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武當道士周舉受邀來到湖南祁陽縣,在秀才周鹿卿家設館收徒傳授武當國術等,徒弟中有一人是周鹿卿的女兒周詠南。1938年,38歲的周詠南與兒子黃天一起考入黃埔軍校。畢業後,周詠南母子分别在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與日寇作戰,被譽為母子從軍抗戰,保家衛國的英雄。
一、崇文尚武的下山道士
清末,湖南省祁陽縣有個秀才叫周鹿卿,家财豐厚,廣有田地,喜好交遊。光緒三十年(1904)春,周鹿卿到漢口宦遊期間,同朋友結伴到武當山朝拜玄天上帝。在武當山他們與一個氣度不凡的道士相遇,周鹿卿詢問其仙方道号,道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念出一首詩來:
此身原是武當仙,貶谛塵寰不計年。
金頂煙霞應識我,雲峰七二有前緣。
周鹿卿奇其人,驚其語。遂邀飲攀談,始知他姓周名舉,道号雲道人,俗家在均州三官殿。交談中,周鹿卿驚歎其博學多才,談吐不凡,有了相見恨晚之感。那周鹿卿雖系秀才,卻偏愛國術。當他問起周舉練武之法時,周舉侃侃而談,深奧莫測。他聽後佩服的五體投地,遂結為知己,并邀周舉雲遊潇湘。
1904年秋,周舉來到湖南祁陽縣,居住在周鹿卿家。周鹿卿共育有七子一女,這個女兒就是周詠南,時年僅4歲,很受父母的寵愛。第二年,周鹿卿請周舉教七個兒子習練武當國術。周舉盛情難卻,隻好應允設館授徒。5歲的周詠南也鬧着要跟哥哥們一起學武,其父拗不過她,隻得告諸周舉。周舉審視良久,說她資質很好,可以試學。周詠南高興地跳了起來,立即當着父母的面向周舉叩頭,口稱師父,成了周舉的女弟子。
黃天繪制的民國時期祁陽縣孝子裡示意圖
起初,周舉是在周鹿卿家裡設館教武。後來,他嫌人多眼雜,又怕周家愛女護犢導緻半途而廢,提出要另覓場地。周鹿卿即在離家兩裡遠的山沖----萁子庵為其設館。新館建立後,除周家的七個兒子外,還吸收了周鹿卿好友的子弟參加,但女性隻有周詠南一個人。
道士周舉規定,每逢單日學文,每逢雙日學武,文武并重。學文時,允許徒弟回家拿錢取物,也允許家長探視子女;練武時,不允許徒弟回家,也不允許任何人窺視,閉門謝客。尤其是每天拂曉前的練功,更不得缺課。在教學和生活中,周舉非常疼愛周詠南,把她看着自己的女兒一般。晚上要她睡在自己的腳頭,不允許她回家住宿。白天則悉心訓練,嚴格要求。周詠南天資聰穎,學習刻苦,無論是文化知識還是國術技能,她總是一學就會,觸類旁通,一年以後,她的知識和功夫就超過了諸位師兄。
周鹿卿有個朋友叫黃矞,他是湘南文壇名士,有名的書法家和著作家。他們倆人是同年的秀才,黃矞是案首,周鹿卿是第四名。黃周兩家早已指腹為婚,周詠南是黃矞家的準兒媳婦。有一天,黃矞到周鹿卿家玩,周家向他說了周詠南學武的事兒,黃矞立即提出去看望周道士如何授徒。見面後,周舉誇獎周詠南聰明好學,技藝見長。黃矞很不以為然,闆着面孔說女孩子學武,揮拳弄棒,總是有失婦揆。周舉以道教佐國扶命,普濟群生,競行忠孝的理念,對黃矞等人講了很多巾帼英雄顯親揚名,殺敵報國的事例。周舉一席道教愛國論令黃矞連連點頭,拍案叫好。
考問文學時,周詠南對答如流。黃矞不由滿心歡喜,笑逐顔開,遂與周舉成為莫逆之交。
周詠南11歲那年,已長得亭亭玉立,武功也有了長足的進展。此時,正是清王朝滅亡的前夜,周舉似乎預知到什麼,執意向周鹿卿提出辭館,要回武當山。周鹿卿和黃矞對他說:先生是野鶴之身,四海為家。我們想為先生擇名山,建道觀,以作先生仙居之所,長留潇湘,以慰數年莫逆之交,尚祈先生俯允。經再三挽留,周舉也就同意了。于是,他們聯名發出了建觀募捐啟示。說是“武當真人”雲遊潇湘,蔔落祈山熊罴嶺。啟示一出,捐助者衆。人們在祈東縣熊罴嶺十裡尖為周舉建起了“雲仙觀”,并請了兩個香火工服侍周舉。十幾年後,周舉突然不知所蹤。祈東縣雲仙觀在解放後猶存,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毀。
