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中英:我對新易學的思考

《易學本體論》

成中英:我對新易學的思考

我提出的“易學本體論”,是以易學中的不易之體來界定人在經驗與思維的統合中的所呈現的動态真實,也可以說給與了人的存在一個動力根源與價值的内涵。此一内涵即有本有體,因其本而形其體,為創生不已的創生力,亦名太極。太極即本體,其生化萬物表現為一陰一陽之道,是為萬物之本,源源不絕,生生不息,而萬物也因以各自有體,其體亦各自顯現為陰陽兩功能的動态結合。有體方有性與能,有性與能方有用與行。萬物皆有性有能,也皆有用能行,故宇宙充滿生機,人類得其精華,故其生命方有價值,文明油然而生矣。

就理論及其應用而言,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認識:基于對自然宇宙變化第一義即直接面對的了解,易學可說首先提示了一個認知宇宙本體、了解人類處境、反思人之自我的生化本體論與觀感認知論。易經的卦爻體系實為此一本體思考與觀感認知所引申出來的一套陰陽符号體系,旨在呈現本體、表象自然事物發展層次以及天人的關聯與互動。再基于人事預測的需要,應用于蔔筮,并經由此一符号體系,從象數與義理兩方面去掌握自然、人我與事物關聯的現狀,在顧全本體的了解與诠釋的基礎上,做出合理預測以及負責決策的行為與實踐方案,此即卦爻辭判斷之功能。沿着此一基本思維方式,我對《周易》經傳的形成及易學的發展曆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傳統蔔筮之外,我看到易學的現代應用,亦即基于易學,我首先建構了系統化的中國管理哲學。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就注意到現在的管理學重心應在于對時代知識體系的應用以進行合乎知識理性與合乎價值認知的管理,使其獲得高效能可持續的發展,也使其容易被參與者所接受。這裡說的知識體系關乎知識(涵攝自然、社會與人的心理需要)問題,而又與價值問題相聯系。知識與價值兩者之間因人的存在而有一種相得益彰、互動共振的統合關系:以知識來驅動價值,以價值來提高求真求實求用的知識,這才有利于人類生命可持續的發展。

基于以上理論與應用兩方面的現代意義,我極力提倡易學,因為易學既是知識的提供者,又是價值的提供者。同時,我還強調一個基本的認識:易學不但表現為中國哲學的主體,且其知識體系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學體系,但卻涵攝科學體系于其中。它具有廣博的宇宙自然的啟發性,并在進行世界性的發展過程中,重視整體,重視變化,重視關系,也重視主體的人創新與創造的生命與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對于主體的人而言,能在本體上重視價值目标,重視主體的自我德性修持,重視自我實踐與自我投入,重視發展群體與群力,強調個體大公無私的參與與關懷,也強調個體的盛德大業的追求。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方面,他就能成為一個德能兼備、仁智雙全的上司者,就能帶動群體、組織群體來進行整體價值的創造,進而逐漸實作或落實高瞻遠屬的人類發展理想,建立人類生命與命運的共生體系,持續享有智慧、幸福與繁榮。這種新的管理哲學,就是我在1991年提出的C理論的主旨所在。之是以名之曰“C理論”,就是在強調其包含性、持續性與創造性,而其創造性就在于能結合知識論與價值哲學來更好地促進社會的有益發展。也許,這是一個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發展,是一個既有時代性又有未來性的發展,是人類走向全球化與生命共同體的必要條件。

成中英:我對新易學的思考

本文作者成中英

自2006年該書出版以來,已經過了十二年,在這段時間裡,我對哲學思想和易學思想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堅信此一新易學的思考具有三大含義。

