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标點符号在書寫和閱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标點符号來斷句,在閱讀上就會産生很大的困擾。同一句話,不同人閱讀,其含義也會有不同的了解。

比如清代趙恬養的《增訂解人頤新集》中,就有一句極具争議性的話:“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這句話該如何了解?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表示留下客人。

但本意卻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表示不想留客。

可見,不同的斷句不僅會産生歧義,甚至還會與作者原本的想法背道而馳。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而現代标點符号的正式使用僅僅在近幾百年以前,那麼古人在閱讀的時候是如何斷句的?

标點符号的演變

其實早在秦漢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

在發掘最早的甲骨文及秦代的雲夢秦簡中,就已經有了一些簡單的符号,比如“豎、恒、曲、折”或留白等幾種,為閱讀者提供便利。

到了漢朝時,人們開始使用“句讀(逗)”來差別文章内的句子和語氣停頓。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于是此時的人們讀書第一件事就是學習“句讀”,《三字經》中就曾說道:“明句讀,為學者”。

讀書也不僅僅是跟着書本讀,而是要加入自己的了解來斷句。

作為老師,也首先要教會學生用“句讀”,就像數學中首先要學會加減乘除一樣,不然連文中表達的意思都了解不了,還怎麼學習呢?

其實簡單來說“句讀”相當于如今句号和逗号的統稱,就是“語絕為句,語頓為讀”,文中語氣停頓之處被稱為“讀(逗)”,而完整的一段則被稱為“句”。

但是在漢朝時,符号的使用方面并不規範,使用的斷句符号就有十多種。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如《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東方)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牍。……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辄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

其中“乙”就是一個句讀符号。

宋朝之後,人們在讀書時開始使用紅筆在書中語絕之處旁畫圈,語頓之處旁畫點來标記,後來使用雞毛戳印泥蓋圈。

《宋史•何基傳》中記載:“凡所讀,無不加标點。”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标點”也叫做“圈點”,“可圈可點”一詞就是這麼來的,用來說明此人的作品已經留入史冊,後人才可在上面圈和點。

到明朝後,部分書籍在寫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使用句讀符号,以友善人們閱讀,這樣讀者就不用在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斷句了。

甚至還出現了人名及地名的标注符号,也就是人名旁加一條直線,地名旁加雙直線。

古代沒有标點符号,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标點符号,就是在古代“句讀”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再融合一部分西方的符号,就形成了如今我們所使用的各種标點符号。

是以說,古文在我們看來沒有斷句不好閱讀,但古人們依舊在尋找各種辦法來增加閱讀的效率,這也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也展現了大陸古代的文化底蘊。

來源:微信公衆号“有趣冷知識”

作者:佳遇秋楊

編輯:潘茜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