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也突然撤軍了!
7月6日,據法新社柏林報道,德國國防部表示,在與薩赫勒國家尼日爾軍政權談判失敗後,德國軍隊将于8月31日停止營運其在尼日爾的空運基地。
報道中還提到了兩點,一點是,仍駐紮在尼日爾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士兵将于8月31日前撤離。另一點是,德國國防部和外交部共同與尼日爾開展的軍事合作也将終止。
報道稱,2023年7月26日政變後上台的尼日爾軍政權拉近了與俄羅斯和伊朗的關系,疏遠了前殖民大國法國以及美國。這一事态發展與鄰國馬裡和布基納法索的情況類似。
5月底,德國和尼日爾達成一項臨時協定,允許德國聯邦國防軍繼續營運其位于尼亞美的航空運輸基地,直至8月31日。然而,兩國關于延長這一營運權的談判沒有成功,主要原因是駐紮在那裡的人員不再享有起訴豁免權。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美國負責協調撤軍行動的空軍少将肯尼斯·埃克曼(Kenneth Ekman)表示,美軍将于7月7日從尼日爾首都尼亞美101空軍基地全面撤出美軍人員。
事實上,從去年10月開始,法國便被迫從尼日爾撤軍,緊接着就是美國,現在輪到德國了,都是一批一批撤退,直到全面撤離尼日爾。
美國乃世界禍亂之源
想必大家看到尼日爾這個國家的名稱,就會想到“尼日爾醜聞”,是當年美國政府以所獲情報為依據,公開宣稱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政權擁有或正在尋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企圖從尼日爾購買鈾餅,以此争取美國、英國以及“盟國”群眾的支援,随即,美國2003年3月20日發動了伊拉克戰争。
而這還不是尼日爾錯綜複雜局勢的開始。
從1960年獨立到現在已經發生了4次政變,平均15年發生一次,而這和美國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冷戰前後,美國對待尼日爾就如同對待阿富汗塔利班、烏克蘭等國家一樣,以所謂的援助手段,煽動其分裂情緒,一度導緻尼日爾發生内政危機,甚至幾次引發動亂。
剛剛也說了,尼日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卻是非洲的大國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在非洲的“重要合作夥伴”。
關于“重要合作夥伴”可以這麼翻譯,那就是美國經常奉勸與中國合作的夥伴“債務風險”。
但尼日爾學聰明了,在2022年的時候,叫停了與美國的合作,這無疑是狠狠打臉美國。
再到去年3月,中國促成伊朗和沙特恢複外交關系,直接讓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折腰。
美國為了挽回其在中東的影響力,以及對尼日爾的掌控,準備東施效颦,在非洲西部實施所謂“十年和平計劃”,即防止沖突,促進該地區的和平發展,不過很可惜,美國并沒有成效,反而任憑尼日爾将其軍隊趕出去,還不僅僅是将美軍趕出去,法國、德國也是同樣的結局,因為尼日爾再也不需要美軍、法軍、德軍的“保護”了。
中俄讓尼日爾逆天改命
上文提到了,兩個有關尼日爾的關鍵資訊,一個是去年3月,中國促成伊朗和沙特恢複外交關系,這不僅僅是伊朗與沙特的外交關系,更是促進了中東國家的和諧發展;另一個是去年7月尼日爾發生政變騷亂,尼日爾軍政權拉近了與俄羅斯和伊朗的關系,這也就意味着尼日爾的軍事實力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這兩個關鍵點,奠定了尼日爾将“保護者”趕出去的基礎。
再加上,今年4月,中石油與尼日爾簽署石油合作系列協定,尼日爾總理澤内表示,有關協定達成标志着中尼石油合作取得又一豐碩成果。雙方将以此為契機,鞏固深化務實合作,讓合作成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有和諧的地區環境、有軍事支撐、有務實發展,美西方國家何足畏懼?
說在最後,美西方國家的霸權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了,各國也該為自己國家早做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