一、易學的再發展對易學本身有重大意義,能使易學成為一種同時涉及價值與知識問題的生命化的學問。易學應當有一種整體的更新,我們要更深入地去掌握易學的本質和其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并在這個前提下建立文化、文明發展的驅動力和創造力。就易學本身來說,回顧易學發展的曆史,易學家在對經傳具體問題進行思考的同時,隻關注易學的道德規範性與吉兇實用性,并沒有真正去掌握易學中的本體與知識問題。傳統易學也強調象數與義理的卦爻研究。在孔子以後,易學的主流從兩漢的象數易學經過王弼而走向宋明的義理易學。但在這個過程當中,一直缺乏對象數與義理的整合的清晰認識。清代的易學研究者,在文字訓诂與文本訓釋上下了很大功夫,對易學的本體認識卻是阙如的。基于此一批判的反思,因而我提出回歸到第一義的易的經驗與體驗,着眼于其本源性、真實性與理論性,主張從經驗認知與理論分析來建構其内涵的或預設的本體内涵,借以解決其内涵的哲學問題,亦即開發出新的理路來整合象數與義理,進而說明變化之原始與是以持續創新的可能。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興起了重新了解傳統文化體系的思潮,經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發展出了新的诠釋學思想,強調主體性與曆史的權威性,但仍未能在第一義上涵蓋宇宙的真實性。我提出本體的诠釋研究,就在擴大此一研究,在主體觀感而深思的基礎上統和人的生命主體與宇宙客體為一體,展現在人的整體創新的意識與了解之中。就我研究易學而言,我們也必然面臨着統和主體與客體的本體意識與了解诠釋問題,故我主張當從本體诠釋學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能停留在考證文字語言的曆史訓诂之上。本體诠釋學轉化易學為世界哲學,也為中國哲學的發展彰顯了一個源頭活水。

二、易學的再發展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重大意義。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哲學面臨着一種危機,或被認為不是哲學,或被認為其(作為哲學)缺乏理論資源。是以,我們必須要努力為中國哲學提供一種新的定位。我認為,易學研究于此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提供了中國哲學發展的曆史起點與哲學基礎,因而,正如我一再強調,具有為中國哲學提供定位與起源界定的作用。我們檢閱中國哲學史,就能發現中國哲學創新的發展都建立在對易學的回歸上。易學首先是一種本體宇宙之學,能幫助我們認識我們所處的真實宇宙,同時也有助于體察真實宇宙中之價值與我們的關系,即同時關聯了知識問題和價值問題,且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與人的存在自身相關聯。這就是中國哲學定位和發展的關鍵。有了新易學的了解,易學作為中國哲學與文化之源頭活水的意義也就清晰了。由于它提供了一個宇宙與世界思考的架構,其中所有存在體都有天、地、人成分,人之生開始即有宇宙意義,這便成就中華文化的本體生命觀;孔子更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沿此發展成了中華文化的本體道德觀。兩漢、魏晉、隋唐乃至宋明,中國哲學的每次發展,無不是回歸易學而立心、立德而理得。甚至,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其本土化的過程也自然結合了易學的對變化與生命的了解整合而展開。到了近代,早期新儒家如熊十力、梁漱溟等先生,以唯識宗的意識來說明宇宙的變化;現在,我們也可以據易學來說明人意識何以興起、心性何以發展。易學既是結合儒家與道家的基礎,又是把佛學中國化的基礎,故對傳統中國哲學的發展非常重要。

三、易學的再發展對世界哲學有重大意義。所謂世界哲學,是指以世界為對象并在世界範圍内産生重大影響的一些哲學傳統,它們根植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包括中國哲學、希臘哲學、猶太哲學、近當代歐洲哲學及美國哲學等。它們應對的問題,可關聯于二十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問題,兼具普遍性與特殊性。易學既然重視宇宙論、本體論,重視人的本體與宇宙本體的關聯,欲以人來弘揚世界之道,當然也就兼具普遍性與特殊性,正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人必須參與世界,修持、建立與完善自我,以解決世界紛亂問題與尋求價值的完善。在當代,要讨論生命哲學,要思考生存狀态,就必須要涉及易經哲學。

總上而言,新易學的展開有其意義與重要性。所謂新易學,即我上述對易經本體論、符号論、知識論、價值論與诠釋學建立的深度了解,對易學提出的整體的探索與了解,把易學看成為一個開放的本體宇宙體系。它涉及中華文明本源論(觀通與感通天地及人)、太極創化論(天地一體生物的宇宙創化論)、象數義理一體論、天地人合德論(人能弘道的德性論)、本體诠釋學知識論、本體價值哲學及本體美學等部分,還包括基于對易學史中代表性象數、義理思想進行本體诠釋而展開的“多家易”的研究。

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本書是我對新易學的繼續思考。在此再版中,我加添了我的三篇易學論文,原為英文著作,現翻譯成中文,收錄再版的本書之中。其中涉及的問題,包括一陰一陽之道與易學宇宙論的問題,也包括“觀”“感”與易學之起源的問題乃至何為易學本體論的“本”與“體”等問題——“本”即根源與原始創發力、“體”即具體展現于經驗的實體與體系。具體内容詳見本書正文,于此不再贅述。

【本文選自《易學本體論》(增訂版)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