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1965年5月22日,全國三屆人大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

從這一年的6月1日起生效,大陸軍隊實行了10年的軍銜制就此結束。

取消軍銜制無疑是一項極具魄力的舉動,而且這一舉措也并非所有人都支援,彭德懷元帥得知消息後黯然神傷;連一向溫和的周總理都連連搖頭,覺得不妥。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促使中央推行這一舉措的原因是什麼呢?彭老總和周總理又為何擔憂呢?

這一切,還要從建國後軍銜制的确立說起……

建國初期的軍銜制度

中國成立後不久,人民解放軍即着手準備實施軍銜制。

要了解軍銜制,首先要了解軍銜制的核心内容:軍銜等級設定。

軍銜等級設定的不同,是各國軍銜制度的根本差別。

當時國内解放戰争剛剛結束,抗美援朝戰争正在進行,軍隊規模大,級别多,幹部數量多,且軍銜等級設定沒有明确的規定。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是以,确定軍銜等級設定,就成為實施軍銜制度的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内容。

從1952年2月到1955年,總幹部部前後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好幾套方案,參考蘇聯顧問的意見,經過多次修改,最終形成首次軍銜制的軍銜等級設定格局。

本次實行的軍銜制屬于典型的“東方型”軍銜,與蘇聯類似,即設大将、大尉而不設準将,這也是其與“西方型”軍銜的主要差別。

1955年9月,解放軍進行了大授銜。解放軍誕生了以朱德為首的十大元帥,以粟裕為首的十大将軍,以蕭克為首的55名上将,還有175名中将、800名少将。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其中,大元帥一職本該由毛澤東擔任,但是他本人堅決拒絕。

“這個軍銜是封建的東西,但我們現在還需要用,對外還要用。”

當時的毛主席說了這樣一番話,這或許也預示了為什麼十年後的他會贊同取消軍銜制的舉措。

由于毛澤東的謝絕,大元帥一職空缺下來,我們所熟悉的十大元帥,他們的職位實際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而非大元帥。

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軍銜制正式實行,一直延續了10年。

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度時止,共授予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名。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這些人就是人們所說的“開國将帥”。

回頭細看,首次軍銜制其實存在很多問題。

首當其沖的就是軍官軍銜普遍定得偏低。

其實這也是參考了總幹部部蘇聯顧問的建議,根據蘇聯的經驗,在首次授銜時,軍銜應盡量壓低,評銜時标準十分嚴苛,幾乎每級軍官都壓低了一兩級。

直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這種軍銜設定偏低的現象都有增無減。

此外還有軍銜晉升不正常;軍銜在承擔軍人待遇方面作用不大;對女幹部授銜的規定偏于嚴苛;軍銜的種類和稱謂比較繁雜,分類過于機械,也不完整,規定過于繁瑣等等問題。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誠然,共和國的首次軍銜制并不完美。

但其實早在1952 年 11 月 ,總幹部部長彭德懷就明确指出: “實行軍銜制度我們尚無經驗,主要是根據蘇聯顧問介紹的經驗及所提方案并結合中國情況進行研究。”

這似乎可以視為所有國家軍銜制度的通病,畢竟軍銜等級設定是一項複雜的工作,涉及多方因素,牽一發而動全身。

可是,光憑這些問題并不足以讓中央直接取消軍銜制。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一舉措呢?

取消軍銜制的内外因素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蘇之間的沖突和沖突日漸加劇。

蘇聯陷入修正主義陷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原本路線。

中國共産黨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開始自我檢讨與檢討,推行一系列舉措“反修防修”。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加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林彪大搞“突出政治”,陸續提出并推行一套極“左”的東西,給軍隊正規化建設帶來消極影響。

蘇聯的錯誤道路也讓原本參考蘇聯而誕生的“軍銜制”蒙上了一層“修正主義”的陰影。

而受時代影響,我軍的許多進階将領對于軍銜制度本就存在偏見與誤解。

例如靠着兩把菜刀起家幹革命的賀龍将軍。

一貫講求艱苦樸素的他對解放軍優良傳統和浴血奮戰曆程,有着樸素而深厚的階級感情,而對仿照蘇聯軍隊和西方軍隊搞正規化建設,思想上有所保留。

加上對“反修防修”了解的偏差,更使得他對于軍銜制的弊端看得過于嚴重。

“是不是連軍銜一齊取消算了?”

