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最近一段時間,“搞學術”竟然成了内娛明星們的“時尚單品”?

明星們讀研讀博,還發表論文,全都走起高學曆人設了。

明星碰到學術話題,為何總能引起大家的強烈關注?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内娛開始卷學術,網友坐不住了?

前幾天,有網友爆出,一直營銷北大學曆的李雪琴,明明不會遊泳卻有一張遊泳運動員的證書。

一時間,李雪琴進入北大到底有沒有運動員身份的加分,她的學曆到底有沒有“走捷徑”,成了全網熱議話題。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無獨有偶,最近楊幂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也讓廣大網友們“坐不住了”。

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上,楊幂的一篇《淺談影視劇中演員創作習慣——以電視劇<哈爾濱一九四四>為例》赫然在列。

雖然隻是創作漫談,稱不上學術論文,但《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的學術地位還是很“能打”的。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于是,大家都開始深挖楊幂這篇文章到底寫的咋樣?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當時被大家一緻怒罵的楊幂在《哈爾濱一九四四》裡演的特務關雪,在這篇文章裡竟然作為正面典型,被楊幂拿來反複分析自己的表演細節,讓網友們不禁“地鐵老人看手機”。

點選了解,楊幂演的女特務,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最近憑借熱播劇《玫瑰的故事》活躍在觀衆們面前的林更新,也同樣成為了“學術明星”。

“林更新考博上岸”的熱搜,讓很多觀衆表示“大家别罵他演的方協文了,他都是博士了,你罵不過他的。”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總之,不論是質疑還是佩服,内娛越來越多明星靠着學術和學曆出圈,也因為學術而備受關注,似乎隻要是明星和學術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必然能夠引起一波流量大潮。

明星的學術問題,怎麼能屢屢成為網友們集體讨論的焦點呢?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大家為何如此關注明星學術問題?

網友們對于明星們學術問題的關注并非隻是為了看熱鬧,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近期正處于聯考報志願的高峰期,是以教育相關的問題本就是這段時間全社會熱烈讨論的内容。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衆所周知,每到聯考,大衆情緒就會集中在教育公平問題上。

是以在這時候一旦有公衆人物被爆出與學曆、考試相關的新聞,那必然是“天時地利人和”均占,想不出圈都難。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hessah._.art

其次,學曆對于明星來說,也是一個十分有效的營銷方向。

畢竟明星這個行當少有與學術沾邊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隻要是高學曆,有一定學術成績的明星,那必然能達到吸睛的營銷目的。

是以對于明星來說,隻要在學習這件事上有點小成就,就一定會被公司和粉絲們拿出來反複“捧上神壇”,這樣就必然會占領各大軟體的話題詞條榜了。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Tomoko Mizuno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學術與明星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具有一種獨特的反差感。

觀衆們對于明星的印象普遍是沒文化的,不配獲得學術上的成就,是以當明星的高學曆消息,對大衆的印象是颠覆性的。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明星在大多數人看來,為何就配不上一個優秀的學術背景呢?大家對于明星搞學術的态度,為何都偏向于反對、質疑呢?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明星不配搞學術,

怎麼就成了大家的共識?

其實大家對于明星學曆低的普遍印象,從“明星”這個詞上就看得出來。

明星這個詞彙,本質上是去職業化的。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Jenya Datsko

“明星”本意就是引人注目的一顆星,相比演員、歌手等,明星這個詞,涵蓋的意味更強調公衆這個性質,并沒有任何職業、工作的含義,還暗含了大家對他們華而不實的印象。

是以明星這個群體給人的潛意識裡留下的就是花瓶的印象,與學術實在不搭邊。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Jess Allen

而且普羅大衆大多都認為讀書是我們跨越階級最重要的人生通路,而這條通路的頂端就是學術,也可以說學術是與大家普遍都經曆過的上學考試最接近的領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術的道路其實是大家曾經或多或少擦身過的。

這時,當大家心中沒文化的明星們進入學術界,無異于告訴大衆,“你們曾經看不上的人現在在你的領域都比你成功了”,這無疑是嘲諷性的,的确讓人難以接受。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再加上,明星作為公衆人物,其實在社會中還兼具了一部分“消解大衆情緒”的社會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明星是大衆在高壓生活下僅剩的可以發洩情緒的娛樂出口。

然而當這個娛樂出口也與學術挂鈎,當我們在高壓的學曆内卷中想要通過娛樂明星來解壓時,卻發現這幫明星竟然都是這場學曆内卷中的“勝者”,“小醜”仿佛隻剩下一無所有的我們自己。

明星搞學術,好似在你娛樂的時候也在提醒你别忘了“卷”,這帶來的情緒影響也不容小觑。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haamjuhae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的确存在的不少營銷高知形象,确實在名不副實的明星,讓明星的整體文化口碑下滑。

再加上一些明星過往的學術人設翻車經曆,已經讓大衆對于明星學術話題感到厭煩,更不必說公衆人物的學術翻車可能還會影響到現實學生們的學術規則。

比如“翟博士”的一場學術造假,使得每當論文查重答辯的時期,就有無數大學生把他拉出來“鞭屍”。

學生群體作為貨真價實的“明星學術受害人”,實在是怕了明星們的學曆問題。

明星開始凹學術人設,奈何群衆不買單

其實,與其說大家認為明星不配搞學術,不如說大家害怕明星利用特權擠占普通學子的通路。

對于普通學子來說,每一場考試,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以,明星搞學術,無疑是在大衆的痛點上“蹦迪”。

對于明星究竟配不配搞學術、能不能營銷學霸人設,我們不好一概而論,但若是真的利用自己的公衆身份,擠占普通學子難得的“獨木橋”,那就怨不得網友們态度不佳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