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曾是聯合國和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影響力。1992年,這個東南歐的地區巨人一分為五,此後,進一步分裂為“七個葫蘆娃”。當時有四支箭精準地命中南斯拉夫的命門,這位巨人頹然倒地,倍感唏噓。
上圖_ 标注處為 南斯拉夫 位置所在
- 第一支箭 民族對立
南斯拉夫地處巴爾幹半島西部,國土面積26.68萬平方公裡,略大于中國的廣西省,1991年時全國總人口2300萬。南斯拉夫境内生活着20多個民族,其中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穆斯林人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在國家結構上,南斯拉夫采用了聯邦制,除了6個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境内,還有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兩個自治省。
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控扼着東西方的交通命脈,南斯拉夫身處其中,外患頻仍,屢遭磨難。受此影響,塞爾維亞、黑山和馬其頓皈依了東正教,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呈現日耳曼化,并且信奉天主教,波黑一部分居民崇尚伊斯蘭教。民族的不同,導緻文化、宗教、語言、習慣的差異,彼此間缺乏了解和認同。
上圖_ 《凡爾賽和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稱:《凡爾賽條約》)
一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這些風格迥異的民族納入“南斯拉夫王國”。不幸的是王國的塞族統治者奉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塞族人控制着絕大多數國家和軍隊的高層職務,對其他民族實行排擠壓迫政策,造成各民族間關系緊張,國家凝聚力不強。
1945年,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産黨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有效緩解了各民族的對立情緒,建立了社會主義聯邦國家。随後,南斯拉夫的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為期30多年的高速發展期。不過,短期的繁榮難掩曆史的糾葛。上世紀70年代末,民粹主義死灰複燃,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代表,紛紛動用“否決權”,維護自身民族利益,幹擾國家正常運作。
1990年,南斯拉夫宣布實行多黨制,這個人口與上海相當的國家,出現了300多個政黨,這種政黨無一例外地打着民族主義旗号,蠱惑民心,拉攏選票,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南斯拉夫猶如一艘“無舵手八人劃艇”,瘋狂馳向毀滅的深淵。
上圖_ 南斯拉夫 的民族分布圖
- 第二支箭 政改失敗
路線錯誤的政治改革,加速了南斯拉夫的解體。南斯拉夫建立後,聯邦制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是鐵托的兩大法寶。兩者給南斯拉夫帶來了全面的發展,提升了綜合國力,也助長了人們的盲目樂觀和驕傲自滿的情緒,忽視了對民族沖突和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
在國家的運作中,這兩大法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南共其實是由6個共和國的獨立政黨組成的共盟組織。為了應對滋長的民族對立情緒,1969年,南共九大實施放權改革,對組織建設進行了三大修改:
上圖_ 1966年的南斯拉夫
一是取消南共聯盟中央委員會代之以南共聯盟代表會議常設委員會,此舉代表着南共放棄國家的統治地位。
二是南共聯盟上司成員,不再由南共聯盟代表大會選舉産生,改由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共盟組織按均等原則選派,各地選派的代表實質上成為了地區利益的代言人。
三是各地方的共盟代表大會在南共聯盟代表大會之前召開,各地事先制定好方針政策,再去全國代表大會讨價還價,這麼做造成全國代表大會形同虛設,權威盡失。
1974年,南共十大上已經意識到國家出現解體化的苗頭,但未采取根本性措施予以清除。鐵托在世時,憑借其出色的個人威望和才幹尚能壓制各種社會問題。1980年,鐵托辭世後,南斯拉夫失去了“最後拍闆的人”,國家陷入“權力真空”。政治改革的負面影響,促使組織建設形同虛設。
上圖_ 70年代南斯拉夫的工業建設
- 第三支箭 經濟危機
糟糕的經濟,使人們對南斯拉夫政府失去信心。上世紀60年代,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的黨組織處于自治狀态,民族主義開始擡頭。1971年,鐵托計劃将“實作民族的經濟主權”換取聯邦各成員的歸屬感。“經濟主權”包括各共和國負責本地區的金融管理、外彙收支和公共事業收支等經濟事務,聯邦政府行使各共和國明确賦予的“共同的職責”。
經濟上的分權透支了南斯拉夫的生命:
一方面中央汲取财力的能力不斷下降。據統計,1972年,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20.7%,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21.1%,至1989年,這兩項名額下降到5.6%和5.3%。
另一方面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全國地區人均GDP總體相對差異系數由1965年的45%,上升至1988年的53%。1988年,斯洛文尼亞的人均GDP是科索沃人均GDP的7.5倍,成為世界上地區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
上圖_ 1981年南斯拉夫紙币500第納爾
1981年開始,南斯拉夫社會産值連續四年低迷,增長率僅為0.6%,通貨膨脹率由1982年的30%增長至1989年的1256%,1985年的外債高達240億元美元,年付利息多達50多億美元,成了世界上人均外債最多的國家之一。
與此同時,失業率逐漸攀升,1990年全國失業率高達20%,有136萬人無活可做。生活品質的下降,使各地區和民族之間差距不斷拉大,分歧持續加深,最終彙內建一股奔向分裂的洪流。
上圖_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1892.5.25-1980.5.4)
- 第四支箭 外部幹預
鐵托解放南斯拉夫後,美國視其為“除蘇聯以外東方對西方的一支最強大的力量”,在糾集其它西方國家,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悄然實施着和平演變。1988年,“斯洛文尼亞同盟”成立,标志着南斯拉夫國内出現了第一個反對派政黨。
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等國為了恢複對南斯拉夫部分地區的傳統影響力,在政治、法律、輿論等方面公開支援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分離主義勢力。據南斯拉夫國防部的資料顯示,1990年後,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地方武裝得到了來自于奧地利、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的數萬槍支、數百萬彈藥以及其他軍火。
上圖_ 梵蒂岡地圖
有媒體披露,梵蒂岡為克羅地亞提供了40億美元軍火專項貸款。德國軍官為斯洛文尼亞地方部隊進行了教育訓練。作為南斯拉夫最大的靠山,蘇聯也身陷嚴重的國内危機,無暇插手南斯拉夫事務。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率先獨立,南斯拉夫進入解體倒計時。
6月27日,南斯拉夫人民軍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與斯洛文尼亞地方武裝展開激戰,上演了歐洲戰後最大規模的地區戰争。戰争非但沒有治愈分裂的毒瘤,反而加快了南斯拉夫的解體步伐。這個“最具戰鬥力和最富進攻性的政權”在多重因素的催化下,飲鸩止渴,分崩離析,走向末路。
參考資料:
【1】胡鞍鋼 《前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訓與啟示》
【2】孫恪勤 《南斯拉夫聯邦危機與解體過程中的國際因素》
【3】許萬明 《前南斯拉夫解體的經濟根源》
【4】李 明 《試析南斯拉夫解體的原因》
【5】馬細譜 《南斯拉夫解體和民族問題》
(來源:曆史學堂君微信公衆号。感謝原作者,僅用于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