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傑的傳奇故事都被捕風捉影地編撰成神話人物的形象,其中不乏許多富有争議的細節被誇大渲染。譬如著名的"關公月下斬貂蟬"這一傳說,就将三國時期的武聖人物關羽塑造成了女色絕緣的聖賢形象。然而事實真相又當如何呢,關公是否真的對美人無欲無求?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段故事的來龍去脈。
所謂"關公月下斬貂蟬"出自元代時期的評話小說《三國志平話》。這部作品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傳奇情節:曹操為了離間劉備與關羽的關系,将已故呂布的妻妾貂蟬送給關羽為妾。一夜之間,貂蟬以絕世容顔現身關羽寝室,企圖使用美人計誘惑這位大将軍。不料關羽獨對貂蟬的嬌豔無欲無動于衷,全然不為所惑,反而嚴詞斥責她"紅顔禍水"。面對關羽的不聞窗裡事,貂蟬陷入失望和自我懷疑,最終在羞愧難當之下懸梁自盡。
這個關于關羽斷袖離欲、對絕色女子淡然置之的故事,無疑塑造了一種武聖人般的高尚品行。然而史書中所記載的關羽,其實并非如此"坐懷不亂"。事實上,在曹操與劉備聯合征戰呂布之時,關羽曾兩次向曹操提出娶呂布部将秦宜祿妻子的請求。由于秦宜祿妻子容貌絕佳,當時被稱為"傾國傾城",是以曹操心生疑慮,先行将她留在身邊,未準關羽之求。據此可見,關羽也是血氣方剛之人,并非對美色百分百免疫。
不過,誠如史書所載,關羽雖然對美色有所渴求,但終究保持了操守,未有放縱私欲之舉。事後他更對曹操強納他人妻妾行徑耿耿于懷,從此與之形同陌路。由此可見,關羽雖有常人之欲,卻能戒慎自律,是難能可貴的意志力與高尚品質的展現。正如一代名将所言"食色,性也",這是情理之常的人性需求,但關鍵在于能否自我限制。
是以,元曲中的"關公月下斬貂蟬"橋段實則過于牽強附會,将關羽美化成了"女色絕緣"的人物,與史實有所出入。不過倘若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種美化亦能彰顯古人對英雄人物的崇高期許。在傳統社會,士人理想中,真正的男子漢當以忠孝為先、大節為重,切忌被女色所惑而削足于私欲。是以史書才會略去關羽對美女心動之處,強調他拒絕美人、屹立不倒的堅貞情操。
既然我們已經從曆史的視角,審視了"關公月下斬貂蟬"這一傳說的來源和含義,不妨再從文學層面多加品評。畢竟,這段豔遇故事最早出自民間的說書、雜劇之中,當屬于文藝創作的範疇。就文藝手法而言,它無疑是一段饒有意味的藝術表現。
細細玩味,我們不難發現這段故事其實暗藏了一種悲劇色彩。貂蟬作為一個美麗非凡的女子,注定了她命運的坎坷多舛。出身貧寒,她原本是被賣為歌女,後來被卷入了洶湧的權力鬥争漩渦。貌美招禍,最終她不得不利用自己的容色去行"美人計"。這無疑是對女性身份地位的諷刺,也折射出了她們在傳統社會中的悲慘處境。
貌似輕佻,實則無奈的貂蟬,也許正是古代女性的縮影。她們不得不依附于男權社會的規則生存,在重男輕女的大環境下屈就自己。身不由己之際,惟有操縱自己獨有的"色相"這一武器,換取生存的空間和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貂蟬的形象飽含了悲怆的無奈和被動。
一旦這位絕代佳人遭到武聖關羽的不屑和鄙夷,她自然會自我懷疑是否真有那份值得被傾心相許的資格。是以最終她選擇了自我了斷的出路,無疑展現了她對生存尊嚴的堅持。是以,從文藝表現的角度,關羽和貂蟬之間的沖突沖突,實則投射了一種社會性的價值觀沖突:武力至上還是美色至上?賢者重義輕色還是庸人貪色無度?
由此可見,這個看似簡單的豔遇故事,其實蘊含了相當豐富的文化内涵和價值觀批判。它反映了古代社會中女性的悲慘命運,也映射了當時人們對于色相和武德孰輕孰重的思考。故事結構也巧妙安排了一種人性的戲劇化沖突,使得情節跌宕起伏、富有張力,兼有悲劇美感。由此可見,古人雖處"雕蟲世界",但骨子裡也懷着頗為睿智的審美思維,以至于後世的這種雜劇橋段能如此廣為流傳。
說到底,傳奇總是來源于現實,卻也需要因襲民間的審美想象,才能脍炙人口成為經典。那麼如何将這個"關公月下斬貂蟬"的藝術表現,升華為更高層次的價值寓言?這還有待于當下文人對它加以重新演繹、賦予新的文化内涵。如同古人所做的那樣,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責任傳播人性的美好品質,映射我們的價值追求。#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