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待問翰墨瑰寶:明朝初期書法十珍賞析
李待問,明朝初期書法巨擘,其筆墨間盡顯文人風骨。今日賞析其十幅經典之作,品味其書法藝術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感受那穿越曆史的翰墨瑰寶。
——題記
明朝(1368-1644年)曆經12世、16帝,國祚276年,為鞏固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與思想控制。明代書法以帖學為主流,法帖篆刻盛行。受士大夫清玩風氣影響,明代書法以行楷為主,追求纖巧秀麗之美。明初書法繼承元代風格,成祖遷都北京後,台閣書風興起。明成祖重視文化,招募書法家并授予官職,推動了習書之風。
我們一起分享明代著名書法家李待問書法作品。
李待問(1603-1645),字存我,明松江華亭人,崇祯進士,書法精湛,與董其昌齊名。順治二年,抗清起義,城破後自缢,被俘仍不屈,臨死猶告誡清将勿殘殺群眾。其書法雖受贊譽,卻因起義而少傳于世。傳聞董其昌因忌其才而暗中收購焚毀其作品,然此說或為附會。李待問著有《玉裕堂存稿》。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的書法技藝卓越,其行書筆力遒勁,字型秀逸,深受董其昌影響,書風恬淡清新。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書法的藝術魅力,更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個人風格。李待問的字如其人,剛正不阿,慷慨就義,其書法作品亦成為後世傳頌的瑰寶。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草書陳子龍七言絕句詩軸》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草書陳子龍七言絕句詩軸》灑金箋。凡六行。共六十三字。縱123.3厘米橫52.5厘米。上海博物館所藏。刊于《中國明清書法名品圖冊》。釋文:茫茫易水古雄州,畫角清笳滿戍樓。 咫尺薊門雲五色,莫将明月動邊愁。款署:李待問。钤印:李待問印(朱)、存我氏(白)。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扇面》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扇面》順治二年抗清起義,城破後欲與家人訣别,被百戶自刎激勵。被俘後不屈就義,臨死猶護群眾。松江群眾感其忠烈,尊為府城隍,塑像紀念。每逢誕辰,群眾舉行盛大廟會,并有夜間食豆漿之俗,皆以紀念李待問之英勇與犧牲。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楷書扇面節臨黃庭經》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楷書扇面節臨黃庭經》扇頁,紙本,縱54.5厘米橫17厘米,節臨黃庭經,1645年作。款識:存我問識文:正室之中神所居……惠朗得榻本,屬餘臨此數行,因識之。乙酉清和月,泖泾舟次,李待問。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立軸》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立軸》筆觸流暢,遒勁有力,展現出深厚的書法功底。字間氣韻生動,既有古人的風骨,又融入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草書立軸》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草書立軸》作品揮灑自如,筆墨靈動。字迹奔放而又不失法度,展現出書家深厚的功底與獨特的藝術風格,為後世留下珍貴的藝術瑰寶。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立軸》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立軸》作品,以水墨紙本為載體,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該立軸縱110.5厘米,橫33厘米,尺寸适中,便于欣賞。钤印“李待問印”(白文)、“存我”(朱文)及“畊煙草堂”(朱文)三枚,彰顯了書家的身份與創作之地。題識為“李待問”,簡潔而醒目,讓人一眼便知作者。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扇面》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扇面》扇片,以其精湛的書法技藝令人歎為觀止。箋本之上,縱17厘米,橫55厘米,雖尺寸小巧,卻筆力遒勁,字勢飄逸。李待問以行書揮灑自如,盡顯書法藝術的深邃魅力,讓人不禁為之贊歎。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草立軸》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草立軸》立軸,紙本,1625年作,縱171.5厘米橫42厘米。钤印:李待問印、琴嘯自樂。款識:拟西征歌十二首之一,乙醜二月書。李待問。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陶淵明飲結廬在人境立軸》賞析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行書陶淵明飲結廬在人境立軸》筆力遒勁,氣韻生動。以行書演繹陶淵明詩意,将文人情懷融入墨香之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甯靜緻遠之境。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草書同三幅》賞析
李待問《草書同三幅》局部之一
明代書法家李待問《草書同三幅》,筆走龍蛇,墨韻生動。三幅作品各具特色,展現了書家獨特的草書魅力和深邃的藝術内涵,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書法财富。
李待問《草書同三幅》局部之二
李待問《草書同三幅》局部之三
欣賞了明代書法家李待問的十幅書法作品後,我深感其作品風格獨特且技巧精湛。他的行書筆勢流暢,氣韻生動,每一筆都透露出深厚的書法功底。作品既有古樸之風,又不乏創新之意,展現出李待問對書法的獨到見解和深厚造詣。
賞名家書法,悅從容人生。讀者們,觀賞了聽月為你分享的李待問以上這些作品,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