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拯民,将門後代。
那麼,他是哪一位将門的後代呢?楊拯民,正是著名愛國将領楊虎城将軍的兒子,與父親一樣,楊拯民熱愛祖國,熱夫妻民。
今天就來聊聊楊拯民的故事……
楊拯民
1922年,楊拯民出生在陝西西安。
4歲的時候,楊拯民的母親便因病去世了,是以,楊虎城也對兒子總是多幾分疼愛,不過疼愛歸疼愛,在教育的問題上,楊虎城還是十分嚴格的。
楊拯民小時候的身體比較弱,常常生病,為了讓兒子強身健體,有強壯的身體素質,楊虎城親自找來國術老師,教習兒子國術。
在老師的幫助下,楊拯民的身體越來越好,還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戰士。
作為楊虎城好友的張學良将軍,也對楊拯民很是疼愛和關懷,将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自然,他們之間也發生了許多的趣事。
一天上午。
張學良準備開車外出,去軍營訓練團視察,楊虎城坐在副駕駛随行。
張學良
看到爸爸和張學良叔叔開車外出,楊拯民很是好奇,也想要跟着爸爸和張學良叔叔一起坐車去外面玩,楊虎城拗不過這個孩子,隻好同意了。
看到爸爸同意了,楊拯民高興的立馬上車落座,就坐在駕駛室的後面,然後等待着爸爸和張學良叔叔開車帶他出去。
很快,張學良上車,準備開車出發。
剛一上車,張學良就看到了楊拯民坐在後面,小小的楊拯民很是得意,靠在後面像個進階軍官一樣,等待着他們開車呢。
張學良忍不住的笑了起來,接着開了一個玩笑:
小拯民,你官最大嘛!
張學良的意思,是說自己是司機,楊虎城是副駕,而楊拯民坐在後面,像個大官一樣,等待着兩位長輩給他開車,派頭還真是不小呢。
張學良
不難看出,張學良很是喜歡楊拯民這個孩子呢!
漸漸地,楊拯民長大了。
在爸爸和張學良叔叔的影響下,楊虎城對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也十分的關注,對于侵略祖國的敵人,楊拯民也很是痛恨。
是以,楊拯民從小就确定自己一定要參加革命,保衛祖國。
1938年,16歲的楊拯民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楊拯民,與全國千萬萬的熱血青年一樣,懷揣着對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來到了這裡。
在延安,楊拯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很快投入到民族解放事業當中,在工作中,楊拯民出色的表現,也深受周恩來副主席的期待和關注。
經曆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洗禮,新中國誕生了!
建國後,楊拯民繼續在軍中工作,周總理也希望楊拯民繼續在部隊工作,一來是因為楊拯民能力突出,二來在部隊中工作,也有利于楊拯民的個人發展。
楊拯民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好走的陽關道,楊拯民卻放棄了!
楊拯民放棄部隊中的工作,決定去荒蕪的甘肅玉門一帶參加工作,玉門一帶的油礦等待發展建設,楊拯民也深知經濟建設的重要性。
于是,楊拯民想要投身到工業當中,搞工業發展,幫助甘肅玉門油礦進行建設。
周總理得知後,自然也很是擔心楊拯民,畢竟甘肅玉門一帶偏僻不說,而且發展建設難度也很大,會遇到很多的苦難險阻,對于楊拯民,周總理總是關懷的。
但是,楊拯民心意已決,多番向周總理表達了自己的決心,表示自己一定不辜負中央的期待,投身于西北努力奮鬥。
周總理
既然楊拯民堅持,周總理也隻好不再阻攔了,同意了楊拯民前往西北參加工作。
而楊拯民,确實沒有辜負周總理的期待,做出了許多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