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簡單的道歉彰顯了她高貴的氣質和處變不驚的從容。然而,這位王後曾經的榮華富貴又是如何走向那慘淡的一幕?她曾經擁有的财富、權力和愛情又是怎樣一一離她而去?一個來自皇室的公主,為什麼最終會遭此凄慘命運?她曾經犯下了什麼過錯,竟要承受如此厄運?
瑪麗·安托瓦内特的來曆
1755年,瑪麗·安托瓦内特出生于維也納皇室。她是奧地利羅馬帝國弗蘭茨一世和皇後瑪利亞·特裡薩最小的女兒,從小就備受寵愛。皇室的規矩森嚴,但對瑪麗而言,父母的疼愛似乎讓她逃過了嚴酷的教育。
從小在宮廷長大的瑪麗,生活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有一個趣聞說,當年莫紮特為皇家演奏音樂會後,皇後瑪利亞非常高興,問他想要什麼獎賞。莫紮特開玩笑說,希望在瑪麗的婚禮上能與她親吻。聽到這話,小公主瑪麗被逗樂了。
瑪麗的性格活潑好動,常有淘氣的舉止。上課時她老是乖張,逃課玩耍,對學習沒什麼興趣。老師無奈地說,這個小姐喜歡玩樂,不喜歡思考。盡管瑪利亞很疼愛這個小女兒,但對她的教育從未放松,特别是在儀态禮儀方面更是嚴格要求。
瑪麗11歲那年,奧地利和法國締結同盟,為了鞏固兩國關系,決定以政治聯姻的方式。小小年紀的瑪麗就被許配給了法國太子路易十六為妻。14歲那年,瑪麗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陌生的法國,嫁給了路易十六。
新郎的缺陷與人們的猜忌
瑪麗出嫁時,丈夫路易十六才15歲,比她還小。作為一國君主,路易十六性格内向、木讷,缺乏上司魄力,整日沉迷于小工藝,被人戲稱為"鐵匠國王"。路易十六無助于塑造一位理想丈夫的形象,令瑪麗在婚姻生活中難以獲得精神層面的契合。
婚後數年,瑪麗一直無法生育,引發外界的非議。那個時代,人們普遍認為生育問題出在女性身上。瑪麗遭受着臣民的指責和譴責,令她陷入困境。盡管事實上,生育問題很可能是源于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
路易十六深感内疚,大多時候選擇縱容和維護瑪麗。但瑪麗的奢侈生活卻引起群眾的不滿和反感。舞會、時裝、珠寶無一不是瑪麗的摯愛,她如同一個驕縱的公主,而不像一位端莊有禮的王後。當時流傳一句被廣為诽謗的名言:"如果沒有面包,為什麼不吃蛋糕呢?"
實際上,這無疑是對瑪麗過于誇張的诽謗之詞。瑪麗雖然生活奢侈,但也絕不會說出如此得罪人的話。隻是當時的群眾已對王室存在強烈不滿,将目光聚焦于瑪麗作為洩憤的出口罷了。與其歸咎于君主,不如把矛頭直接對準王後。
盡管瑪麗并未耗盡國庫,但群眾固執地認為法國财政赤字就是由她的揮霍所緻,給予她"赤字夫人"的綽号。在臣民的眼中,瑪麗就成了一個驕奢淫逸的壞王後,遭受輿論的強烈謾罵和攻擊。
項鍊事件與群眾反感加深
1778年,路易十六曾想将一條價值160萬裡弗的鑲鑽項鍊作為禮物贈予瑪麗。但因這條項鍊原本是路易十五為情婦杜巴利而打制的,瑪麗出于自尊拒絕了接受。幾年後,這條項鍊被一個叫讓娜的騙子所利用,更加惡化了瑪麗在群眾眼中的形象。
讓娜是一名騙子,為了勾搭上羅昂樞機而編造信件,假冒與瑪麗很熟悉的身份。他甚至雇傭了一名長相酷似瑪麗的妓女妮可爾,僞裝成王後與羅昂見面,使樞機相信王後愛上了他。
1784年,讓娜和羅昂互相勾結,騙取了大量金錢。珠寶匠也在此時前來推銷那條項鍊,他們便借機僞造了瑪麗允許購買的書信,拿到項鍊後很快就潛逃了。事件曝光後,讓娜等人被捕入獄。
