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
2009年10月8日,諸城市恐龍資源開發上司小組辦公室主任、旅遊局局長王克柏同志,偶然聽說黃龍溝内的岩石上印有很多神秘的動物腳印。出于職業敏感,他聯想到了恐龍。
黃龍溝,位于諸城市皇華鎮大山社群西南,距諸城城區20 公裡。這也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東西走向的沖溝。西邊連着被當地村民稱之為“西嶺”的小土山,東邊接壤着橫貫皇華全境的倒漾河。東西全長1500餘米。
黃龍溝恐龍腳印
在黃龍溝南邊斜坡上,随處可見密布在上面的腳印。民間傳說是“天鵝爪”。說是很早以前,有一群天鵝飛經此地,因留戀這裡秀美的景色而住了一夜,留下了這些爪痕。
現在看來,他們這些腳印稱之為“天鵝爪”,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大多數鳥腳類恐龍的腳印,的确與鵝爪極其相似。
面對這麼密密麻麻、形态各異的“天鵝爪”,無論是誰,眼前仿佛已經不再是冰冷的岩層,而是一個波瀾壯闊的“群鵝共舞”的浩大場面。
黃龍溝恐龍腳印
這些爪,真是“天鵝爪”嗎?其實不然。
黃龍溝東側有一條河,河水自南向北流淌。而黃龍溝一段,河水常常逆向而流。是以,當地村民稱之為“倒漾河”。傳說該河的河水之是以“倒漾”,與居住在“黃龍溝”的一條蛟龍有關。
黃龍溝水波紋
黃龍溝東側小河
“十一”長假剛過,王克柏主任、局長邀請“中科院”恐龍專家王海軍老師等,到黃龍溝進行實地考察。
由于雨季洪水的沖刷,黃龍溝南側裸露出兩米多寬的地下岩層,腳印密布在這些岩層上。王海軍老師幾乎隻看了一眼,就基本斷定這是恐龍的足迹化石。幾天後,中國著名恐龍足迹研究專家邢立達應邀也來到黃龍溝,他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經過王海軍和邢立達兩位恐龍專家現場鑒定,确認:這不是“天鵝爪”,而是恐龍腳印!
恐龍專家的認定,使王克柏欣喜異常。因為,此前諸城發現的恐龍腳印隻是零星的、模糊的,而大面積、高清晰的恐龍足迹群在諸城還是首次發現。這必将大大增加諸城恐龍資源的豐富性。于是,王克柏主任、局長立即組織人員,對黃龍溝進行24小時看護,并申請,對足迹群進行了試發掘。
黃龍溝恐龍腳印保護區
經過三個多月的初步發掘,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發現恐龍腳印3000多個。至此,這處極其壯觀的恐龍足迹群,展現在人們面前。已探明的恐龍足迹密集區位于黃龍溝南側的陡坡上,東西寬50餘米,南北長60餘米,垂直深度約15米。整個斜坡由堅硬的岩層構成,形态各異、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各種恐龍足迹密密麻麻排列在岩層上,儲存非常完好。
根據恐龍專家王海軍和邢立達兩位老師的初步鑒定:該足迹群形成于距今約一億多年前的晚白垩世早期。無論恐龍足迹的數量,還是分布面積、石化程度,都是世所罕見的地質奇觀。而且,已探明的部分可能僅是足迹群的冰山一角,也就是說,整個黃龍溝,可能都是恐龍腳印!
恐龍專家王海軍和邢立達兩位老師說:從黃龍溝暴露出的恐龍腳印中,我們可以分辨出,這裡至少有鳥腳類、獸腳類、蜥腳類等3類恐龍的足迹。已确認的有肉食類的霸王龍、虛骨龍足迹;素食類的鴨嘴龍和甲龍足迹。其中,較小的鳥腳類恐龍足迹僅有10厘米左右,較大的獸腳類恐龍足迹在40厘米左右,大型蜥腳類恐龍的足迹,直徑在120厘米以上。
王海軍和邢立達恐龍專家們,根據黃龍溝岩層上留有大量水波紋遺迹推斷:在大約1億多年前,黃龍溝是一處幾近幹涸的河床,也是衆多恐龍的聚居地。成百上千的各種恐龍從松軟的河床上走過,留下了它們形态各異的足迹,不久,随着雨季的到來,洪水帶來了新的沉積物将這些腳印覆寫,最終形成了足迹化石。
黃龍溝足迹化石群
黃龍溝内的恐龍足迹盡管分布密集,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即大部分恐龍足迹都是自西向東而去。邢立達推測,一種可能是因為有霸王龍等兇猛的肉食類恐龍來襲,促使大批植食類恐龍倉惶向東潰逃所緻;另一種可能是恐龍群體性遷徙的結果,也就是說黃龍溝當時是恐龍群體遷徙的必經之地。
在黃龍溝,恐龍腳印呈多層分布,即腳印下面還有腳印。現在已經發現了三層。邢立達說,這種情況極其少見,如果下面的一層發現群體性回遷的腳印,那麼“恐龍遷徙說”就會得到證明。據王海軍介紹,這種有群體性走向的恐龍足迹群此前隻有在澳洲發現過,不過面積較小,隻有十幾平方米。
兩位恐龍專家認為:大規模恐龍足迹群的發現意義重大,對系統研究白垩紀時期諸城地區恐龍的分布、遷徙和生活習性、行走方式,以及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黃龍溝恐龍足迹群的發現,各大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很快傳遍全國和世界各地,引起了業内廣泛關注,恐龍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科學時報報道截圖
大衆網報道截圖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報道截圖
目前,黃龍溝恐龍足迹群已被納入諸城白垩紀恐龍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中,建起了黃龍溝恐龍“足迹館”,以全方位展示諸城豐富多彩的恐龍文化。
黃龍溝恐龍足迹館簡介
恐龍足迹屬遺迹化石,形成條件異常苛刻。恐龍足迹需要恐龍在濕度、黏度、顆粒度非常适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迹,且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适時地被外來沉積物覆寫,過早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迹化石。我們在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足迹大多零星分布,像黃龍溝這樣如此清晰完整、分布密集且面積巨大的恐龍足迹群,在世界上極其罕見。
這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為恐龍活動拍錄下的“特寫鏡頭”,是自然曆史的腳印,有着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對于進一步研究恐龍群居生活與遷移,恐龍時代地球自然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作者簡介:
和新 從事文博工作,副研究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自然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古生物學會古脊椎動物學會分會會員、山東省考古學會會員、濰坊市文博學會副會長、理事。曾在《化石》、《文物》、《考古》、《中國博物館通訊》、《地質通報》等期刊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