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浙滬為什麼不像湘鄂贛皖那樣,經常受到洪水困擾?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人類戰勝自然的勇氣寫照。但面對洶湧的洪水,再勇敢的心也會怯步。近日,洞庭湖區域遭遇特大洪災,堤壩決口,群眾流離失所,令人心痛不已。回首望去,長江中遊幾乎年年都要經曆這場硬仗。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裡防汛形勢始終嚴峻?

江浙滬為什麼不像湘鄂贛皖那樣,經常受到洪水困擾?

水利工程的代際差異,是中下遊抗洪能力懸殊的關鍵因素。細心的人會發現,下遊的江浙滬一帶,幾乎不曾受洪水侵擾。這并非偶然,而是幾代人披荊斬棘,築堤開渠的必然結果。試想,如果沒有那密密麻麻的河網水系,低窪平原的太湖流域早就淪為澤國了。相較之下,中遊地區的水利建設雖然也在加速推進,但在體量和精細度上還存在不小差距。更令人焦慮的是,這裡還在不斷上演圈湖造田、侵占灘地的鬧劇,與洪水搶地盤無異于與虎謀皮。

江浙滬為什麼不像湘鄂贛皖那樣,經常受到洪水困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讓長江中遊背負了更多防洪壓力。三峽大壩下洩的巨量洪峰,在這裡拐了幾個急彎,便顯得氣勢洶洶了。更何況,這裡還有鄱陽、洞庭兩大天然蓄洪湖泊,調蓄洪水更是義不容辭。反觀下遊,地勢開闊平坦,洪水來去都挺順暢,很少泛濫成災。種種天時地利之差異,注定了兩地在抗洪力上的雲泥之别。

更殘酷的現實是,中遊地區實際上為下遊扛下了無數狂洪。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三峽攔洪,鄱陽、洞庭削峰,那些奔騰咆哮的洪水勢必會直撲江浙滬的城池廳堂。可見,下遊地區若拿自身經驗苛求中遊,未免有失公允。

抗洪治水,古已有之;因地制宜,方能制

江浙滬為什麼不像湘鄂贛皖那樣,經常受到洪水困擾?

勝。對長江中遊而言,既要廣築堤防,疏浚河道,更要加快水利工程提檔更新,同步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的統籌治理。而對下遊地區來說,嚴禁圍墾湖泊、填占河道的投機行為,完善内河水系,確定行洪順暢,才是治本之策。

江浙滬為什麼不像湘鄂贛皖那樣,經常受到洪水困擾?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長江中遊防汛救災,不僅關乎這方百姓的安危冷暖,也事關大江大河的時代命運。讓我們攜手同心,用實際行動溫暖受災群衆,用必勝信念鑄就堅實堤防。待到山川無恙、河清海晏時,我們必将以英雄的姿态,接受人民的檢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