盡管随後的審判證明了瑪麗的清白無辜,但群眾已根深蒂固地認定這隻是上層貴族互相包庇的把戲。在他們看來,瑪麗就是一個荒淫無度、行為失檢的壞王後。項鍊事件的發生,無疑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加深了群眾對瑪麗的不滿和厭惡情緒。
在法國群眾的眼中,瑪麗成了一切社會沖突和不公的代言人。人們将她妝扮成一個醜陋可恥的形象,公開遊街示衆,對她的人身攻擊和謾罵聲不絕于耳。很快,瑪麗就成了臭名昭著的"赤字夫人",名聲一落千丈。
法國大革命爆發與王權瀕臨覆亡
1789年7月14日,因為一封關于瑪麗與奧地利哥哥私通的匿名信被洩露,導緻了群眾對王室的怒火達到了頂點,進而引發了震驚全歐洲的法國大革命。巴黎人民捕獲了巴士底獄,成立了國民自衛隊。
革命的浪潮迅速蔓延,王權開始岌岌可危。同年10月,憤怒的群眾沖進了凡爾賽宮,将路易十六一家人強行帶往巴黎。瑪麗此前曾試圖與奧地利皇室商議出兵鎮壓革命,但遭到拒絕。這無疑加劇了革命分子對她的仇視。
1792年,革命政府被推翻,君主國從此名存實亡。次年,路易十六被處決,瑪麗也遭到革命法庭的審判和監禁。雖然她固執地維護君主專制,并拒絕承認革命政權的合法性,但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她再無力挽回王權覆亡的局面。
普魯士等國家試圖出兵幹涉革命,但均以失敗告終。這使得瑪麗徹底失去了最後的生機,她的處境雪上加霜,身陷絕境。在獄中度過了幾個月的艱難歲月後,1793年10月16日,瑪麗被革命法庭判處絞刑。
面對革命浪潮的洗禮,瑪麗最終還是未能幸免于難。作為法老權威的代言人,她注定要為專制統治買單。雖然個人并無太大過錯,但不得不遭受時代洪流的沖擊,成為革命的犧牲品。
斷頭台前王後的從容與尊嚴
1793年10月16日,瑪麗被帶上了斷頭台。這位出身于維也納皇室、曾經榮華富貴的王後,今日卻隻能以一個階下囚的身份迎接生命的最後時刻。
行刑前,獄卒要剝去瑪麗所有的衣物,對于一位王後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恥辱。瑪麗雖已失去過去的尊榮,但在這種特殊處境下,她仍表現出了高貴的氣質。據目擊者回憶,她低聲說道:"我願意自己把衣服脫下,别那麼野蠻。"
在被帶上斷頭台的路上,瑪麗不慎踩到了劊子手的腳,下意識地便說了一聲"對不起"。這一幕給在場的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即便處在絕境,瑪麗仍保持着彬彬有禮的做派,展現了一位王室貴族與生俱來的矜持與高雅。
盡管早已失去權力和地位,但瑪麗始終沒有放棄驕傲的自尊。臨終前,她再次high抗議革命政府的非法性,并拒絕接受牧師的勸慰。直到最後一刻,這位倔強的王後都沒有屈服于專制的鐮刀之下。
1793年10月16日清晨9點,瑪麗在一片嘩然聲中被行刑手送上了斷頭台,很快便被那無情的鍘刀奪去了生命。這位昔日榮華富貴的王後,最終遭遇了一個凄慘的下場,成為法國大革命無數犧牲品中的一員。
在被處決的當天,曾與她有着諸多龃龉的革命黨人羅伯斯庇爾發表了一番評論:"她剛才并未流露出任何恐懼和軟弱的神色,而是像一個純潔、高貴的靈魂,挺胸而去,面對死亡。"這種由衷的贊譽,無疑是對這位王後品質的最高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