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的行為模式,都是從哪裡發展來的?

人的行為模式,都是從哪裡發展來的?

視覺、聽覺、感覺是我們接受外界資訊的主要通道,我們會把身邊最親近人的某些體驗,預設成自己的體驗,是以你會發現小孩子,更多是喜歡看父母做了什麼,是如何對待身邊的人,而不會很有耐心的會聽父母講道理。

一個人的最初認知模式,就是由父母帶來的,行為模式與父母的關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第一人際關系。

如果我們想到父母的時候,會有壓力感,不妨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是我們自身的努力,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還是不管我們自己覺得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讓父母滿意。

東方文化有内隐的特點,人們習慣于壓抑自己的情緒,有些人由于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都不太會表露自己的情緒。

人的行為模式,都是從哪裡發展來的?

我們的情緒來源于,自己對于接觸事物的感受自己認為是負面的或者是正面的,行為沖突背後反應了認知體系和觀念的差異,是以一個人暴露的問題不是問題,一個人如何去看待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總是固執不變的去看待問題,那他的生活不會有任何的變化,可當這個固執不變的人能用不同的觀點看問題時,應對問題的行為方式才會有相應的變化。

有時候,改變始于觀點的松動,這也是為什麼公司上下級之間,為了達成某一個共同的目标,要不停的溝通想法的原因,隻有大家的想法真正趨同時,才更容易把一件事做好。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有沒有被滿足的期待,期待包括了對自己的期待,以及對别人的期待,期待形成于想要滿足卻沒有被滿足的過程。

人的行為模式,都是從哪裡發展來的?

我們之是以會産生這樣的期待,而不是那樣的期待,源自我們童年時期形成期待的過程,例如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一些要求,小時候的我們會将這些要求慢慢内化為自我期望和自我要求。

可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滿足父母的期待,成為了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有些孩子卻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成為了家裡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孩子呢?

想想我們每個人最初、最深的渴望是什麼,往往這些渴望和金錢名利沒有太多關系,小孩子最初的渴望不過是需要被愛、被關注、被認可、被需要,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共性。

一個人的行為背後,必然伴随着未被滿足的渴望,比如很多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孩子缺乏被看見、無條件被愛的渴望,這個問題在女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由此暴露出很多問題。

我們想要真正的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要了解對方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學會通過對方的行為,去平靜的和對方的每一層面自我溝通,那自然會洞察出對方真正的需求,還可以讓對方在關系中被完整接納。

比如小孩子不寫作業,我們本能的想要讓他寫作業,會用指責以及控制的方式,你不寫作業就不讓你玩遊戲,你不寫作業就不要看電視等。

這樣的方式,對于聽話且壓抑自己内在情緒的小孩或許有用,可是對于不聽話,正處在叛逆期且不願意壓抑自己情緒的小孩,就沒什麼用了。

減少沖突的關鍵在于轉化情緒,如果對于不寫作業的孩子,父母試着用直接表達自己觀點、感受以及對孩子期待的方式,自然會讓孩子感覺到被認可、被信任的感受,進而孩子也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兩個人才能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

其實親密關系以及親子關系,都需要學會情緒轉化的方式,來面對彼此的沖突,進而讓兩者的沖突争執,能清楚彼此的訴求,也能不傷和氣的解決問題。

假如對方是真正愛你,以及在乎你的人,自然能夠了解你的想法,努力去做好自己該做好的那一部分,如果對方是一個已經成年,且隻考慮自己的人,那這種化解沖突的辦法,并不适用。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以上觀點屬于對人的态度,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溝通效果如何,其實主要取決于對方的回應。

可是基于人性角度去分析,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基于自己最佳利益的選擇,我們經常想要改造最親密的人,可是一定要明白,每個人就是不一樣的。

我們能了解别人的不一樣,還能和諧相處,才能對别人有更多的了解和寬容,況且成功和快樂事實上沒有衡量标準。

人生也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隻要我們學會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把不滿指向外在環境,而是放在自我創造上。

我們自然有足夠的力量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生存環境以及滿意的自我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