下包袱,輕裝前進”的活動,動員向組織交代個人問題。1949年學校利用“五四”青年節的時機,召開大會,一是控訴在蔣管區所受的毒害,揭露反動派的罪惡;二是講清自己的曆史,以便輕裝前進。當時,楊博、安中玉等幾名同學在大會上講到激憤處,講得痛哭流涕,影響極大,讓學生們打消了顧慮。會後,絕大部分有問題的學生都向黨談出了自己的政治曆史問題,如國民黨員、三青團員、民社黨員身份的,都做了如實的登記,還有自己的家庭出身,向組織做了說明。此後,學生們輕松上陣,輕松愉快,更加向黨靠攏。

“五四”會後,同學們覺悟提高了一步。各班出現了比思想、比學習、比勞動的“三比”運動,湧現出了許多好人好事,在此基礎上,學校不失時機的開展了“突擊創模活動”。并在麥假後舉行了全校評模大會,評出模範人物、模範班,張榜鼓勵,并獎給模範班一級二班錦旗一面,進步空氣,彌漫全校。

渤海師範以抗日軍政大學為楷模,以“堅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為教育方針。以“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為校訓。以“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為出發點。将渤師打造成了革命的大熔爐。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

民主政府夫妻民呀,共産黨的恩情說不完;”

課餘時間,同學們唱着歌,邁着歡快的步伐,迎着落日的餘晖,奔向了附近的村莊,走進軍屬的大門,擔水的,掃院子的,除糞的,泥牆的,還有幫助洗頭、洗腳、洗衣服的,簡直是無活不幹。樂的軍屬大爺大娘合不攏嘴。同學們還不失時機地向他們報告他們最關心的前方消息,代寫家書,既鼓舞前方戰士鬥志,又安慰了後方親人的心。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生們堅持用自己的雙手改善生活,美化校園。學生們利用業餘時間,種菜、幫竈、拾柴、清掃校院、脫坯、壘牆、搬運……尤其是遷新址後,同學們在古城牆上撿磚七、八萬塊磚,脫坯二十萬塊,自建土房22間。在校内鋪修甬道,并将鋪修的甬道命名為“建國路”、”青年路”、“和平路”,甬道的鋪修,不但美化了校園,同時改變了校内交通狀況,有效杜絕了校園内雨後一片泥濘的狀況。

渤海師範在師生們的努力下,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他們所表演的文藝節目,更是讓當地群衆喜聞樂見。歌曲呀,山東快書呀,《白毛女》呀,《小二黑結婚》呀,《楊排風》呀,《鍘美案》呀等節目的上演,更是驚動了惠城周邊的村莊,這些文藝節目的上演,不但活躍了當地氣氛,宣傳了大好形勢,同時也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階級的罪惡,歌頌了黨的偉大,決策的英明,樹立了黨在人民群衆心中的威信。

1949年下學期,學生還辦了四處民校,其中一處為進階民校,學生每晚都去輪流上課,關鋒校長戲稱,他們是既當學生又當先生。

僅一年時間,惠民師範從無到有,艱苦奮鬥,基礎已經奠定(政治思基礎、組織基礎、工作基礎、物質基礎、師資等),象茁壯的禾苗,初開的蓓蕾,邊學、邊幹、不斷革舊布新,探索教育規律,逐漸向教育的殿堂邁進。

1950年,渤海師範改稱惠民師範,終于擠身于教育殿堂的行列。

作者簡介:李玉德,濱州陽信人,惠師82級校友,濱州市作協會員,陽信縣作協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