周舉的武功“以柔克剛”“借彼之力,攻彼之身”。民國時期,祁陽縣建立國術館,館長桂丹就是周舉的徒弟,其人武功人稱“了不得”。那時,祁陽縣留日學生謝夌回到家鄉,辦了所祁陽女子國小,教文練武,封建衛道士們曾極力反對,周舉卻支援周詠南前去學習。周詠南15歲那年,祁陽縣女子國小舉行首屆畢業典禮時,為了展現婦女能文能武的風貌,學校決定舉行擂台賽。有人在校門口貼了副諷刺對聯,聯雲:
畢竟不是英秀,說什希聖希聖,隻懂得這多學問;
業已成為女子,任憑能文能武,難保全那點東西。
周詠南看後把對聯改了一下,反其意而成為一副新聯:
畢竟是巾帼英雄,志在希聖希聖,已懂得救國學問;
業已成女中豪傑,确實能文能武,要消滅封建東西。
這樣的回擊,引起了人們的騷動,也使得婦女們揚眉吐氣。在擺武擂台時,擂台上貼了副對聯:拳打封建衛道士;手揖文明贊助人。
擂台賽開始後,周詠南一連擊敗了十幾個對手。後來一個富紳的保家镖客上台比試,那镖客五大三粗,是剛強猛漢,人們無不為周詠南擔心。幾個回合之後,周詠南運用“借彼之力,攻彼之身”的絕招,一下把那大漢打下擂台。這消息不胫而走,轟動了當時的祁陽縣城。
1919年,19歲的周詠南與黃矞的兒子黃延慶結婚。第二年,兩人生育了兒子黃化聖。但不幸的是,在黃化聖九個月時,父親黃延慶因病去世。周詠南拒絕家人讓其改嫁的勸說,立誓為夫守節。她将兒子的名字改為黃天,字孝先,寓意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為了維持生計,周詠南利用自己的國學功底,在家中開辦了女子私塾,後被聘為祁陽縣白地市國小教師。
黃天在“周舉其人”一文中記載的武當道士
二、共赴國難的軍營母子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時,周詠南是國小教師,黃天是一名高中生,母子二人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傳中。1938年11月,長沙“文夕大火”後,許多無家可歸的難民湧入祁陽。目睹同胞的苦難,周詠南決定帶兒子一起報考黃埔軍校(即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報國從軍。
周詠南的決定首先遭到了兒子黃天的反對。因為黃天正準備報考大學,現在母親卻讓他投筆從戎,他一時想不通。黃天對母親說,國家有規定:“獨子不抽丁。”周詠南說:“日本并沒有規定,不準屠殺孤兒寡母。”母親的反駁,讓黃天無言以對。經過母親的勸說,黃天同意報考黃埔軍校,到抗日前線上陣殺敵。
1938年12月,周詠南帶着兒子黃天到黃埔軍校衡陽招生處報名。招生處的田指導員對周詠南說:“你已經39歲了,超過了年齡,不能報考。”周詠南激動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是教員,應以身作則。今母子從軍,同時報考,共赴國難,祈求報國家于疆場之上,您忍心拒我于千裡之外嗎?”田指導員被周詠南的這一番話感動了,同意報考。周詠南将自己的年齡改為24歲,經過招生考試,母子二人分别被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第三團第二期、黃埔軍校第十六期第二總隊錄取。
周詠南最初被配置設定到戰幹三團第二期第六大隊女生第一中隊政訓組。不久,戰幹三團奉命與黃埔軍校第三分校合并,戰幹三團第二期改稱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學生政治總隊,周詠南成為該隊的成員。由于周詠南本身就具有國術功底,在軍事訓練中她的劈刺技術十分優異,多次獲得學校的劈刺冠軍。
中央訓練團通訊錄中周詠南的資訊(資料來源于“明月江客”)
