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次夜間軍訓
B、到團部試驗室當試驗員
c、一次槍支走火的教訓
D、在中壩駐勤的日子裡
E、一座凝聚全國精英的橋梁
F、我成為了編外的臨時教員
一次夜間軍訓
1965年春,我們璧山區(原四川省璧山縣)新兵連,在雲南省南華縣南華中學經過3個月訓練結束後,我被分到鐵8師40團3營13連的尖子班1排1班。
13連首先承擔的是兩個山谷之間一個小型水電站用于蓄水的鋼筋混凝土堤壩,其主要工程是挖壩基和澆灌混凝土。
新兵連連長朱克珍任(1956年入伍,貴州人)是剛組建40團第一任13連連長。新兵連指導員潘石根(1959年入伍,浙江人)是13連第一任指導員。班長是63年入伍的一個大個子浙江兵。由于時隔60年,我在這個班的時間不長,他的名字實在回憶不起來。
那時候,連裡的每個戰士都配發了五三式馬槍和子彈,班長副班長一般配五O式沖鋒槍,排以上幹部佩帶五四式手槍。我所在的班是連隊的尖子班,配發給我的是捷克式轉盤輕機槍一挺,加上裝有47發實彈和1發虛彈的機槍轉盤,總重量達48斤;另配副機槍手1名,預備槍管1根;彈藥手1名,彈盤6個,其中實彈盤和空彈盤各3個。
1965年4月份的一個深夜,經過一天高強度勞動,戰士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突然,一陣急促的集合号聲響徹山谷。值班人員高喊道:“全體起床,打好背包,全副武裝,立即到操場集合!”
此時的軍營一片漆黑,除了戰士們打背包的響聲,沒有其他雜音。大約5分鐘左右,全連集合完畢。連長朱克珍宣布指令:“剛接到通報,有一股土匪潛入水電站大壩企圖實施破壞,上級指令我連迅速前去殲滅。每人左手膀系白毛巾為号,不準打手電,不準講話”。話音一完,下令“立即出發”!
水壩距離營區約六、七華裡。急行軍路上,連長一馬當先,緊接着是排長、班長。我背着背包,肩上扛着機槍,跟着大隊伍跑步行進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空下,快節奏的跑步聲和機槍子彈與彈盤的撞擊聲彈奏出一曲不太協調的交響樂。
這時的我和所有新兵一樣,第一次經曆這樣的夜間訓練,而且不知敵情是真是假。之前聽人說過,此地解放時,國民黨曾遺留不少殘匪和特務。要是真的與敵人交上火該怎麼辦?缺乏作戰經驗,當時心裡确是有些發毛!
跑着,跑着,大約離水壩不到一華裡時,部隊便停止前進了。連長宣布:前方傳來消息,殘匪已被我先頭部隊殲滅,部隊立即傳回營房休息。
傳回途中,全連戰士都松了一口氣,部隊一下子活躍了起來,《打靶歸來》《鐵道兵志在四方》等軍歌響徹夜空。
體力并不強壯的我,負重急行軍五、六華裡,加之腰帶将棉衣、挎包、水壺紮得嚴嚴實實,回到營房時,我的棉衣足以擰出水來。
這是我一生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夜間軍訓。
到團部試驗室當試驗員
我在13連幹了三個月,就調到團部試驗室學習當試驗員。
團試驗室屬司令部下的一個小分隊(79分隊),業務屬司令部作訓股管轄。其主要工作是對鐵路建設中的橋梁、隧道各部位混凝土等級的設計;所用各種材料品質的檢測;橋梁隧道混凝土施工品質的監督檢測,以及路基密度的檢測鑒定等。
試驗室的正規編制是主任、技術員各一人(幹部),試驗員若幹人(戰士)。試驗員沒有職務大小和上下之分,隻有兵齡不同、津貼多少之差,也沒有班長、副班長。試驗員一般都在營連駐勤,主要工作是監督和檢測工程品質。
我剛到試驗室的時候,部隊還沒有取消軍銜,試驗室隻有袁鑫志主任一人是幹部,上尉軍銜,沒有技術員,其餘是58年入伍的老兵張遠明,59年的周傳峰,61年的楊克松、徐寅生都是上士軍銜;63年的陳合生、趙水生為中士;其餘65年的均為列兵。
