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進入“小暑”節氣,表示盛夏正式開始,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小暑一到,入伏也不遠了,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段,防暑降溫是不能松懈了!在副熱帶高壓的包圍圈中,今天又是滾燙的一天。上海中心氣象台08時35分釋出高溫橙色預警信号。氣象部門預計,未來幾天仍将維持高溫天氣,一直要到下周二,下周三起出現降水天氣高溫才會有所緩解,市民外出仍需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今天一早,陽光又是早早露臉,全市起步氣溫都在28℃~30℃附近,感覺不到一絲涼意。上海中心氣象台08時35分釋出高溫橙色預警信号,預計今天最高氣溫為38℃-39℃。在市中心的人民廣場上,外出的市民遊客都做足了各種防曬措施,遮陽傘、冰袖、墨鏡全副武裝,有的人還拿着小風扇,不停地給自己吹風降溫。廣場上的和平鴿也沒有了往日的活力,紛紛聚集在樹蔭下躲避炙熱的陽光,一動不動。
未來天氣趨勢
最新氣象資料顯示,炎夏無盡,明日又是今日的翻版。多雲到晴,午後局部地區陰有短時陣雨或雷雨,最低氣溫29℃,最高可達38℃~39℃,偏南風4-5級,相對濕度80%-45%。不論是戶外遊玩還是工作,都應盡量避免高溫時段,多多補充水分,嚴防中暑。
一連串的高溫天氣持續到下周二,下周三起有明顯的降水天氣,高溫得到暫緩,總算能稍稍松口氣。但仍有34℃左右。畢竟已至小暑,天氣炎熱,小暑節氣最常見的預警除了高溫以外,還有雷電和暴雨預警,大家做好防暑降溫的同時,也要防範局地強對流天氣。
中醫教你如何順利度過盛夏
在中國南方地區,小暑的标志為:出梅、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
老西門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袁莉妮日前介紹,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是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江南地區在這個時節是台風或熱帶風暴頻發的時候,天氣變化較為劇烈,日常生活需要注重養生,順利度過一個美好的盛夏。
1
暑熱擾心,需要靜心
/ SLIGHT HEAT
小暑時節,溫度逐漸升高,天氣變得炎熱,是暑熱之邪最易傷人的時候。暑邪主要發生在夏至後,立秋前,有明顯的季節性。中醫認為,暑邪為陽邪,炎熱升散,傷及人體後,可上犯頭目,内擾心神,嚴重者導緻高熱心煩、面赤煩躁等暑熱證。
暑熱之邪易影響人們情志,出現心情煩躁、脾氣易怒等。炎炎夏日,凡事不宜急躁,應學會自我調整“恬淡虛無”,否則心火妄動,加之酷暑火熱邪氣,易出現傷暑之證。對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患者,應該注意要有一個涼爽的環境、愉悅的心情,以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
2
飲食清淡,冷熱适宜
/ SLIGHT HEAT
中醫認為“暑多挾濕”,即暑邪多兼夾濕邪一起緻病。脾髒位居中焦,運化水谷,喜燥惡濕,與我們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而暑濕之邪往往侵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出現胃口不佳,脘腹飽脹,或者腸鳴腹瀉等症狀,是以這段時間又是腸胃炎高發的季節。
夏季飲食以清淡為佳。"飲食清淡"吃些什麼呢?首先,避免油煎油炸食物,以蒸、煮的食物,如清蒸魚、冬瓜排骨湯、白切雞等為主;其次,蔬菜為主,可适當進食一些藥食兩用之品,如蓮子、木瓜、銀耳、薏苡仁等,多用蘿蔔、番茄、冬瓜等清暑化濕的食品;再者,避免進食生冷隔夜菜,誘發急性胃腸炎。不可貪冷飲,不食過熱食物,盡量少用辛辣、油膩之品。
3
環境清潔,适度鍛煉
/ SLIGHT HEAT
小暑時節,暑濕之氣較重,家具、衣服、書籍等易發生黴變,也是細菌、蚊蟲大量滋生的時候,是以要注意及時打掃衛生,清理死角。另外,由于天氣炎熱,也不要在濕冷之處逗留過久,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誘發或加重關節炎、胃腸道疾病等。
盡量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方式,如八段錦、快走、慢跑、騎車、太極等,避免過度出汗耗傷津液。戶外運動盡量避開烈日直射的正午,應在早晚氣溫相對較低的時候進行,如氣溫過高可以選擇通風良好的室内場所,避免中暑和脫水的發生。
「冬病夏治正當時」
小暑之後,逐漸進入三伏。按照傳統中醫理論,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時候。冬病夏治是機體在冬季好發、感寒即發、複發或加重的疾病,利用陽氣充沛的夏季得以調治補養,進而使冬季特發的疾病達到緩解發作,或治愈的一種治法。
今年将于7月15日正式入伏,并于8月23日迎來末伏的最後一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期,亦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此時氣血趨于機表,皮膚松馳,毛孔打開,有利于藥物的滲透,有助于邪氣的外驅,正是“冬病夏治”好時機。
三伏貼成人适應症: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咽炎,體虛易感人群等。
兒童适應症:小兒反複感冒、過敏性咳嗽、慢性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肺系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體質虛弱、自汗盜汗、厭食症、營養不良、腹瀉等疾病的治療及預防。
三伏灸适應症:各種痰濕體質,體虛易感人群,慢性腸炎、痛經、高脂血症等。
記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編輯 / 張姗
圖檔 / 邵林峰 瞿煌俊
資料 / 上海天氣釋出 老西門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