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中,有着鼎鼎大名的“三楊”和“三陳”。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軍中還有一個名氣不如他們的“三梁”。
“三梁”都是什麼人?他們之間有什麼關系?為什麼“三梁”名氣不如前兩個大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經過起義初期的艱難之後,我黨也逐漸摸索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毛主席帶領紅軍上了井岡山之後,各地起義隊伍都向着井岡山前進。
井岡山坐落于江西吉安,這也使得吉安的革命氛圍要更加濃厚一些。在革命氛圍的影響下,當地的小孩也都很向往參軍。
因為有紅軍的到來,當地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很多。不過雖然沒有了地主的壓迫,終究大家還是不一樣的。
村子裡面有窮有富,那勢必就還會累積沖突。不過相比于階級沖突,這些沖突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梁興初就出生在吉安一個小村子裡,家裡是當地有名的大家庭。家裡人多了,那花銷自然也就大了。
梁家就是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養那麼多的孩子還是比較困難的。梁興初小時候上過一段時間私塾,後來因為家裡太窮不念了。
那個時候的農村,十幾歲的半大小子,就已經是家裡半個勞動力了。梁興初不上學之後,就和父母在家裡種地。
但種地連一家人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梁興初就想學一樣本事。當時他們村裡有個鐵匠鋪,梁興初的家人就把他送到鐵匠鋪當學徒。
在那個年代,當學徒是很艱苦的。說是學徒,其實就是一個不要錢的小工罷了。不過打鐵比其他行業更累,是以梁興初是有工資的。
但這個工資,也是梁興初正式開始打鐵之後的工資。按照當初說好的,給梁興初三十塊大洋。
在鐵匠鋪裡,梁興初幹了三年多的時間。前兩年學不到什麼東西,梁興初就是幫着拉風箱、燒火的。
兩年之後,師傅終于肯讓梁興初在旁邊學習如何打鐵了。梁興初學得很快,早早就能上手幫忙了。
按照梁興初的計劃,他以後也要開一個鐵匠鋪,用自己的手藝賺錢。然而梁興初鐵匠鋪的老闆,看梁興初打鐵的手藝好,就想讓他留在自己的鋪子裡。
梁興初拒絕後,這個老闆居然扣住了梁興初的工資,拒絕支付梁興初三十塊大洋的薪水。
不僅如此,原本說的幹四年,老闆也不讓梁興初繼續幹了,直接将他趕走了。将他趕走之後,老闆還讓人散布消息,說梁興初不好好學,技術不過關才被趕走的。
梁興初怎麼也沒想到,老闆會做得這麼絕。開鐵匠鋪是沒希望了,沒人會找一個沒本事,還被師傅趕走的學徒打鐵。
回家之後的梁興初沒有頹廢,他聽說了紅軍的名聲,就想着去參軍。梁興初想,隻要他參了軍,就沒有人敢欺負他們家了。
梁興初參軍之前,想到了自己的侄子梁必業。梁必業上的學更多,梁興初想讓他幫自己參謀參謀,參軍這個事行不行。
不過梁興初不知道的是,他的侄子梁必業也參加了革命。聽說梁興初想要參軍的想法,梁必業自然是非常高興。
梁必業仔細和梁興初說了說紅軍,并對他想要參軍的這個決定非常支援。在侄子的支援下,梁興初加入了我軍。
殊途亦同歸
雖然梁興初和梁必業都參加了革命,但兩人并沒有選擇同樣的道路。梁必業因為有知識文化,大多時間都在從事政工工作。
梁興初在打鐵的那兩年裡,鍛煉出了如鐵一般的意志,自然是要上戰場的。
梁興初和梁必業雖然是叔侄,但兩人卻隻差了不到四歲。在當年那個女孩十三四歲就出嫁的年代,第一個孩子和最後一個孩子可能相差十幾歲。
不過梁興初雖然和梁必業年紀差不多,但他起碼隻比梁必業大一輩。在梁興初和梁必業的家族中,還有一個人也參了軍。
那人叫梁仁芥,按照輩分來說,梁仁芥應該和梁興初的叔叔、梁必業的爺爺是一輩的人。
不過梁仁芥雖然輩分比較大,但他的年紀卻和梁興初一般大。雖然在輩分上是祖孫三代,但梁仁芥和梁興初、梁必業的家裡關系比較遠。
是以一開始的時候,梁仁芥并不知道自己家的兩個小輩參軍了。他在提出自己要參軍的想法時,家裡才打聽到兩人參軍了。