不久,軍委實行改革,軍銜全部取消。幹部與士兵隻有服裝上的差別,幹部外套上裝四個口袋,戰士外套上裝兩個口袋。
一次槍支走火的教訓
有一天,我和作戰股鄭技術員一道去工地檢查工作。中午時分,我們到一連連部,王連長熱情地接待我們,招呼我們在他的辦公室(兼寝室)休息。
室内有2張寫字台,一張在進屋左側,另一張緊靠右側窗下。進屋後我在王連長床邊坐下,順手拿起一本書在翻看。
這時,連隊通訊員正在靠窗的桌上為連長擦拭手槍。王連長見通訊員正忙着,手上又有槍油,便親自為我們遞上茶水。随後叫通訊員去吩咐炊事班弄幾個菜。通訊員組裝好手槍後就去炊事班了。
鄭技術員見手槍還擺在桌子上,随即拿過來擺弄。
技術幹部一般都沒配槍,鄭是剛從學校畢業分來的技術員,沒有參加軍事訓練,對槍支性能不夠了解。他将手槍彈匣退出,一看裡面沒有子彈,就重新裝上,學着電影裡子彈上膛的動作,将槍貼緊腰帶擦了一下,然後對着窗戶摳動扳機,隻聽“砰”的一聲,子彈從我面前飛過,把王連長床上的蚊帳打了一個大洞,子彈飛出窗外将岩壁打出好大一個窟窿。
當時把鄭驚呆了!他顫抖着說“彈匣明明是空的,怎麼會有子彈?”。他驗槍時光卸下彈匣,沒拉開槍,讓上膛的子彈跳出來,就這樣走火了!
我當時好像沒啥感覺,事後想起來好生後怕!因為部隊新兵開玩笑時常用空槍對人,并常用一句口頭禪“信不信我斃了你”!而且發生過槍支走火傷人的慘痛教訓。那天萬幸的是鄭技術員沒把槍口對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事後,鄭因違規擺弄手槍造成走火事故,不但作了深刻的書面檢讨,同時受到嚴厲的行政處分。
在中壩駐勤的日子裡
1967年試驗室派我到中壩住勤,負責一營橋梁、隧道混凝土的品質監督與檢測。一營四連駐地是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在雲南山區,也算得上一個比較便捷熱鬧的地方。這個村裡設有商業網點,可買到一般的副食品和常用的生活物資。山裡的彜胞經常到這裡來採購東西。
我和一個四川武隆縣的領工員,不穿軍裝的老鐵路即随軍職工。他大約五十多歲,實際是技術指導,部隊稱這部分人為“領工員”。我倆住在這個村莊一間屋的樓上;樓下隔了一間屋住的兩個煤炭公司小姑娘;她們主要為用煤機關配送煤炭。
我和領工員上樓進出都要經過隔離通道。村莊的另一側,即連隊的球場旁邊,住了一個女子民工連,一律的中青年婦女,至少也有三四十人。
我住在這裡與連隊十分融洽,經常和連隊的籃球愛好者一起打球,切磋球技。
有一天,我從工地上回來,正碰上連隊文書(同年入伍的阆中兵)在食堂旁的道路邊出闆報。我走過去對他說:“我來幫你寫”。他看我的字寫得較好,後來經常叫我替他寫闆報。就這樣,我與連隊的關系更加密切。
一個人獨自在外住勤,十分自由,工作也輕松。因為我是團裡派下去駐勤的兵,在他們眼中,球技較好,字也寫得不錯,很受歡迎。這也難免會引起有人妒忌。
我樓下的住的兩個小姑娘,樓上樓下住了幾個月,從來沒有打過招呼,連姓什麼都不知道。有時我去工地上班,她們悄悄地把我的衣服被子拿去洗了,曬幹後折好又給我送回來。我把她們做好事的行為當成是擁軍活動。
有一天,我感冒生病,沒有起床下樓。她們卻知道我病了,上午10點鐘左右,一位女孩煮了幾個荷包蛋端上來給我吃。我沒吃早飯,确實感到有些餓了,就把荷包蛋吃了。這時,我才問她姓什麼,她告訴我:她姓管。我對她表示一番謝意之後,她就離開了。
我是結婚後參軍的,心裡經常提醒和告誡自己,一定要潔身自愛,千萬不能違反部隊紀律,一旦犯了錯誤不僅丟人,還會斷喪政治性命和前途。
我在外駐勤單獨行動,更應該堅定信念,不管什麼樣的誘惑,都要不為所動,始終保持一塵不染,都要經得起考驗!
