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對于這場去華為化的商标收購,到底是有利于賽力斯的後續發展,還是會影響問界系列的銷量?
作者 | 朱曉宇
編輯 | 邢昀
不再提“遙遙領先”的餘承東,最近低調了許多。
不過,近日賽力斯宣布将收購華為持有的919項問界等系列文字和圖形商标,以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外界視華為、賽力斯“婚姻”出現危機,也意外地将餘承東放到了“火上”。
賽力斯是華為跨界汽車行業後第一個深度合作夥伴,雙方聯手的作品問界,更是餘承東力推的智選車模式中影響力最大的代表。如今,賽力斯要花25億元,從華為手上買下問界商标等無形資産,不管是想向外界傳達華為不造車的決心,還是明确智選車的邊界,都意味着餘承東的退讓。
如果再加上5月底和6月初轉讓的享界和智界,近兩個月來,華為已經剝離了三項與整車業務有關的商标。至此,華為手中再無整車品牌。
賽力斯在公告中稱,協定标的的轉讓,不影響雙方的合作業務,雙方将進一步深化合作關系,助力賽力斯造好車、賣好車。
換句話來說,合作深度不會發生改變,隻是“問界”這一品牌的商标、專利等持有人的角色,從華為變成了賽力斯。
據接近華為内部的相關人士對《豹變》透露,雖然合作的深度不會發生改變,但是雙方合作的分成模式将發生變化,合作協定會重新簽訂。未來,華為鴻蒙智行(智選車模式)将不再過于看重盈利能力,而是為吸引車企合作引入新公司,并起到示範作用。
1、餘承東的退讓?
賽力斯花25億元買下華為手中持有的問界商标、專利等無形資産,按照約定,錢得在2024年12月30日前付清。
在第三方評估中,這部分無形資産于評估基準日2024年5月31日所表現的市場價值為102.3億元。賽力斯相當于打了2.5折購買。
實際上,在“問界”的商标轉讓之前,華為已将“享界”和“智界”的商标,分别轉給北汽和奇瑞這兩家車企。
在廣為流傳的版本中,華為六人高層投票表決是否造車,五人反對,隻有餘承東一人主張造車。表決生效後,餘承東又在華為心聲社群留言,“若幹年後,大家會看明白的。”
如今,整車商标的剝離,意味着華為離下場造車更遠了一步,這對于堅定擁護造車的餘承東來說,無疑是一次權力的收縮,以及方向的讓步。
今年5月初,餘承東先是坐上了華為為其“私人訂制”的終端BG董事長職位,從終端BG CEO變更為終端BG董事長。雖然餘承東還是該部門的最高層,但是突然增設了一個董事長的職務,并且安排何剛接替CEO,或許是因為高層希望把終端BG的決策鍊延長。
餘承東職位調整的時間點,跟華為經曆的問界M7運城交通事故重合。此前不少猜測指向兩者的相關性。事實上,從這次事故發生開始,由餘承東主導的智選車業務,陸續開始發生一些變化。
今年5月20日,餘承東接受媒體采訪時首次透露,2024年第一季度華為智選車BU、車BU已經全部扭虧為盈。
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華為的朋友圈仍在擴大,車BU業務仍舊在以積極開放的姿勢擁抱衆多車企,但是餘承東主導的智選車業務,基本不再擴容。未來智選車業務隻能在存量市場中尋求發展。
這些年,餘承東已經成為華為汽車業務的标志性人物和核心推動者,但華為内部造車多條腿走路,主導to C智選車模式的餘承東因為過于激進,也屢屢發生與公司路線的摩擦、拉扯。
然而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幾個月來,華為内部兩大汽車業務的優先級,慢慢有了一些轉變,而餘承東不論是對外還是對内,活躍程度不比以前,風格也從之前的興奮激進開始變得沉穩。
過去幾年,華為為了設立“博世”的形象,一直重申“不造車”,餘承東也一直在台前承擔着華為技術“話事人”的角色。然而智選車的模式始終影響汽車廠商們的判斷。如今随着危機事件之後,華為把“不造車”這一口号給具體化。
自撞車事件發生以來,内部在鴻蒙智行和車BU兩大汽車業務上,已經做出了衡量和取舍。對于華為來說,智選車業務所帶來的收入,與華為整體品牌形象來比,顯得十分薄弱,剝離掉任何與造車綁定很深的業務,成了華為的當務之急。
而從餘承東的角度來看,這是自己主導的路線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2、賽力斯、華為重新定分成?
對于這場去華為化的商标收購,到底是有利于賽力斯的後續發展,還是會影響問界系列的銷量,市場中兩種聲音争論不休,并沒有定論。
唯一能确定的是,賽力斯集團能從默默無名的車企,一度登上中國造車新勢力市值第一位置,與華為密不可分。
賽力斯是華為智選車模式下合作的第一家車企,在2021年與華為合作之前,2020年賽力斯SF5全年銷量僅為732輛。與華為牽手之後,賽力斯旗下汽車銷量一路爬坡,2022年達到了7.5萬輛的銷量,2023年達到15.18萬輛,成為增長最快的智能電動車品牌之一。
今年一季度,賽力斯更是首次實作了扭虧為盈。一季度營收為265.61億元,同比增長421.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0億元,一季度毛利率提升至21.5%。
在一衆新能源車企中,能夠實作盈利的并不多,除了理想,就數賽力斯。事實上,這兩家車企推出的主力車型,在市場中是旗鼓相當的競争對手,李想也曾承認被問界打殘過。
2024年一季度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5萬輛,同比增長374.77%。同一時期,理想銷量為 8萬輛,同比增長52.9%。2024年上半年,理想汽車累計銷量約18.90萬輛,同期賽力斯新能源汽車買了20多萬輛。
雖然賽力斯的銷量超過理想,但是其經營現金流與理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一季度期末,賽力斯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26.79億元。而同一時期,理想手中仍然握有989億元的現金儲備,是手握現金最多的中國造車新勢力。
從财務上來看,賽力斯的現金流并不樂觀,甚至僅夠支付25億的“問界”商标費。
事實上,這些年賽力斯與華為合作,雖然在銷量上有所大漲,但淨利潤和現金流有相當一部分并沒有流進賽力斯的口袋。
多家媒體曾報道,智選模式下華為與賽力斯等整車生産廠家的利潤分成比例約1:9(不包括軟硬體采購成本)。如果以56萬的問界M9為例,每賣出一輛車,華為大概可以拿到5.6萬元,其中八成是華為管道的經銷費用,約為4.48萬元,二成是技術授權費用,約為1.12萬元。
高定價,與華為前期在技術等方面的巨額投入相關。定價越高,華為的分成相應更高。餘承東曾在接受界面采訪時表示,聯合開發模式會把利潤大頭留給車企。華為要幫車企賣出更多汽車。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中,虧損是常态,華為分走的5.6萬元給賽力斯帶來不小的财務壓力。
而這次,賽力斯幾乎掏出全部家當收購回來的“問界”商标,不僅可以幫助賽力斯重新定義分成模式。未來,賽力斯還将在與華為的合作中,掌握更多的主導權。
據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問界”是華為一手打造的高端品牌,這次收購,相當于是賽力斯一次性買斷“問界”這個品牌的所有權,雖然合作深度不變,但是分成比例肯定會作出相應調整,這部分收入将展現在财務報表中。對于賽力斯來說,每一輛節省出來的錢,都會更加給賽力斯的财務報表加分,這也更加能展現出賽力斯的經營能力。
然而,消費者購買賽力斯,有相當一部分是沖着華為的品牌影響力,如今問界品牌與華為作出進一步切割,消費者能否繼續買單也是一個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