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輪美國總統競選辯論之後,拜登競選團隊宣稱籌集了3800萬美元的善款。競選發言人邁克爾·泰勒在接受MSNBC采訪時表示,這筆錢來自于普通群眾對拜登的支援。他們通過網站進行小額捐款,以表達對總統的認可和信任。泰勒強調,"當你被擊倒時,你要重新站起來,繼續戰鬥,這正是總統所做的。"
據悉,僅在辯論後的一天内,拜登團隊就籌集了2700萬美元,而特朗普團隊的籌款額為800萬美元。盡管在辯論中,兩位候選人都出現了失誤和語無倫次的表述,但特朗普的總體表現似乎更勝一籌。
泰勒稱,辯論後的這筆巨額捐款是"競選以來最成功的籌款期之一",表明拜登仍是"擊敗特朗普的最佳人選"。他強調,"沒有人比拜登總統更努力地去擊敗特朗普。他是唯一一個證明了有能力真正擊敗特朗普的人。"
據了解,拜登競選團隊計劃在7月投入5000萬美元用于付費廣告,并安排敲門拜訪300萬戶家庭。這些籌集的資金将主要用于這些競選活動,以擴大拜登的支援率,鞏固其在關鍵搖擺州的優勢。
與此同時,共和黨陣營的競選财力在5月得到大幅充實。億萬富翁蒂莫西·梅隆向特朗普的主要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贈5000萬美元,創下本次競選個人捐款的最高紀錄,這也說明,特朗普在富豪階層仍享有堅實支援。
盡管特朗普面臨多項法律指控,但他的核心支援者似乎并未動搖,反而更加積極地為其捐款。以億萬富翁蒂莫西·梅隆為代表的大金主慷慨解囊,為特朗普競選注入強勁動力。這種财力優勢使得特朗普團隊能夠在關鍵州投入大量資源,通過廣告宣傳、組織動員等方式擴大影響力。
相比之下,拜登陣營雖然也有不俗的籌款表現,但面臨黨内質疑和換人呼聲,可能影響部分捐款人的積極性。财力差距可能導緻拜登在某些搖擺州處于劣勢,難以有效反擊對手的攻勢。此外,充足的資金也讓特朗普有更多空間應對法律挑戰,同時保持競選勢頭。長此以往,拜登團隊可能被迫采取更為保守的競選政策,難以在全國範圍内展開全方位競争。
其實,美國大選中的政治捐款确實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這種做法深深植根于美國的政治文化中,反映了公民參與政治過程的一種重要方式。
捐款在美國大選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整個競選活動的金錢引擎。候選人需要巨額資金來支撐全國性的競選運動,從電視廣告、社交媒體宣傳到組織集會、雇傭員工,每一項開支都需要雄厚的财力保障。沒有充足的資金,再出色的競選綱領和個人魅力也難以為選民所知。是以,能否獲得足夠的捐款往往決定了候選人能走多遠。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大選在某種程度上已演變為"金錢的遊戲",财力雄厚者在起跑線上占盡優勢。
然而,捐款在推動政治參與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負面效應。最令人擔憂的是,金錢權力可能扭曲民主程序,讓捐贈者對候選人和政策施加不當影響。一些富豪和特殊利益集團利用巨額捐款換取政治回報,侵蝕了民主的公平性。此外,為了籌集資金,候選人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與捐贈者接觸,而無暇顧及普通選民的訴求。漫長的籌款過程也加劇了黨派對立和政治極化,候選人為了迎合捐贈者的偏好,立場變得日益極端。
随着時間推移,政治捐款制度不斷演變,形成了今天複雜而龐大的籌資體系。
數以百萬計的美國選民會通過小額捐款支援自己認同的候選人。這些小額捐款雖然單筆金額不大,但彙聚起來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候選人往往會強調草根捐款的重要性,以此彰顯自己的民意基礎。
其次是一些超級富豪,能夠一次性捐出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這些大額捐款通常不是直接給予候選人,而是通過所謂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進行,因為後者在籌款額度上沒有限制。
再次是企業界。雖然直接的企業捐款受到嚴格限制,但企業高管個人、行業協會等仍可通過各種管道為候選人提供資金支援。某些行業,如金融、能源、醫療保健等,在政治捐款中尤為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