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是南平市延平區特色産業之一。上世紀60年代延平就成立了國營乳牛場,并誕生了長富、大乘等大型知名乳制品企業。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延平共有14家規模奶牛養殖場,奶牛存欄量達2萬餘頭。
延平位于閩江幹流源頭,這裡山巒疊翠,碧水悠長,有“閩江之珠·門戶城市”之美譽。然而,早些年,延平的奶牛養殖模式以傳統粗放型為主,糞污處理裝置較為簡陋,時常出現廢棄固體和糞污亂丢、亂排現象,延平生态環境保護面臨重大挑戰。
近年來,延平區在“兩山兩化”理論指引下,積極推動奶牛标準化生态健康養殖,積極探索實行“牛—沼—菜”和“牛—沼—草”的種養生态循環模式,實作奶牛糞便的綜合化利用;總結制定奶牛疫病綜合防控技術方案,築牢奶業食品安全防線,最大化降低奶牛養殖對生态環境的影響,推動奶業綠色生态高品質發展。
念好“循環經”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延平區王台鎮的鴻瑞生态農業産業園。目前,産業園養殖奶牛3000餘頭,生産的生鮮奶均供應給長富乳品公司;同時,園内還建有1000餘畝的時鮮蔬菜種植基地和有機肥廠。
在鴻瑞奶牛生産工廠中的房間的一角,有座糞污集中處理池。據牧場生産場長吳善忠介紹,奶牛糞便會通過漏糞闆進入下水道,再排到集中處理池,然後就會進行1至2周的固液分離,進而搭上變廢為寶的“循環”快車。
“固液分離後,糞污的液體部分,會到達沼氣池進行發酵。産生的沼氣部分用于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供能;沼液部分則作為肥水澆灌菜地、牧草,或進行尾水處理回收利用後沖刷牛舍;固體部分會經過1至2周的堆肥發酵,作為有機肥施用到菜地、牧草地,或作為牛床墊料。”吳善忠告訴記者,“固體糞便回收利用後作為牛床墊料,減少了牧場額外購買牛床墊料的成本。同時,糞污處理量和本位發酵的處理量相比減少了70%,具有經濟和生态的雙重效益。”
“在這種牛床墊料上活動,奶牛舒适度得到提升,躺卧時間增加,進而也降低了奶牛肢蹄病的發病率。”延平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人鄭麗英告訴記者,去年來,鴻瑞奶牛的年單産奶量,從原來的10噸提升至11.5噸。
不僅産奶量大幅提升,通過這樣的種養生态循環模式,鴻瑞種植基地還可年産時鮮蔬菜9000噸,有機肥廠年産量達10噸。
目前,該模式已在以鴻瑞為代表的全區所有奶牛養殖場推廣,共流轉約7687畝消納地,種植牧草約4386畝,種植果蔬約2000畝。
築牢“安全線”
做好奶牛疫病防控工作,是築牢奶業食品安全防線的重中之重。
“從2012年起,延平區奶牛‘兩病’(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監測陽性率就始終保持為零,防控水準走在全國前列。”延平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延平防控奶牛“兩病”的秘訣,就是強化監管監測。
“區農業農村局牽頭組建專業團隊,實行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包場挂點制度,每家規模奶牛養殖場由一名技術人員挂點指導疫病防控工作;引導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按照‘一場一策’原則,通過将飼養模式從拴養變為欄舍散養,改造車輛、人員消毒通道和完善各項防疫管理制度等,整體提升了全區奶牛養殖生物安全水準。”延平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落實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延平還常态化開展奶牛疫病監測工作,将監測出的陽性牛隻及時上報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為了更加有效推廣奶牛疫病防控經驗,延平開展淨化場和“無疫小區”建設。從2016年延平建立全國首個布病非免疫淨化場開始,截至目前,在奶牛領域,全區共有省級以上淨化場6個(其中含國家級淨化場2個)。2021年底,全國首批首個規模奶牛場布病非免疫“無疫小區”落地南平市福延牧業有限公司。
“我們定期邀請部、省級專家,到養殖場開展淨化場和‘無疫小區’建設技術教育訓練指導。在此過程中,總結制定出了一套綜合防控技術方案,在淨化場、‘無疫小區’示範和推廣,以此引導其他奶牛養殖企業開展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并逐漸擴大技術應用區域和應用病種。”鄭麗英說。
據悉,經過多方共同努力,近年來,延平區奶牛群疾病發生率明顯減少,奶牛流産率也比以往下降了3%。
丨來源:福建日報 記者 許可欣
丨本期編輯:馮曉敏
丨校讀:馮曉敏
丨監制:張耀 封斌
丨總監制:趙敏
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使用本公衆号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乳業時報官方微信;本平台轉載内容部分來源網絡,涉及侵權請聯系删除。
新聞熱線:0471-6564013
廣告熱線:0471-6564082 656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