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顆蓮心,一世廉性|“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周敦頤

引言

大家‬或許‬耳熟能詳‬,但對它的作者大家‬能‬脫口‬而出是‬誰‬嗎‬?

一顆蓮心,一世廉性|“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周敦頤

《愛蓮說》篇幅很短,僅有119個字,寫出了蓮花可愛可敬的七種品質,成為托物言志的獨幕喜劇名篇,傳誦至今。

一顆蓮心,一世廉性|“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周敦頤

若生在當代,周敦頤可謂‬算得上‬“歌紅了人沒紅”的那種明星。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開山宗師——周敦頤‬。

一顆蓮心,一世廉性|“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周敦頤

選自《人物故事圖冊》

周敦頤,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時期的哲學家、理學家,被譽為理學的開山鼻祖。

他一生緻力于儒家學說的研究與傳播,特别是在理學領域有着開創性的貢獻。

一顆蓮心,一世廉性|“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周敦頤

周敦頤的學說以“誠”為本,強調人性本善,認為通過修養和實踐,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

周敦頤的思想之深遠博大,離不開學問上的鑽研開拓,也離不開他刻在骨子的清廉與剛正。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殺人以媚上,我幹不了。”

一、事件背景

周敦頤在慶曆五年(1045年)調任南安軍(治所在今江西省大餘縣)司理參軍,即主管政法的軍州級官員。

在這一時期,王逵是南安軍的主官、轉運使,負責監督和管理當地的司法和行政工作。

據傳,此人性格殘酷兇悍,經常以殺人的手段來取悅上級,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二、事件經過

有個人犯了罪,但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是個酷吏,想将此人判死。所有人都不敢跟王逵争辯,隻有周敦頤不怕,依法力争。

然而,王逵并未被周敦頤的正義之詞所打動,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

面對上司的固執和暴行,周敦頤深感失望和憤怒。他意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為官,不僅無法維護正義和公平,反而會成為助纣為虐的幫兇。

于是,他毅然決然地扔下了象征官職的笏闆,決定棄官而去。在離開之前,他留下了那句擲地有聲的話:

總而言之,周敦頤向我們展現了凡人可學可至的聖人觀念,聖人還是那個聖人,超凡脫俗,極盡人之才德,但聖人不再隻是人們奢望的神秘傳說,而是人人皆有可能的現實理想。

“聖人可學”的思想内涵

人性本善:周敦頤認為人性本善,這是人能夠成為聖人的先天條件。他強調,人之是以會犯錯或迷失,是因為後天的欲望和私念遮蔽了本性的善良。

是以,隻要通過修養和實踐去除這些遮蔽,人就可以恢複本性,進而達到聖人的境界。

修養與實踐:周敦頤認為,要成為聖人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修養和實踐來實作的。他提倡“主靜立人極”的修養方法,即通過内心的靜定來洞察宇宙萬物的本質和規律,進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一顆蓮心,一世廉性|“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周敦頤

同時,他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認為隻有将所學所悟付諸實踐才能真正成為聖人。

教化與引導:周敦頤不僅自己追求聖人的境界,還緻力于教化和引導他人。他通過講學、著書等方式傳播自己的學說和思想,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聖人可學”的道理并付諸實踐。

濂溪高舉“聖人可學”的大旗,為後來的宋明理學家提供了重要啟示,儒家的聖人學問和修養工夫也在此豐富起來。

一顆蓮心,一世廉性|“ 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周敦頤

黃庭堅在《豫章集·濂溪詩序》中評價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而“光風霁月”被曆代文人們認為是對君子人格最貼切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