1939年畢業後,周詠南被分發到第九戰區第53軍政治部任幹事,随部駐紮在洞庭湖西岸地區。不久,周詠南主動要求下連隊,上戰場,接受血與火的洗禮。經軍部同意,她把随軍家屬組織起來,并收留流亡女青年,組成直屬軍部的女兵連。1943年1月,53軍準許周詠南擔任女兵連上尉連長。同年5月,周詠南所在部隊在常德市白羊堤一線與日軍鏖戰,日軍始終未能突破津市防守線。11月1日,日軍主力部隊第116師團從四十公裡外的藕池向津市撲來,企圖将我軍殲滅。周詠南在戰鬥間隙寫信給兒子黃天:
“孝先吾兒知悉:常德戰事,一觸即發。爾我母子,既以身許國,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馬革裹屍,志所願也,希繼承吾保國之志,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所願也。”
11月8日,日軍突破白羊堤防線,直逼中、小渡口,企圖強渡澹水,直取津市。當此危急之際,防守中渡口陣地的女兵連在周詠南的帶領下,冒着日機的轟炸,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進攻。戰鬥中,女兵連與日寇短兵相接,展開了白刃戰。周詠南身先士卒,沖鋒在前,憑着自幼練就的出色武功,她連殺包括中隊長松木在内的五名日寇。後來,周詠南被子彈擊中大腿,倒在血泊中,但,她強忍劇痛,指揮女兵繼續抗擊進攻之敵。戰友們将她救出陣地,送到129兵站醫院治療。
在戰鬥間隙中,周詠南曾寫詩自勵,并鼓勵所部女兵。其中一首是:
胡馬縱橫澧水邊,倭頭未盡懶升天。
昨宵又得從軍樂,橫枕沙場骷髅眠。
傷愈出院後,周詠南因有戰功,調到129兵站醫院,擔任新聞室少校主任,從事傷兵的勵志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後,周詠南認為報國之志已償,便毅然退伍。同年10月,受校長張雨生的聘請,仍執教于白地市中心國小。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學生政治總隊第六大隊女生第一中隊政訓組學生名單
黃天畢業後被分發到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任職少尉排長、第六戰區集訓總隊中隊長。後轉入66軍185師554團,任連長、代理營長等職,長期駐防、戰鬥在六戰區湖北恩施、宜昌周邊地區,先後參加過多次大型會戰。
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内戰後,黃天在66軍185師554團任代營長,同中原解放軍突圍部隊在武當山一帶作戰。因為師爺是武當道士,加上母親的悉心教育,黃天對武當山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武當山作戰期間,寫下了十多首與武當有關的詩歌。現錄取兩首如下:
其一
姣姣武當月,見證昔日情。
日中初罷戰,國共又交兵。
進剿鄂西北,苦磨蔣宋軍。
揮筆記往事,餘悸心怦怦。
黃天(原名黃化聖,字孝先)在黃埔軍校的畢業照片(資料來源于“明月江客”)
其二
靜夜月當頭,
把酒愁更愁。
望明月百感悠悠,
自覺人生如惡夢。
多少事,
愧而羞。
戰争譜春秋,
聖地武裝遊。
曾立志砥柱中流,
可惜名山不助我。
緻屍骨,
委荒丘。
周詠南不希望兒子繼續在軍中服役,她曾帶着兒媳婦和孫子,趕到湖北省廣水縣向554團馬胡之團長哭訴守節撫孤的痛苦經曆,馬團長深受感動,令黃天送母親回家。黃天将母親和妻子送到漢口後,抛棄家人,執意到台灣參加了國民黨青年軍第205師,任該師作戰科長。回到家鄉的周詠南時常給黃天寫信,要他認清形勢,識别人心向背,選擇光明道路。
1948年冬,國民黨青年軍205師奉調守衛北平。1949年元月,黃天随部隊起義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黃天(黃化聖)在黃埔軍校第十六期同學錄中的資訊(資料來源于“明月江客”)
