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佤山是座什麼山?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昆明8月22日電 題:阿佤山是座什麼山?

作者 胡遠航 熊佳欣 羅婕

“了解到脫貧攻堅給阿佤山帶來的深刻變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黨、心向國家的真摯感情,我很欣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給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這讓位于滇西南的阿佤山再次沸騰了起來。

阿佤山是座什麼山?脫貧攻堅到底給阿佤山帶來怎樣的深刻變化?阿佤人民為何有着強烈的國家認同?22日,中新社記者采訪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老支書代表。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上世紀60年代,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傳唱大江南北,也讓生活在西南邊陲古老、純樸、熱情、奔放的佤族人走進全國視野。

佤族人生活的地方——以雲南滄源與西盟為中心的佤族聚居區,被稱之為“阿佤山”。這裡與緬甸接壤,群山起伏、層巒疊翠。新中國成立之初,這裡的人大多還過着刀耕火種、食不果腹、刻木記事的原始生活。

“過去,我們吃不飽穿不暖,是共産黨給阿佤山帶來了光明。”71歲的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老支書岩翁和班老鄉下班老村老支書賽金,見證阿佤山的滄桑巨變。

在他們小時候,大家住的還是茅草房,上面住人,下面關牲畜,一下雨就漏水。刀耕火種收獲的玉米隻夠吃幾個月,一到缺糧時,大家隻能上山挖山藥來填飽肚子。

後來,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阿佤人漸漸住上石棉瓦房,“再不怕刮風下雨,也不再餓肚子”。如今,佤族人民已實作整族脫貧,大家早已搬進樓房,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不少人還買了小汽車。

開上小汽車,可是當年連佤族頭人們都不敢想的生活。1950年,西盟縣佤族頭人拉勐受邀參加國慶盛典,從部落到北京,走了整整三個月。有時走路,有時騎馬,走到雲南驿才有車可坐到昆明,最後又從昆明乘飛機到北京。但如今,從西盟到北京,隻需半天時間。

近年來,阿佤山的交通已實作曆史性突破:2016年底,滄源佤山機場建成通航,阿佤山與世界的距離不再遙遠;2020年底,大理至臨滄鐵路通車營運,阿佤山跨入動車時代;截至2020年底,臨滄公路通車裡程1.98萬公裡,比“十二五”增加3560公裡。

現在,佤族人民不僅實作了當年人們期盼的“有吃有穿”的夢想,還有更多夢想照進現實。越來越多佤族人走出大山,在各行各業闖出一片天地。董秀英、伊蒙紅木等一批佤族作家創作出許多感人至深的作品,活躍在樂壇的南征北戰組合成員尼成就是從阿佤山走出的佤族小夥,《孤獨星球》的佤族簽約作者尼佬多年後重返故鄉滄源,向全球推介這片秘境……

“佤族人民愛國愛家,重視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員。”岩翁說,這種精神在曆史上就有所印證。1934年,面對在班洪、班老地區非法采礦的英軍,佤族人民展開殊死搏鬥,經過四個多月的戰鬥,基本收複失地。“現在依然要守好我們的邊疆,守好我們的國土,給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

“回望過去,我們感謝有共産黨。是以大家寫了給總書記的信。”賽金說。

在收到回信後,阿佤山人又唱起那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歌的尾聲依舊是代表“公平、公正”的“江三木羅”。

老一輩民族工作者王連芳曾在回憶錄中寫道:“1951年中央通路團到普洱專區,當地幹部告訴我們,送佤族同胞東西要每人一份,于是,我們給前來開會的佤族頭人每人送了做一套衣服的布料,令人詫異的是,西盟的兩位佤族頭人回到山寨,将布料全部拿出均分給了全寨子的人,每人僅分到一塊小布條,但人人都為此非常高興。”

對于阿佤人而言,“江三木羅”,正是由衷的贊美和歡樂。(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