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的六個定位
◇宋興航
興航周語/總175篇 7月8日/星期一
教師這一職業,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在大陸古代,教師被視為傳道者、授業者和解惑者。近代以來,随着工業革命的開啟,教師獲得了獨立的職業身份,開始專門承擔具體的學科教學工作。目前,随着教育的規模化和标準化,以及人工智能、大資料等新技術的逐漸普與應用,教育極可能迎來“人機共教”的新局面,教師定位也不可避免地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時代倡導要做好大先生,如何成為大先生,我認為至少應明确以下六種定位:
一要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引領者。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情緒、習慣、品質、三觀等一些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即便人工智能再如何發展,教師在此方面的作用也很難被取代,可能還會被進一步凸顯。優秀的教師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學生互相連接配接之中,引領學生跨越成長困擾,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要成為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作為教師,要全面把握教育教學的任務、教材、學生的身心特點等要素,精心設計教育教學活動。尤其要敢于面向真實問題設計教學内容,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采用探究式、項目化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與實操機會。在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設定和教學活動的展開等方面,要做好具體的組織和實施,帶領和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資源,合理配置設定時間,加強合作交流,共同發展提高。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對教育教學關鍵要素的調控履行好管理者的職責,包括課堂管理、師生關系的協調等。
三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陪伴者。作為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傾聽學生的心聲,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幫助。要學會主動融入學生群體中,與學生建立更為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各種動态,并加以關懷、指導。未來人工智能時代,教師不一定是無所不知的知識權威,但一定是充滿愛心的陪伴者,能夠通過以愛育愛、以情育情,幫助學生實作健康成長。
四要成為教育改革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有的教師對教育改革不關心,喜歡固守傳統,甘願做改革的旁觀者。有的教師對教育改革不走心,隻是被動應付、随遇而安。我想說的是,時代不同了,如今還一心想着憑舊經驗教學、靠“吃老本”守住講台,已經不可能了。時代浪潮滾滾向前,身為教師,必須要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斷探索适合當下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推動教育教學的創新和實踐。否則,極有可能未老先衰,提前結束職業生涯的“黃金期”,此話并非危言聳聽。
五要成為專業發展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在過去,教師作為年長者,通過學習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沉澱,比年輕人知道得更多更豐富。而在今天,年輕人通過網絡或其他技術方式手段,有可能比年長者知道得更早、更快、更全面。處于知識膨脹的時代,面臨的教育對象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身為教師,必須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精神境界,以适應當下學生的整體發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
六要成為社會文明的傳承者。教師與教育事業關乎民族昌盛的千秋大業,關系天下福祉。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正是經由無數教師薪火相傳,傳遞給一代代的莘莘學子,才使民族和人類具有更加美好的未來。身為新時代的教師,要自覺承擔起傳承和發展社會文明的使命,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人文精神,積極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此亦師者不可推卸之責任!
綜上,新時代的教師要向大先生轉變,必須要成為具備綜合素養、不斷學習探究、順應時代潮流、進而培養時代新人。我們絕不能甘心隻做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不斷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山西省政協常委、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院長 宋興航)
視訊加載中...
△請點選視訊觀看(“老馮看山西”2023年釋出的内容在今日頭條103次上了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