三、後人難忘的抗日英雄
周詠南退役回鄉後執教于祁陽縣白地市國小,1966年去世,終年66歲。黃天1952年從部隊轉業回鄉,在湖南省祁陽縣水電局任工程師。退休後,任祁陽縣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湖南省中山外語學院董事,2000年去世,終年80歲。
1960年代的周詠南
母子二人對武當道士周舉十分敬重,除謹遵師命,為國舍身外,還牢記師囑:“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學武之人,不懂醫道,就不會儲存自己。”把周舉傳授的三個武當道醫道藥秘方應用在抗戰中,治愈了不少抗日傷病員。1980年代,黃天将這三個武當道醫道藥秘方送回到湖北省丹江口市。這三個武當道醫道藥秘方是:
1.玉荷仙液
功能:止痛解毒,止血。
提煉方法:藥用山荷葉(非蓮花荷葉),在夏季采摘收集,用其根,去須根和雜質,洗淨曬幹儲存。提煉時(黴變的不可使用),幹根1斤,加水12斤,蒸取藥液三次,以消毒紗巾過濾,去渣儲存。放置五天後再過濾一次,去掉沉澱物和上浮雜質。密封待用,有效期一年。
據周詠南講:用此仙液在戰場上救護傷員,有止痛止血奇效。使用時,先将藥棉浸滿玉液,洗滌傷口,去掉血污,立即止痛止血。然後用紗布浸玉液,敷于傷口上,再用藥棉浸飽玉液,放在紗布上,用繃帶包紮好。如果玉液被體溫蒸發幹了,再淋上玉液,以浸濕為度。然後送後方醫院治療。當醫生解開繃帶檢視傷口時,傷口周圍的一切組織,都會呈現出新生現象,以避免清洗消毒的手術麻煩,減輕傷員的痛苦,加速治愈時間。
2.生化靈膠
靈膠,分水膠和油膠兩種,這裡介紹的是水膠。
處方:千裡光、臭牡丹、臘葉、菊花、三七、木芙蓉、路邊姜、落地根、血貝母、深山一點血、鳳尾草、山胡椒、烏柏、馬蘭、牛奶子、鐵箍散、龍牙草、艾葉、香椿、柳葉等二十味藥适量配制而成。
功能:消炎、止痛止血(大動脈、大靜脈出血,敷上靈膠,可立止)、生機、斂口、拔毒、排膿、去腐等(注意:水膠有刺激性,開始感到刺痛,15分鐘後即感到舒适。)
提煉方法:采來草藥,除去雜質,洗淨切碎,1斤幹藥加水3斤,蒸取藥液二次,過濾去渣。再用文火濃縮成膠狀(火候要嫩,牽絲即可,切不可用武火),以不粘手為度,取出置于平底瓷盤内,上蓋玻璃闆,置于陽光下暴曬,令其柔軟成膠,儲藏待用(此生化靈膠,用于傷科,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3.武當萬應丸
處方:路邊樟二兩、落地根三兩、水臘樹一兩八錢、烏柏一兩八錢、田邊菊二兩、車前草八錢、水燈草一兩二錢、鳳尾草二兩二錢、血貝母二兩二錢、鐵馬鞭二兩、含珠草一兩六錢、榔樹二兩、海金沙一兩四錢、扁畜草二兩等十四味藥配合而成(如欲多量,可按配量比加藥)。
功能:此丸适應範圍很廣。内服,能強心利尿、通大便、健脾胃、助消化、滋腎髒、醒腦益智、調劑體溫(高溫降低,低溫升高,保持常溫)、抑制血壓等等。
提煉方法:将藥采齊,除去雜質,洗淨切碎,蒸取藥液二次,拌合過濾去渣。再用文火濃縮成膠狀,以不粘手為度,取置瓷盆内,蓋以玻璃闆,暴于陽光下,令其柔軟,加工成丸,包以糖衣,大小如梧桐子,裝入瓶中,密封待用(注意:防潮和走氣,即起氧化作用。患者服用此丸,服藥期忌雞、鴨、蛋,以增其效)。
黃天所送的這三個武當道醫道藥秘方原已失傳,現在武當道教醫藥工作者正根據此方做深入研究,以期能還原藥效,造福病患。
周詠南、黃天母子同時考入黃埔軍校,投身救亡圖存的抗日戰場,殺敵報國的英雄事迹,令後人難以忘懷,吸引了許多人傳頌和學習。
“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是如今擴大兩岸交流合作、反對“台獨”分裂、推進祖國統一的正能量。
1990年代的黃天(黃化聖)
黃天詩詞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