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白玉蘭頒獎禮落下帷幕。視帝之争卻愈演愈烈,胡歌憑《繁花》二封視帝後,引發了激烈讨論。很多人對範偉的落選感到不滿。雙方在網絡上争論不休,甚至互相攻讦。這次視帝之争不隻是演員個人競争,更暴露出行業積習已久的問題。
在看待這次視帝之争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首先,可以從劇捧人和人捧劇的角度來看。《繁花》和《漫長的季節》的口碑和國民度都比較高,角色深入人心,也貢獻了不少名場面。是以無論誰拿下視帝都不奇怪。
其次,我們可以從作品的口碑、熱度以及演技來評判。有人認為,《漫長的季節》在口碑和熱度上領先于《繁花》,而範偉作為金馬影帝、公認的老戲骨,演技肯定不會比胡歌差。同時,《漫長的季節》中的王響一角真實自然,極具感染力,讓人印象深刻。
此外,也有人對胡歌的獲獎表示支援。他們認為在頒獎禮上播出的提名者演技高光片段中,胡歌的表演更細膩、内斂、自然,沒有表演痕迹。相比之下,範偉的表演更像是「獨幕喜劇式演法」。
然而,在評判視帝時,我們也要抛開争議,回到角色塑造這一核心問題上來看。胡歌在《繁花》中飾演的寶總是一個叱咤上海灘的成功商人,但他也演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從底層一路向上,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而範偉在《漫長的季節》中飾演的王響是一個經曆了許多苦難和無奈的普通人,他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
綜上所述,無論是胡歌還是範偉都展現了出色的演技。胡歌通過飾演寶總展現了商人如何抓住時代機遇勇立潮頭,而範偉則通過飾演王響展現了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和無奈。他們各有所長,都值得肯定。
然而,我們也要意識到,評判标準過于單一化可能導緻偏狹、保守的結果,忽視了藝術探索人性的空間和觀衆多樣化的需求。此外,頒獎本身的公信力也受到了質疑,導緻許多觀衆對獎項的關注度下降。
最後,我們希望能夠建立更加全面、公正、包容的評獎制度,以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鼓勵優秀的演員和作品,并滿足觀衆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