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武則天的後輩,輔佐唐憲宗中興,卻被人刺殺而死

武則天統治時期,武氏家族顯赫一時,權勢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李唐皇室。可是在神龍政變後,武氏家族走向衰落,不僅丢掉了官職、爵位,還卷入了政治紛争,地位一落千丈。不過,武氏家族并未徹底退出曆史舞台,在唐朝中期出現一位賢臣,他輔佐唐憲宗中興,但卻被刺客殺害。那麼,這位武則天的後輩到底是誰呢?

他是武則天的後輩,輔佐唐憲宗中興,卻被人刺殺而死

一、宰相之才

此人名叫武元衡,字伯蒼,是武載德的曾孫。在武周時期,武載德被封為颍川王,《舊唐書》上說他是“天後從父弟”,結合相關墓志的情況來看,其實這個記載是錯誤的。因為他的祖父是武士逸(武則天的三伯父),父親名叫武仁範,是以說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侄。再說武元衡,他在少年時期就顯露出了非凡的才華,尤善詩文。

建中四年(783年),武元衡考中進士,之後一直在節度使的幕府任職。經過一段時間的曆練後,武元衡出任華原縣令。可是,當地的鎮軍督将“恃恩矜功”,侵害地方的百姓。武元衡氣憤不過,“稱病去官”。武元衡早就引起了唐德宗的注意,于是唐德宗任命他為比部員外郎,後升任禦史中丞。有一次,唐德宗望着武元衡的背影說道:“元衡真宰相器也。”

他是武則天的後輩,輔佐唐憲宗中興,卻被人刺殺而死

二、輔佐憲宗

唐順宗在位期間,武元衡因得罪劉禹錫,一度被貶為右庶子。唐憲宗即位後,武元衡恢複了禦史中丞的職務,他因“持平無私,綱條悉舉”,受到了唐憲宗的器重。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武元衡被封為宰相,兼管戶部事務。當時,浙西節度使李锜假稱入朝,但又裝病不往。唐憲宗與宰相們商議此事,“鄭絪請如锜奏”,但武元衡卻不以為然。

唐憲宗采納了武元衡的建議,并挫敗了李锜的叛亂。與此同時,蜀地出現了新的情況,在平定劉辟的叛亂後,大将高崇文不懂得治理州縣,于是唐憲宗任命武元衡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到任後,“庶事節約,務以便人”,僅用三年的時間,他将蜀地治理的井井有條,還提拔、獎掖了人才,比如後來的一代名相裴度。

他是武則天的後輩,輔佐唐憲宗中興,卻被人刺殺而死

三、被刺而死

元和八年(813年),武元衡被召回京,行至駱谷時,他就接到了出任宰相的旨意。當時,朝中的兩位宰相李吉甫、李绛關系很差,經常在皇帝面前争論。武元衡居中調和,被人們稱為長者。在李吉甫死後,武元衡承擔起了讨伐藩鎮的任務,他堅持以武力平定淮西的叛亂,重塑唐朝朝廷在天下的權威。

然而,武元衡卻是以得罪了支援吳元濟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殺。唐憲宗聞訊,“惋恸者久之,為之再不食”。之後,下旨“冊贈司徒,贈赙布帛五百匹、粟四百碩,辍朝五日,谥曰忠愍”。武元衡死後,他的好友裴度繼承了他的遺志,平定了淮西的叛亂。元和十三年(818年),唐憲宗派兵讨伐李師道。衆叛親離的李師道被部下殺死。

參考資料:1.《舊唐書》;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