知道小輩都去參軍了,梁仁芥參軍的心更加堅定了。他是個長輩,原本就應該給小輩做榜樣的。
可如今,非但沒能給小輩做了榜樣,反而還被小輩甩在了身後。梁仁芥緊跟着參了軍,開始在宣傳隊工作。
梁興初在戰場上,梁必業擔任了團支書,梁仁芥則是負責宣傳。可見三人雖然都是革命者,卻分散在了不同的領域裡。
在混亂的戰争年代,就算他們三個是一家人,那也是要服從組織安排的。後來老蔣開始圍剿根據地,梁必業和梁仁芥都回到了軍隊工作。
隻不過和梁興初不一樣,兩人都是做的政工工作。而梁興初從參軍開始,就是扛槍上戰場的。
或許是梁興初曾經打過鐵,他就像一個鐵人一樣。在活捉張輝瓒的戰鬥中,梁興初盡管受了傷,但他還是像個沒事人一樣在打槍。
等到戰鬥結束之後,梁興初才被醫務人員給強行拉下了戰場。因為這次戰鬥中的優秀表現,梁興初成為了排長。
面對敵人來勢洶洶的圍剿,梁興初帶着自己的戰士們奮勇沖殺。在他一次次身先士卒的帶領下,戰士們守住了陣地。
這個時期的梁興初,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換上了國民黨團長的衣服,帶着一個連不費一槍一彈,俘虜了敵人一個團。
那時是我軍正在長征的時候,梁興初接到了偵察敵情、籌措糧草物資的任務。在他臨走的時候,毛主席叫住了他。
毛主席交給了梁興初一個特殊的任務,讓梁興初給他找點精神食糧過來。毛主席所說的精神食糧,就是國民黨的報紙和雜志。
但國民黨防備我黨,我黨根本弄不到這些。梁興初這才想到假扮國民黨,直接去拿報紙的行為。
原本,梁興初還在害怕被發現。誰知這個小地方,根本就沒人知道國民黨團長長什麼樣。梁興初順利拿到了報紙和雜志,還繳了一個保安團的槍。
鞠躬盡瘁,為國為民
在戰場上奮戰的梁興初,有時也會想起自己的親人。隻是三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梁興初一直沒機會和親人見面。
經過了艱苦的長征,紅軍到達了陝北後不久,梁興初就要奔赴抗日戰場了。在抗日戰場上,梁興初被稱為“鐵打”的人。
梁興初在抗日戰場上立下了無數戰功,這也讓他迅速成長了起來。日軍投降後,梁興初奉命帶領第一師挺近東北。
當時的梁必業,正好就在第一師擔任師政委。叔侄兩人數年不見,再次相見就是并肩作戰的時候。
能和梁必業成為搭檔,是梁興初沒想到的事情。多年過去了,兩人早已褪去了青澀,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軍人。
經過一番簡單的寒暄,兩人就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叔侄二人第一次聯手,就殲滅了敵人的五個營。
在梁興初的帶領下,梁必業和他一起打了許多勝仗。後來梁興初被調到了六縱,叔侄兩個人才分開。
新中國成立之後,梁必業擔任三十八軍政委一職。後來梁興初擔任三十八軍軍長,梁必業擔任了十三兵團政治組織部部長。
北韓戰争爆發後,三十八軍收到作戰任務,随時準備出國作戰。當時梁必業已經被調走,但他對三十八軍依舊非常關注。
三十八軍入朝第一戰沒打好,梁必業在國内非常着急。他恨不得飛到北韓戰場上,給三十八軍做一做說服。
尤其是聽說梁興初被彭老總臭罵一頓,還差點被當馬谡“斬了”的時候,梁必業更是吃不下睡不着。
後來三十八軍打了勝仗,在三所裡徹底洗刷掉了身上的恥辱。但聽說了三十八軍的傷亡之後,梁必業又十分心痛。
三十八軍的前身就是四野一縱,梁必業比梁興初在軍隊的時間還長,自然是對三十八軍有着很深的感情。
後來三十八軍榮獲萬歲軍的名号,梁必業也為他們高興。
梁仁芥參軍之後,隻在中央紅軍待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後就被派到了紅四方面軍。是以,他基本沒有和梁興初、梁必業兩人見過面。
抗日戰争開始之後,梁必業和梁興初在115師,梁仁芥則是在120師。解放戰争的時候,梁仁芥先在晉西北,後來又去了西野。
雖然三個人都參加了抗美援朝,但三個人參加的時間不一樣,彼此之間也一直沒有見過面。
梁興初是在1950年去的北韓,梁仁芥是在1953年去的。至于梁必業,他是在1957年志願軍回國之前,才去北韓負責志願軍回國一事的。
55年大授銜的時候,梁興初和梁必業被授予中将軍銜,梁仁芥被授予少将軍銜。祖孫三代同是開國将軍,這在我軍中是唯一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