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将古城整體進行規劃保護的城市,蘇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探索古城保護更新路徑。
位于學士街梵門橋弄的吳宅是蘇州市文物保護機關,原有建築為兩路五進,但目前僅存第四進樓廳。作為明代大學士王鏊的故居之一,吳宅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被列入姑蘇區“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去年,蘇州名城保護集團着手對吳宅進行前期文物設計、維修保護利用等一系列工作。
“因為失火,它曾經被修繕過。在我們對它進行勘查的時候,它本身已經出現了一些殘損,包括屋面的坍塌、屋架的傾斜等。今年上半年,由于不間斷的大雨,屋面發生了再次坍塌,我們對它進行了緊急搶險加強。作為古建築,保護它是刻不容緩的。”蘇州古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項目部主管翟乃薇說。
不止是吳宅,近年來,古城區越來越多的古建老宅,正通過一宅一策、活化利用的方式,将高端酒店、咖啡店等業态搬進老宅。今年,包括陸潤庠狀元故居、吳廷琛狀元故居以及春晖堂楊宅等在内的一批古建老宅啟動修繕。
翟乃薇表示,在文物保護和展示的基礎上,會對接社會力量、引入資本、發展商業,讓古建築“活”起來,争取帶動周邊經濟發展。文物建築将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讓現代人包括後人,都能看到、了解到以前的曆史、以前的文化。
目前,“古城細胞解剖工程”已完成古城27個街坊資訊采集,總面積約642.81萬平方米;采集三維點雲資料467.76億個,為20處文保機關建構三維模型。
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傳承曆史文化的同時,蘇州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讓千年古城更加宜居宜業宜遊。位于蘇州博物館門前的東北街河,當陽光灑在水面,這一汪碧水便如同果凍一般,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是以網友們也把它稱為果凍河,來往遊客總會駐足于此,用手機拍照留念。
蘇州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務部門通過河道清淤疏通、控源截污、水體原位修複等措施,讓越來越多的古城河道成為“果凍河”。
“通過補充一些沉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恢複河道原本的生态環境。在一系列的整治手段以後,河道的水質逐漸達到提升以及穩定,讓遊客有更好的旅遊氛圍,同時展現姑蘇區姑蘇水巷的風貌。”姑蘇區水務管理中心排程科科長陸宏介紹。
同時,圍繞古城1100多條街巷,姑蘇區還積極推進“一街一特色、一巷一品牌”建設,努力打造一批吳地水鄉特色街巷。緊鄰平江路的丁香巷,經過立面整治、景觀提升、箱體美化等改造提升,讓這條狹長的小弄堂在保留老街原始風貌的同時,原住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提升。
“在改造過程當中,我們根據街巷的曆史文化因素,讓居民能夠有一個更加舒适的居住環境,結合蘇州的旅遊文化和平江路曆史古城的風貌,進行了提升。”姑蘇區平江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二中隊中隊長朱金一說。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近年來,蘇州持續推進古城整體保護、活化利用與文旅融合,做精做優“續、多、新”三篇文章,推動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打造活着的古城、幸福的古城、繁榮的古城。在蘇州桃花塢曆史文化片區,正在進行的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以片區内唐寅、泰伯人物IP為亮點,融入昆曲、木版年畫、古籍等文化元素。
蘇州桃花塢發展建設有限公司從業人員朱怡表示,桃花塢美術館更新改造項目已經到了收尾階段,預計近幾個月就可以對外開放。未來将重點推進一期二期項目,建設招商營運工作,建構江南文化展示視窗、非遺集中展示區,打造蘇州古城保護區的更新樣闆,賦予古城不斷自我更新的活力。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目前,蘇州全力推動“産城人文”深度融合,讓“住在古城”成為情懷,“業在古城”彰顯價值,“人在古城”盡享溫情,當好古城保護更新發展的排頭兵,面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