回到試驗室以後,我向主任彙報這些情況,主任說:“你是好樣的!”
一座凝聚全國精英力量的橋梁
成昆線上有一座由鐵40團承建的,位于雲南祿豐大舊莊的鐵路橋梁。它是大陸首座預應力混凝土鐵路橋梁,于1965年下半年修建,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
當年是由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牽頭,有武漢大橋局、第二勘測設計院、蘭州鐵道學院等二十多個機關,彙集了全國的建橋精英、專家,由橋梁專家茅以升親自指揮建造的。
梁體是多片高低、重量不等的高強鋼筋混凝土預制梁體拼裝而成。大橋梁體猶如大鵬展翅,十分壯觀!
在這座橋的建設過程中,我和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的林慶夏(廣東人)、張振東(北京人)參與了梁體混凝土及梁體粘結環氧樹脂混凝土的設計和試驗,留下十分美好的回憶!
我成了編外的臨時教員
1965年底,試驗室的張遠明(58年入伍)、楊克松(61年入伍)、徐寅生(61年入伍)、趙水生(六63年入伍)老兵相繼退伍。
全室除主任以外,僅剩下五59年、63年入伍的老兵各一人;其餘4人均為65年入伍的四川兵。為适應工作的需要,66年又調入兩個當年入伍的新兵。
為了盡快适應業務要求,袁鑫志主任可能從檔案中知道我是高中教育程度,數、理、化知識較全面,要我為新來的同志進行業務教育訓練,講解化驗室相關的業務知識。
開始我沒有接受主任的這一任務,其理由是:試驗室裡既有上司,又有59年和63年入伍的老同志,他們的工作經曆比我長,業務水準和經驗比我豐富。就是同年入伍在室工作的同志,來室都比我早,我是最後一個到化驗室工作的。怎麼也輪不到我來講課和傳授相關的業務知識。
幾天之後,主任從木工班做了一塊黑闆回來,硬要我給新兵講解相關知識。處于無奈,我這才靜下心來,翻閱了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實踐,編寫混凝土、路基、鋼材(鋼筋)三章若幹小節、數萬字的講稿講義材料。
其重點主要是混凝土。那時候沒有開展水質分析業務,是以沒有編寫這方面的資料。就這樣“被迫”走上了不是教師的講台。
開始隻是兩位新兵和在家的同志聽我講課,袁主任聽了以後,認為我講的比較系統和透徹,又通知在營、連駐勤的同志都回來聽一聽。說實話,試驗室裡确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一些問題上,隻知其然,不知其是以然。
我在講述過程中,不僅從它的實體性質,同時還從化學性質方面給予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尤其是在混凝土标号(即等級)的設計方面,我在與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的技木人員參加大橋建設相處期間,從他們那裡學到那種獨特而又簡便、準确、高效的計算和設計方法,深受大家歡迎。
1968年初,試驗室59年和65年入伍的又相繼退伍了3人。後來室裡從4營調來一位從天津鐵道學院畢業的技術員邊成群。同年又調進兩名新兵。新兵調入以後,主任又叫我給他們講課。
就這樣我又第二次上了講台,充當了不是教員的教員。
作者:龍澤會(鐵40團化驗室)
整理:詹應炫
2024年6月30日
編輯: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