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雞蛋打碎後不會複原而會四處飛濺,為什麼會這樣?隐藏着深刻奧秘

19世紀,奧地利湧現了一位傑出的實體學家,路威玻爾茲曼。為紀念其卓越貢獻,人們在他辭世後建起一座豐碑,碑頂镌刻着一個精妙的公式:

雞蛋打碎後不會複原而會四處飛濺,為什麼會這樣?隐藏着深刻奧秘

這是描述熵的方程,一個象征着無序與不規則性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核心在于,宇宙萬物似乎皆遵循一個規律,即從有序逐漸演變為無序。以一本共計569頁的書為例,頁碼依次序排列,顯得井然有序,但若讓熵介入,書頁将落得散亂無章。為何如此?因為單一落點的書頁排列方式僅有一種,而雜亂無章的方式則數不勝數。正如我們的日常經驗所見,事物自發地從有序走向無序。

雞蛋打碎後不會複原而會四處飛濺,為什麼會這樣?隐藏着深刻奧秘

放眼四周,我們會發現無序随處可見:雞蛋摔破,四散飛濺;冰塊消融,形狀不再規整;濃煙升騰,秩序愈發缺失。有序漸變為無序,仿佛時間之矢就是沿着這一路徑飛逝。我們見證的,是混亂程度的蔓延,往往沿事件發展的方向不斷擴張。

玻爾茲曼提出,正是這種趨勢推動了時間之矢的形成,這或許正是答案所在——自然程序中,萬物有向更混亂無序發展的傾向。事物的演變似乎确實如此,但這一理論卻存在一個小小的疑點:實體定律并未賦予未來和過去以差異,那麼熵的增長就不應僅朝向未來,過去亦應如此,但此情此景似乎并不合理。

雞蛋打碎後不會複原而會四處飛濺,為什麼會這樣?隐藏着深刻奧秘

為何我們的經驗與實體定律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鴻溝?定有某種缺失的環節。如果我們肯定過去更為有序,且萬物向無序演變是大勢所趨,那麼按照熵的公式,書本在過去應當是雜亂無章的,随後才集結成冊,成為一本秩序井然的書!這樣的設想顯然不合常理。

以棒球運動為例,實體定律或許能幫助我們預測球的落地點,但要準确預見,還需知道初始條件,例如擊球力度。同樣,若實體定律不足以解釋時間之矢,我們或許需要進一步了解宇宙的初始狀态,為此,我們不得不追溯至宇宙大爆炸的時刻。

雞蛋打碎後不會複原而會四處飛濺,為什麼會這樣?隐藏着深刻奧秘

假設宇宙曆史如一部倒放的電影,時間回溯,我們見證的是萬物從混亂向有序的逆行演變。今日遍布億萬星系的宇宙,終将退化為星雲與塵埃,一切收縮直至萬物合一。在更早的過去,這些雲氣與塵埃愈發聚集,體積随之縮小,直至我們到達一個不動點——奇點。在這一刻,所有空間與時間都不複存在,秩序與低熵的源頭不言而喻——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是一個極度有序的瞬間,可能是宇宙間最秩序井然的一幕。自此以後,萬物逐漸無序,大爆炸為我們揭示了為何回溯與前瞻曆史,宇宙會有所不同,而且若逆流而上,我們将會發現,宇宙不僅與現況大相徑庭,而且秩序井然。

雞蛋打碎後不會複原而會四處飛濺,為什麼會這樣?隐藏着深刻奧秘

我們尚未明了,為何宇宙初生時熵如此之低,但我們至少明白,在那一時刻,熵的确處于極低水準。是以,我們隻能确信,是大爆炸為時間之矢注入動力。如同一個發條鐘,一旦上緊的發條逐漸松弛,儲存的能量便會釋放,宇宙自大爆炸以來,便持續放松,朝着更無序的方向演變。

我們所見的每一幕,無不在推進一項始于數十億年前的程序。例如,當玻璃杯破碎,它便不能複原,因為它遵循着大爆炸所定下的從有序到無序的自然趨勢。我們不斷從過去走向未來,所見的一切變化,無論是星辰的形成還是生命的曆程,皆為這趟混亂之旅中的微小附帶現象,在這波浪起伏的宇宙中,過去與未來的分界由此而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