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衆所周知,科舉考試向來以其嚴苛和競争激烈著稱,考中進士更是無數讀書人的終極夢想,“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不是口頭上說說的。

然而在北宋時期有一家人六口同時中舉,這一事件堪稱當時的奇迹,成為最轟動的新聞。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他們就是曾鞏與其家人,而這背後不僅是他們的才華與努力,更是科舉制度改革的結果和貴人歐陽修的鼎力支援。

那麼,這其中有着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以聊哦曾鞏一家如何在艱難的科舉之路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根正苗紅的“官五代”

曾鞏生于1019年,祖籍江西南豐,是一位出身于書香門第的“官五代”。

他的高祖曾洪立和曾祖曾仁旺都曾是唐朝的官員,為家族奠定堅實的基礎;曾鞏的祖父曾緻堯曾擔任太常博士,以剛正不阿聞名,受到朝廷的重用;

父親曾易占也同樣出身名門,曾任太常博士,雖然因性格剛直屢次遭到政治打擊,但他對兒女的教育從未松懈。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在這樣的家族環境中長大,從小又接受嚴格而良好的教育,曾鞏的一生注定不凡。父親曾易占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問,特别是對曾鞏更是寄予厚望,對其要求十分嚴格。

曾鞏從小也展現出過人的才華和智慧,12歲時那年曾被父親考驗學識,結果就連父親都為之歎服:“你是家族的希望,曾家的未來就靠你了。”

當時,曾易占拿出幾篇超綱的聯考題《六論》,讓兒子來試着答題。

曾鞏坐在書桌前提筆疾書,不一會兒便将所有題目答完,曾易占拿起兒子的答卷細細審閱,發現不僅答案準确無誤,文采也是相當斐然,一臉高興地拍着曾鞏的肩膀。

公元1032年,曾易占被調往泰州如臯縣任縣令,曾鞏随父親一同前往。那個時候如臯學風濃厚、學士雲集,他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的教育和磨練。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為了讓兒子能夠專心學習,曾易占特地安排他住在中禅寺的東廂房,那是一座古樸幽靜的寺廟,周圍環境清幽非常适合讀書。

曾鞏每天一早起來便開始埋頭苦讀,寺廟裡偶爾傳來鐘聲,伴随着鳥兒的啼鳴,在這樣的環境中日複一日地鑽研學問。

有時候寫完一篇文章,他還會走到住所旁邊的小池邊清洗筆硯,随着時間的推移池水漸漸被染成墨黑色,小池子也是以得名“洗缽池”,并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參加科考的坎坷

若是沒有意外,以曾鞏的學問考中進士并沒有什麼問題,然而沒有意外的話“意外就出現了”。

18歲那年,曾鞏決定和哥哥曾晔一起進京趕考,帶着家人的期望滿懷信心地踏上前往都城汴梁的路程。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科舉考試是當時最重要的選拔人才的方式,能否考中進士直接關系到未來的仕途和家庭的榮譽。

汴梁的街頭車水馬龍,書生們穿梭其間,準備參加一年一度的科舉考試。考試當天考場内鴉雀無聲,曾鞏拿着筆認真地答題,出乎意料的是他和哥哥曾晔竟然雙雙名落孫山。

放榜之日,看着皇榜上沒有二人的名字,他們十分難過。這次失利讓曾鞏與哥哥倍感失落,家人也都感到十分遺憾,外人的嘲諷聲也不斷湧入耳中。

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總是相對較弱,曾晔在落第的打擊下患上疾病,最終藥石無用離開人世。曾鞏雖然也很痛苦,但最後堅持了下來,為下一次考試做準備。

1039年曾鞏随父親再次進京,并進入太學繼續深造,在這裡不僅與範仲淹、王安石等人成為朋友,還遇到他命中的貴人,即是當朝大儒歐陽修。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歐陽修不僅是當時的文學泰鬥,也是許多文人士子的偶像,為得到他的賞識曾鞏寫下一封充滿才情的《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并附上幾篇精心寫作的文章。

曾鞏為何會在科舉考試中落第,主要是因為他的文章傾向于現實主義,而北宋初期追求的更多是辭藻華麗、華而無用的文章,歐陽修剛好屬于前者。

是以看到曾鞏的文章後大為驚喜,立即将其收入門下,從此曾鞏得到歐陽修的悉心指導,學問和文章水準迅速提高。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曾鞏考不上科舉并不是學問不夠,而是性格使然,盡管有歐陽修的指點,文風不變依然會讓他在科舉中處于劣勢。

