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财經Pro
最近,金融業,“哀鴻遍野”。
他們遭遇了“反向讨薪”。
啥意思呢?就是公司向員工讨薪,以前發的薪水,要吐出來。
最先這麼幹的,是銀行,
本來,規定2010年就有了,2021年新規出台,才正式實施,銀行也開始披露資料。
不過追回的也不算多。
比如,招行在2023年從4415名員工手裡追回了4329萬,人均不到1萬塊,而東莞農商行算多的,延期支付2460人,金額1.1億,人均4.5萬。
追回來的跟賺到手的相比,不值一提。
需要退薪的還有基金業,尤其是公募基金。
央企系的公募基金,已經開始啟動退薪了,按照300萬的标準,一刀切,倒追到2022年,超标即退。
基金業超标真的是太容易了。
規模越大,收入越高,除了薪資,還有獎金,七七八八下來,基金經理掙到上千萬也是很輕松的。
前兩年傳,明星基金經理松松,獎金高達7000萬,這個數字雖然被否認了,但是,他管理的基金規模擺在那裡,管理費收到手軟,收入自然不少。
如果從央企公募擴充到全行業,金額,都不敢想象。
另外,除了退薪,就是全行業的降薪潮了,各種“小作文”出來:
- 1、建行總行降薪10%,分行績效打八折,不少銀行也開始削減福利,年終獎打折最低可到0;
- 2、基金公司要從峰值薪酬1500萬,逐漸降低到500萬、300萬甚至120萬;
- 3、券商除降薪外,還要查合規,頭部券商要查從業人員炒股,查親屬賬戶、IP,并且倒查3年。
保險行業動靜倒是不大。
2008年金融危機後,保險就已經收到了明文的“限薪令”,而目前上市險企均薪,隻能跟其他幾個行業的低線接軌。
過去幾年,金融行業的錢也确實太好賺了。
在降薪幅度上,中金也最高,三年降了40%。
為啥降這麼狠呢?内部來說,業績越來越差。
這幾年,銀行的淨息差越來越走低,現在可以說到曆史低點了。
券商的投行和保薦業務,也越來越不好做,2023年中金的手續費收入,大跌近50%。
對普通人來講,最不配高薪的,就是基金。
基金公司按規模收管理費收到手軟,旱澇保收,即便虧成狗,基金經理照常拿獎金,裡外裡,隻有基民損失慘重。
天才松松5隻産品,虧損141億;男神坤坤三年虧了300多億;女神蘭蘭4年虧360多億。
一切看起來仿佛都是數字,但虧掉的都是血汗錢。
而且,你悶聲發大财就算了,架不住很多人酷愛炫富,而且各個别出心裁。
本來,收入下降投資虧損,大家都煩着呢,你這曬收入上來火上澆油,吃相不要太難看了。
也難怪網友們要噴你了,主要是觀感太差了。
不過也有人對降薪頗有微詞。
北大教授姚洋就說,
而且,金融有道德風險,因為他玩的是别人的錢,
這話挺有意思,但是,這個風險,到底是誰承擔了呢?
銀行反向讨薪,基金業退薪,那讨回來的退回來的錢去哪兒了呢?當然都是各公司收着了,并沒有返給虧損的投資者一毛錢。
還有更有意思的。
這話啥邏輯呢?
金融業的百萬年薪,是小鎮做題家門實作階級躍升的通道,而這個通道,被降薪堵住了,再努力也難出人頭地。
結果,小鎮做題家們也不買賬,自己别說年薪百萬了,就是金融專業畢業,也很難在金融業敲開門。
不少投行人開始渲染降薪後“惡劣的生存環境”了,結果,普通打勞工更難共情了,能比自己的還惡劣?
當然了,大降薪,也解決不了全部問題,比如:
- 1、錢在金融行業空轉,并不容易流轉到實體行業;
- 2、行業賺錢能力下降,股民、基民們的虧損,也難彌補;
- 3、金融對人才的吸引力,仍然很大,連高薪的演員都知道金融掙錢容易。
不過,現在整體的大趨勢,仍然是脫虛向實,大降薪之後,這種取向更加明顯。
金融業的整頓,降薪也不過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