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熱度持續。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開幕,特斯拉、華為、百度、阿裡、騰訊等全球知名廠商都來參展,展示了人形機器人、虛實融合、自動駕駛、無人機、腦機接口等前沿AI技術。
如今的AI技術發展迅速,已經逐漸滲入到我們的生活,像智能語音助手、智能家居、智能手機、自動駕駛等。正如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在WAIC 2024上所說,“兩年的時間其實恍若隔世,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人工智能可以說颠覆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
在特斯拉、英偉達、Open AI等海外科技巨頭的推進下,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時間點加速到來,行業熱度不斷提升。
人形機器人是一個嶄新且空間龐大的藍海市場,未來星辰大海。
根據資料,2026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超20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億美元,年複合增速高達77.83%,同時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達50億美元。
像三花智控、拓普集團、貝斯特、禾川科技、五洲新春、中大力德、雙環傳動等都受益于人形機器人行業需求釋放所帶來的業績彈性。
總而言之,你可以不認可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但無法否認這是一個星辰大海的故事,并且其中還會源源不斷的湧現出新的投資機會。
對于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來說,想要實作關節的複雜運動,離不開的核心零部件就是絲杠。
絲杠在直線運動功能中用途廣泛而且技術壁壘高,是以絲杠是人形機器人産業鍊硬體中價值最高的環節。
在絲杠裡,行星滾柱絲杠又是價值量最大、技術壁壘最高、市場具備較高成長潛力的産品,有能力進行研發的國内公司有望在該賽道搶占先機。
目前,國内廠商正在積極地研發擴産行星滾柱絲杠,加速實作由0到1的突破,比如恒立液壓、北特科技、貝斯特、五洲新春等。
其中,貝斯特是國内嶄露頭角的新星,作為一個精密零部件及智能裝備廠商,前瞻性地布局未來産業。
貝斯特與拓普集團、三花智控、銀輪股份的發展路徑有些相似,公司以工裝夾具業務起家,後延伸至渦輪增壓器零部件領域。
貝斯特自2022年開始轉型新能源,打造第二增長曲線。2023年,公司汽車零部件的營收占比89.58%,如今公司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已涵蓋純電、氫能、混合動力三條技術路線。
受益于募投項目産能釋放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業務布局,貝斯特的營收保持高速增長,淨利潤持續突破新高。
2023年,貝斯特實作營收13.43億元,同比增加22.42%;歸母淨利潤2.64億元,同比增加15.13%。
貝斯特雖然體量不是很大,但是公司的高盈利能力非常亮眼。
近幾年,貝斯特的毛利率常年穩定在35%左右,淨利率更是高達20%左右,顯著高于拓普集團、科華控股、比亞迪等同行可比公司。
這樣的資料對于制造公司來說十分不容易,就算與同仁堂、東阿阿膠、格力等消費龍頭相比也毫不遜色。
除此之外,貝斯特的現金流品質也十分優秀。
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是評估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兩個關鍵财務名額。
流動比率=流動資産/流動負債,流動比率越高,企業償債能力越強,一般合理比率是2。
速動比率=(速動資産-存貨)/流動負債,速動比率維持在1左右正常。
近幾年,貝斯特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最小值分别為2.7和2.03,足以說明公司能對短期負債的償付進行充分覆寫。
淨現比=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淨利潤
淨現比是衡量一個公司“真實”盈利能力的核心名額。一般來說,淨現比超過1的公司都是十分優秀的。
近五年,貝斯特的淨現比都大于1,這說明公司的産品往往供不應求,具有較高的行業地位,在整個産業鍊中對上下遊有強的議價能力,能盡量把現金留在自己手中。
貝斯特能有如此亮眼的成績單,背後的核心邏輯就是新能源和工業母機兩大新增業務共同驅動。
第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業務
貝斯特的新能源業務主要做的是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結構,而汽車輕量化恰恰是行業轉型更新的重要方向。
貝斯特通過并購成功進入了特斯拉的供應鍊,并與華為汽車、通用汽車、東風汽車等知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對于貝斯特來說,這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個從0到1的一個業務。受益于新産能的投放,這一塊業務預計将貢獻公司未來收入的主要增量。
第二,工業母機業務(人形機器人)
貝斯特籌劃布局絲杠、導軌,是在原有業務上的延伸和突破,已具備了相對成熟的條件和優勢:
1.擁有客戶基礎:貝斯特以機床工裝夾具業務起家,積累了大量的機床客戶,切入機床滾珠絲杠領域,有一定的客戶複用。
2.機加工能力強并能夠在内部自行驗證:貝斯特作為機加工出身企業,擁有數百台機床,滾珠絲杠産品能夠自産自用,加速疊代研發。
3.送樣進展較快:目前貝斯特首台套滾珠絲杠、導軌産品已經成功下線并送樣,有望于2024年迎來批量訂單。
貝斯特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宇華精機,總投資12億元,規劃滿産産值15億元,引進進口裝置約300台套,也是目前唯一大規模儲備絲杠裝置的A股企業。目前核心産品已完成客戶送樣,有望打開新的增長極。
最後總結一下,貝斯特是汽車零部件、絲杠雙龍頭,雖然體量不大,但産品技術實力過硬,具有稀缺優勢。同時,随着人形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需求的不斷增加,公司作為龍頭有望優先吃到行業增長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