事實也的确如此,在1042年的科考中曾鞏依然未能考中,這次失利讓他感到迷茫,一度想要改變初心,所幸在歐陽修的鼓勵下沒有放棄。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歐陽修也認為科舉制度有許多問題,特别是過于注重辭藻華麗而忽視實用性,教導曾鞏堅持自己的文風不要随波逐流。

在歐陽修的鼓勵下,曾鞏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研習文章,學問日漸精進,文風也逐漸從早年的奔放雄渾變得更加内斂含蓄。

随着時間的推移,他開始在文壇上嶄露頭角,逐漸赢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然而,此刻曾鞏的家族卻也面臨困境,父親曾易占因政治鬥争被罷官。作為家中長子曾鞏不僅要照顧家人,還要繼續鑽研學問,以期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

也是在這個時候歐陽修、範仲淹等人開推行變法,結果觸碰北宋大部分貴族的利益,以至于最後罷官免職、流放外地,曾鞏自然也受到了波及。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公元1046年北宋科舉考試拉開帷幕,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曾鞏沒能參加,心中多少有些郁郁不得志,所幸在歐陽修的安慰下得以振作起來。

匆匆幾年過去,曾鞏一直在潛心研究學問,等待時機一飛沖天。時間來到1054年,歐陽修被重新調回京師并受到重用,負責修撰《唐書》,曾鞏決定帶領家人再次進京趕考。

1057年科考中的奇迹

這一年歐陽修主持科考,而且他還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古文和策論作為重點科目。也就是說,科舉考試的文章不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追求實際的适用性。

這個時候曾鞏已經快接近30歲,他的弟弟曾牟、曾布、曾阜也長大成人,兩個妹夫王無咎和王幾同樣學有所成,是以六個人一同參加了這次考試。

如上述所言,早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偏重詞賦科目,注重辭藻華麗的文章,忽視實際才幹和治國能力。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歐陽修作為當時的文學泰鬥,一直緻力于改革科舉制度,希望通過選拔實用人才推動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他深知曾鞏一家在科舉中的艱難,也深知曾鞏的才華與能力,是以他主持貢舉時果斷進行一系列改革。

在考前宣布,歐陽修凡使用太學體的文章一律廢黜,鼓勵考生在文章中表達真實的見解和對時政的思考。

這一改革引起廣泛關注和讨論,一些習慣于華麗辭藻的士子感到不滿和焦慮,但也有更多的有志之士看到希望,不管如何考試最終順利舉行。

放榜之日整個汴梁為之震動,曾鞏一家六口全部考中進士,這個奇迹不僅在南豐引起轟動,更是震驚整個朝野。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這一成績背後是曾鞏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是歐陽修改革科舉制度的結果。

考中進士後曾鞏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參軍的職位,雖然官職不高但依然勤勉盡職,努力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歐陽修對曾鞏的支援從未停止,嘉祐五年再次向朝廷推薦曾鞏,并願意以性命擔保曾鞏的能力。在歐陽修的推薦下,曾鞏被召入京師參與修撰《唐書》。

隻可惜曾鞏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公元1065年朝廷圍繞“濮議”之争展開激烈鬥争,歐陽修和曾鞏因主張不同意見遭到反對派打壓。

歐陽修被視為首倡邪議的罪魁禍首,曾鞏作為他的學生自然也受到牽連,也因為這場政治風波他寫成了《為人後議》。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4年後曾鞏的好友兼姻親王安石成為政權中心人物,執政期間大力主張變法,深知王安石為人的曾鞏選擇外調避開風頭,未能影響王安石的決策。

1072年歐陽修去世,曾鞏痛失恩師輾轉于外郡,最終在京師任職三年後去世。總的來說,除了創造那一次“一門六進士”的傳奇外,曾鞏未能在政治上有太大作為。

不過,盡管曾鞏在仕途上并未取得巨大成就,但絲毫不影響他在文學和學術上的貢獻,為後世留下寶貴的遺産,還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總的來說,曾鞏一家六口同時中舉震驚朝野,成為科舉史上的一段傳奇,這不僅是他們個人才華與努力的展現,更是歐陽修等人推動科舉改革的成功範例。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曾鞏在仕途上的成就并未達到巅峰,可在文學和學術上的貢獻不容小觑,也是他名譽天下的原因。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資料: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WOgJpqC0z4bSuugWJDOMghWItUyXm9cfl8Lrzfq5WWGpB_H7tyxl5BsWZonxdKX7li0Wam8-Znw8E3HYW-TyhpfV88cGkdLTi4R-1Ke9kdZnN4HsANd54r-JDR4ATFts9lJ_JWurFRGwOMDpBulrA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

曾鞏一家六口進京趕考,全中進士 - 星島環球網 (stnn.cc)

1057年一家六口進京趕考,發榜之時朝野嘩然,六人居然全考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