1964年8月,賀龍、羅瑞卿二人來到北戴河向毛主席彙報軍隊進階幹部減薪問題。就在探讨時,賀龍提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建議。毛主席也表示贊同。

回到北京後,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的羅瑞卿打電話給林彪秘書,請他就取消軍銜制問題

向林彪報告,并請林彪訓示。

羅瑞卿幾次催問,林彪那裡都沒有回話。

他隻好硬着頭皮請林彪秘書再去請示,并對林彪秘書說:“如果林總沒有訓示,我們不好執

行。”

“林總同意。”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兩天後,林彪秘書回了電話。

當然,對于取消軍銜,林彪是贊成的,他的拖延其實是覺得賀龍、羅瑞卿二人越過自己請示毛主席,是對自己的“冒犯”。

1965年1月12日,中央軍委向毛澤東并中共中央正式送出《關于取消軍銜制度的請示》。

《請示》 中說:“軍銜制度是一種資産階級法權,與我人民軍隊的本質不相适應。九年來

實踐證明,這一制度不符合我軍的優良傳統,等級表面化,助長了幹部的等級觀念和名位思想,不利于我軍的革命化建設,不利于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當月,毛澤東在這份《請示》上批示:“同意”。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根據國務院提議通過《關于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同日,國家主席劉少奇釋出主席令,予以公布。

這就是解放軍首次軍銜制取消的全過程。

可以說,内外的雙重壓力,促成了這個政策的最終實施。

想要保持無産階級革命的純潔性,讓軍隊不被腐蝕,這樣的初衷無疑是好的。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然而,放眼全球,軍銜制是世界各國軍隊普遍實行、行之有效的制度。

曆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要糾正和改良軍銜制,完全廢除不外乎是另一種極端主義。

軍銜制恢複與周、彭二人的遺憾

面對取消軍銜制這樣的措施,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除了普通的軍隊成員外,還有兩個人也十分不贊成。

周恩來總理和彭德懷元帥。

在周總理看來,廢除軍銜制是十分遺憾的事情。可是考慮到大陸當時内憂外患的政治環境,周總理也不得不同意取消這一制度。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而戎馬一生的彭元帥則深刻認識到軍銜制對于調動軍隊積極性的重要作用。

可惜,1959年廬山會議之後,林彪被任命為國防部部長,取代彭德懷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從此,彭元帥便遠離了政治中心。

在得知中央要取消軍銜制時,他隻能獨自一人黯然傷神。

随着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爆發,取消軍銜制的弊端在還擊作戰中集中顯現出來,全軍上下開始對軍銜制給予重新認識。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1979 年 3 月,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剛剛結束,根據徐帥訓示就恢複軍銜制這一議題進行調研的 《情況簡報》完成。

“還擊作戰時,年輕的不會指揮就看胡子長的、肚子大的。兩個團兩個師在一塊,究竟誰指揮誰?有個軍銜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1979 年 9 月 27 日,軍委秘書長耿飚在全軍幹部部長會議上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1982 年初,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正式作出“恢複軍銜制”的決定。

但是,當時的軍隊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如規模太大,官兵比例不合理、上司班子臃腫、幹部老齡化等。

因而,軍銜制無法立即實施。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直到1986年,百萬大裁軍之後,中央軍委召開常務委員會議研究了“恢複軍銜制度”問題。

至1988年8月底,全軍完成了軍銜制度的動員教育、軍銜鑒定和軍銜評定工作。

新軍銜制與 1955 年實行的軍銜制度相比,最大的差別是軍銜等級的設定不同。新軍銜制不設元帥、大将和大尉,而以一級上将為最高軍銜。

作出這樣的簡化,既是基于當時人民解放軍現實狀況的考慮,也是充分吸收、借鑒1955年首次軍銜制和外軍軍官軍銜制度的經驗與通行做法的結果。

由此可見,1955年的軍銜制雖然隻實行了十年,依舊對新軍銜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1988 年 9 月 14 日,新軍銜制後的首次授銜儀式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

唯一遺憾的是,此時周總理和彭元帥皆已逝世,他們二人沒能看到軍銜制的重新實施。

參考資料:

親曆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 《百年潮》2023.09

1965年解放軍取消軍銜制内情 《黨史博覽》2024.01

我軍首次軍銜制為何隻實行了10年? 《當代軍事文摘》2005.12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
65年取消軍銜制,并非所有人都支援:總理連連搖頭,彭總黯然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