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術界論文造假的事件層出不窮。論文造假的程度究竟多嚴重?可以先看看這些數字。
近期英國知名的學術出版社“約翰威立”(Wiley),因論文造假醜聞,宣布關閉旗下19種學術期刊;一名德國麻醉學家博爾特(Joachim Boldt),被各個科學期刊撤回超過200篇論文;以及,光是2023年一整年,就有超過萬篇科學論文遭撤回。
去年12月科學期刊《Nature》研究指出,學術論文造假一年比一年嚴重,許多出版商努力揪出由論文工廠産出的造假文章。2023年,單一年度論文遭到撤回的數量,已創下曆史新高。這些大量産出的假論文,很可能會使許多科學領域越來越缺乏有效的研究基礎,發展受到阻礙。
專家:還隻是冰山一角
根據《Nature》上的研究,去年被出版社揪出、撤回的論文數量創下新高,但學術誠信專家指出,這很可能隻是所有造假論文的冰山一角。
2013年至2023年,每年論文遭撤回的數量。(Source:Nature)
《Nature》統計,過去20年中,每一年的論文撤回率大幅飙升。例如在2022年釋出的論文中,被撤回的比例超過0.2%,也就是每500篇論文釋出,就有一篇不合格。這個數字相較20年前多了10倍,較10年前則增加超過3倍。
過去20年被撤回的論文中,最常出現的研究所學生産國包括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俄羅斯和中國。其中沙特阿拉伯的撤回率最高,每1萬篇文章中就有30篇遭撤回。
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俄羅斯和中國為論文撤回率最高的幾個國家。(Source:Nature)
若将學術研讨會上釋出的會議論文(Conference paper)也納入,撤回率最高的國家則是中國;且所有遭撤回的文章中,有四分之一皆屬于會議論文。其中,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為撤稿數量最多的機構,20年間共撤回了1萬多篇會議論文。
《Nature》提到,目前論文“撤回數量增長的速度,超越科學論文增加的速度”。截至目前,曆年遭撤回的論文共有5萬篇,但據研究人員估計,全球通過論文工廠生産的科學論文可能高達數十萬篇。紐西蘭的誠信偵探比姆勒(David Bimler)警告:
“即使無人閱讀,論文工廠制作的産品也是個問題,因為它們可能和其他文章一起被整理入文獻綜述,甚至洗白進入主流文獻中。”
一年撤下八千篇文章的出版社
去年遭撤回的萬餘篇論文,超過八千篇都來自約翰威立旗下的科學期刊出版社“Hindawi”。
外媒披露,Hindawi編輯與誠信專家發現,大量文章有異狀,包括引用不相關文獻、用字不連貫等;多大學學特刊似乎也有“大規模系統性操作的迹象”(indicators of large-scale systematic manipulation)。
Hindawi展開調查後發現,旗下特刊被論文工廠滲透的狀況非常嚴重,他們于2022年9月首先撤回500篇論文,并在該年年底暫停出版特刊。到了2023年,Hindawi又撤下超過8,000篇論文,然而根據母公司約翰威立的報告,Hindawi的假論文清理工作尚未結束。
為了對抗鋪天蓋地而來的假論文,Hindawi去年度損失3,500萬至4,000萬美元。且2023年12月,約翰威立宣布完全關閉Hindawi品牌,現有刊物将重新納入約翰威立;到了今年5月,約翰威立又宣布關閉屬Hindawi的19種期刊。
NEW: Wiley to shutter 19 more journals, some that were tainted by the work of “paper mills". In the past two years, Wiley has retracted more than 11,300 papers and closed 4 other journalshttps://t.co/WL5sxTvZ6U
— Nidhi Subbaraman (@NidhiSubs)May 14, 2024
學術出版社的突破口:特刊
《Nature》指出,Hindawi撤回的文章,有些使用“折磨性短語”(tortured phrases),指為了躲避抄襲檢測機制,選擇怪異、不合常理的遣詞用字;有些論文則疑似使用了人工智能,卻未明确披露。
約翰威立也在一份報告中提到,他們審查并撤回論文的名額,包括論文内容與期刊的領域不符、論文叙述與研究内容不符、引用資料不恰當、内文含有無意義或不相關的内容等。然而,盡管這些文章内容錯誤百出,卻仍被引用超過35,000次。
6月5日,Hindawi發文表示,他們已被納入約翰威立,粉絲賬号即将關閉。(Source:Hindawi)
多數遭到撤回的文章出自Hindawi出版的特刊,這些特刊通常會由客座編輯負責監督。然而《衛報》指出,論文工廠很可能賄賂期刊編輯,甚至設法讓他們的人馬成為客座編輯,使大量造假的論文能夠釋出。
專門關注遭撤回論文的網站“撤回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創辦人──馬庫斯(Adam Marcus)與奧蘭斯基(Ivan Oransky)──也在《華盛頓郵報》釋出評論表示:
“論文工廠似乎利用了大出版社的盲點:高利潤但監管不力的特刊。”
對此,約翰威立表示他們已根據調查結果,禁止數百名有欺騙嫌疑的特刊客座編輯再度參與編輯作業或釋出文章。此外,他們也建立更嚴格的監管流程,以确認客座編輯身份,并對稿件進行更嚴密的審查。
不過雪梨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醫學研究出版與研究誠信小組的負責人波昂(Jennifer Byrne)指出,許多客座編輯的經曆看似可靠,卻可能是由論文工廠出産的論文支撐,即便建立身份驗證機制,仍難以完全確定期刊品質。他推測,随着論文工廠的手法越來越複雜,制造的論文越來越難以檢測,這個難題還将持續擴大。
(Source:Unsplash)
造假産業鍊:作者升官、出版社賺錢
事實上,不僅Hindawi面臨嚴重的造假危機,約翰威立的發言人強調,許多出版社也碰到類似的困境,隻憑單一機構内部的改進很難解決這場危機。
“撤回觀察”的創辦人提到,這種學術研究的不當行為“顯然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被工業化”。造成論文工廠興起的原因,包括許多年輕醫生、科學家,為追求晉升必須釋出更多論文;在許多國家,學者的報酬會依據釋出的論文數量調整;高等教育機構的排名,也會受到論文的引用數量影響。
此外,論文作者或論文工廠為了讓論文能成功釋出,可能會付費給出版社。在這種互利關系下,一篇論文能登上科學期刊變得越來越容易。布裡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的教授馬庫斯(Marcus Munafo)點出:
“如果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僅為了釋出論文而釋出,同時越來越多期刊通過這些文章獲利,這就形成了一場“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
需要從根源杜絕污染!
為解決造假論文的困境,“撤回觀察”的創辦人指出,除了加強審查外,還需從根源開始改變,包括讓研究監管機構擁有更多權力、資金;廢除以引用數量衡量論文份量的機制;而學術期刊本身,也應忍痛停止讓作者付費釋出論文的商業模式。
“揪出造假的論文是一項重要的作為,但這就像在河口建造越來越多污水處理廠,以防止海洋被污染。建造更多處理廠固然必要,但改變衆人的動機同樣重要──在此即為“釋出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注)的模式──讓污染不會在上遊就進入河流中。”
注:釋出或死亡被用于描述研究型大學中教師的一種工作狀态,指教師為了在學術生涯取得成功,必須得釋出學術論文面臨的壓力。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