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新聞作品要想成為精品,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關注人民群衆的利益和需求,反映人民群衆的聲音和意願及群衆生活變化,以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在報道過程中,業務精湛性展現在對事實的準确把握、對資料的精确分析、對語言的精煉表達,使得稿件新聞元素鋪陳有序,資訊要素豐富充足,邏輯架構嚴謹周密,語言表述精當流暢,往往讓讀者讀起來不忍釋卷。
新聞工作者在報道過程中應恪守職業道德,堅持真實、公正、客觀的原則,不制造、不傳播虛假新聞,不參與任何形式的新聞造假。
新聞精品的打造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過程,對于平台方涉及多個方面的考量和實踐。對于記者而言,新聞精品的打造是一個涉及内容選擇、思想導向和文風創新的綜合過程,對此進行相關路徑的探究成為必然。
資料圖 圖檔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
路徑一:堅定立場,傳播正确價值觀
新聞作品要想成為精品,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關注人民群衆的利益和需求,反映人民群衆的聲音和意願及群衆生活變化,以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如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重大主題報道作品《神山村三日》,以“神山村舊貌換新顔,群衆生活也越過越甜”為切入點,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六年前踏訪神山村的情景,展現了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近年來脫貧緻富的喜人變化,訴說了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與人民群衆之間的血肉深情,在全國引發了熱烈反響。
在實際報道中,還要堅定政治立場,這要求記者不僅要準确傳達政策内容,還要深入分析政策背後的深遠意義,引導公衆正确了解政策意圖。要求新聞工作者深刻了解國家政策,準确把握時代脈搏,将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如中新社的稿件《中共二十大将如何标注曆史新坐标》獲得了第33屆中國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二等獎。在評獎語中,第一條就是稱贊其“‘标注曆史新坐标’被國内外媒體廣泛采納使用”。成功的原因在于記者能深刻了解了當代中國發展内在邏輯,找到每一個報道裡的中國價值、中國立場、中國态度。此外,記者還找到了報道中的可感可親的小缺口,使宏大的政治叙事平下來、沉下去,為外國讀者搭建了解的通道。
路徑二:業務精湛,追求報道專業性
在報道過程中,業務精湛性展現在對事實的準确把握、對資料的精确分析、對語言的精煉表達,使得稿件新聞元素鋪陳有序,資訊要素豐富充足,邏輯架構嚴謹周密,語言表述精當流暢,往往讓讀者讀起來不忍釋卷。
如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系列報道”,是科技日報社于2022年5月開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專欄。該系列報道共包括9期作品,聚焦9家央企的創新故事,聚焦真正的原創技術創新,展現了近年來國資央企在創新方面的努力、成績及未來發展思路。記者精心采寫,以點帶面,每篇2000字左右的篇幅呈現出“變化”的大主題。記者以極強的案頭功底,消化大量專業知識,并以娓娓道來的方式進行報道,值得學習。
很多專業新聞小線索往往隐藏着行業的變遷。是以,報道專業新聞時,記者需要專業的新聞敏銳性,能夠以小見大,展現出行業發展的整體脈絡。如《陝西日報》三等獎獲獎作品《中國企業首次重新整理矽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短短825字抓住了隆基電池轉換效率重新整理世界紀錄這一新聞。首先稿件的切入點新穎,記者通過“連結”光伏産業發展現狀和前景,為讀者解析“雙碳”目标背景下,重新整理世界紀錄的重要意義。其次稿件的資訊量也值得學習,記者不僅在稿件中記述了“世界太陽能之父”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馬丁·格林的評價,還采訪了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及企業負責人,做到了資訊全面,使得稿件的可讀性與傳播性更上一層樓。
路徑三:作風優良,展現崇高職業操守
新聞工作者在報道過程中應恪守職業道德,堅持真實、公正、客觀的原則,不制造、不傳播虛假新聞,不參與任何形式的新聞造假。
《人民日報》獲得第33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二等獎的作品《關注城市行道樹》,記者注重深入基層:沿道路步行實地觀察行道樹生長狀況;跟随園林勞工參與行道樹養護工作,體驗行道樹養護過程。記者在深入了解城市行道樹變遷曆史,以曆史經驗觀察現實問題,力争全面反映群衆觀點、了解多元訴求,在“真憑實據”上下功夫。在此基礎上,讀者來信版注重細分議題、細化選題,真實反映因樹種選擇不當、疏于養護管理等因素影響群衆生活痛點問題的同時,注重挖掘背後隐藏的決策不民主不科學、政策措施,缺少曆史人文關懷等深層次問題,獲得了讀者的好評。
在實際操作中,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關注社會發展難題,以專業的報道展現輿論監督的作用;這類報道往往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讨論,甚至能夠推動社會進步和政策改進。
上海廣播電視台二等獎作品《罕見病“天價藥”的破局之路》新聞專題,關注了2022年1月1日新版醫保目錄落地時,一款治療SMA(脊髓性肌萎縮症)的高價罕見病藥物,從原價近70萬元降至1.5萬元,進而延伸到對解決罕見病用藥“天價”難題的探讨。這一議題專業而複雜,除了病例故事,還涉及醫保政策、醫院、藥企、基金會等方方面面。據悉攝制組在做足了功課後,争取到了各方關鍵人物的采訪,從各個角度探讨破局之路究竟難在哪兒、有什麼意義,未來破局之路該如何繼續。報道釋出後,更多的罕見病患者受到鼓舞,期待用藥貴、用藥難的問題早日得到解決;更多的藥企也進一步加快創新藥研制和引進的步伐,展現了新聞精品的價值。
總之,新聞精品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新聞工作者需要在政治素養、業務能力、作風建設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以創作出更多高品質的新聞作品,為人民奉獻更多的精神食糧。同時,社會也應給予新聞工作者更多的支援和了解,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新聞環境。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2024年6月26日,第4版;作者:張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