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繁花》
繁花照眼,終是虛空。
一座城、一代人、一個時代的周遭際遇,讓我們便仿在這座城裡度過了大半生的光景。
《繁花》,是一部記憶小說,叙事在兩個時空裡頻繁交錯。
小說圍繞着這三個背景不同的上海少年,牽出一百多個人物。
60年代與90年代兩條時間線交替講述他們互相之間以及與其他人之間的交往史。
60年代是心懷舊夢的少年,童趣的美好與人間的殘酷互相輝。
90年代是聲色犬馬的中年,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故事。
繁花落盡,才是人生。
小說按兩條時間線交叉講述,過去與當下形成反差對照。
看起來花團錦簇、熱鬧非凡的景象之下,是誰也躲不開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
到最後,終究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
2《一句頂一萬句》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劉震雲的茅盾文學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每個人都孤獨。
相信每個看完這本書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因為,在中國的人情社會中,孤獨就是在觥籌交錯、你來我往、看似熱鬧的社交中,卻難找到一個能說幾句心裡話的人。
《一句頂一萬句》中塑造了多達上百号人物,有朝堂之上的縣長、鎮長,也有平凡如草芥的屠戶、剃頭匠、賣豆腐的人。
《一句頂一萬句》的故事也很簡單,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為了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走出延津。
後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盡管每個人的日子,表面上都過得很熱鬧,心底卻都無比孤獨。
他們企圖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填滿這種空虛和孤獨,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
3《白鹿原》
《白鹿原》是陳忠實的成名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時代背景複雜。
從舊社會的娶妻生子、修建祠堂,到清朝颠覆、日寇入侵,可以說是50年社會變遷的史詩性名著。
故事中,那個始終挺直腰杆做人的白嘉軒,可以說是傳統中國人民的代表。
他認為做過的事就不怕别人知道,怕别人知道的事就不要做。
在任何人、任何事面前,他都能無愧于心、坦然地接閱聽人人的審視。
是以,不論面對流匪、日寇,還是兒子吸毒、世風敗落,他始終直挺挺地站在人們的目光下,堅守着自己的氣節和正義。
4《塵埃落定》
阿來的《塵埃落定》,被譽為是中國最有《百年孤獨》氣質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于藏族土司制度的史詩般的小說,更是通過一個“傻兒子”的視角,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充滿神秘與奇幻的世界。
小說中土司制度的存在為整個故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曆史背景,土司制度作為藏族地區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制度,在曆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阿來正是以這個制度為載體,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從土司家族的興起、繁榮到衰落,再到外部勢力如國民黨軍閥的介入,整個曆史程序中的種種沖突與沖突都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5《人世間》
2023年央視熱播電視劇《人世間》,就是根據梁曉聲的這部同名小說改編。
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之作,《人世間》用三卷本,近100萬字的篇幅,還原中國近五十年的民生萬象。
梁曉聲的筆調春風化雨,但又簡潔有力,完完全全把社會變遷和人性幽光完全融在了一起。
故事的主人公是十幾個來自北方的平民子弟,他們走出小鎮去往城市打拼。
時間跨度從七十年代直到今天,一群草根的夢想奮鬥、愛情事業、悲歡離合,被寫得淋漓盡緻。
相信對于這些人過往的強烈好奇心,會一直推着你讀下去。
小說, 像是一面照向生活的鏡子,盡管看到的是小說中的故事主角。
其實,映照的也是我們人生的點點滴滴。
或許讀懂了别人,我們才會更清醒、更有把握地踏上自己的前路。
6《推拿》
從沒有一部小說可以像《推拿》這樣,讓健全人感覺到盲人的世界。在這本書中,每一個盲人推拿師,都有一段正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生活。
他們和正常人一樣,有着愛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同樣需要尊重和關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
但是他們卻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争取人格的獨立和活着的尊嚴。
他們的故事互相交織,
繪出一幅關于尊嚴、愛、責任與欲望互相糾葛的複雜圖景。
可以說,這是一部跨越了生理界限,直擊靈魂深處的傑作,它讓我們明白,即便是在最幽暗的環境中,
7《芙蓉鎮》
《芙蓉鎮》是一部令人感到劇痛的小說,镌刻一個時代的勇氣與反思。
故事以芙蓉鎮上的“豆腐西施”胡玉音勤勞發家卻招緻不幸的故事為引線,串聯了一個個性格各異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一生。
盡管她接連失去了第一任丈夫、畢生錢财和房子,甚至是精神和肉體的自由,也從未放棄生活的希望,從未動搖過靈魂深處愛與尊嚴。
其實,無論人物大小,無論命運如何黑暗,人還是要活下去,哪怕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因為光明,終将來臨。
胡玉音的經曆也讓我們明白,隻有我們敢于抵抗黑暗,黎明就會來臨。
8《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激勵過億萬中國青年的偉大作品。
無論是原著,還是被搬上熒幕,總能一遍遍點燃我們心中對生活的無限熱情!
在《平凡的世界》的故事裡,幾乎每一個年代的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成長的影子。
因為,書裡與世界、與現實、與人生的沖突與對抗,每一個年輕人都會經曆。
書中講述的是一對平凡普通兄弟倆,截然不同的成長故事。
一個渴望靠讀書跨越階級,雖然功虧一篑,卻收獲了無比豐盛的精神世界。
一個選擇勞動緻富,靠着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這對兄弟倆,代表的就是中國數不勝數的普通人。
他們過着平凡的人生,盡管在時代巨變的嘲弄面前跌的鼻青臉腫,但是卻始終朝着美好的方向奔跑。
正是我們的奮鬥、抗争和追求,讓原本平凡的生命,變得不凡起來。
9《額爾古納河右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不僅僅是一部小說,它更像是一部曆史,一部生活的史詩。
在遲子建的筆下,鄂溫克族的生活、曆史、文化、信仰和困境都得到了細膩而深刻的呈現。
作為小說的核心,額爾古納河不僅僅是一條河流,它更是鄂溫克族的靈魂。
這裡充滿了自然的美,生态的和諧,以及與天地共生共息的哲學。而右岸,則代表着那片被現代文明逐漸侵蝕的土地,以及那即将消失的傳統生活方式。
鄂溫克族人的生活、情感和信仰,都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土地上。
他們與大自然為伴,狩獵、放牧、祭祀,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10《鐘鼓樓》
《鐘鼓樓》講述了1982年12月12日晨5時至下午5時這一天當中的日常生活,在一個時間線内,交織了不同場合發生的故事來展示豐富的生活圖景。
小說寫的是一天之内發生的事情,卻将整個時代的演變都牽入其中,充滿了濃郁的京味。
生活千姿百态,鐘鼓樓高高屹立着,作為社會曆史和個人命運的見證而永存,堪稱“北京清明上河圖”。
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戶,讓我們窺見了老北京的魂。
其實,這也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種文化的傳承。
11《江南三部曲》
清華大學教授格非老師的《江南三部曲》,不僅曾以超高票數斬獲茅盾文學獎,還被莫言稱為當代版《紅樓夢》。
《江南三部曲》由3個橫跨100年的故事組成——《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
三個故事,三段曆史,從清末民初講到21世紀,講述了在江南這片山水間,一個家族五代人自民國以來,跨越百年的曆程。
三段愛情,三個時代,在曆史的大潮中起伏于清醒與迷茫,終究越不過俗世倫常、兒女情長。
讀完這套書仿佛做了一場百年奇夢,隻覺得自己立即被一股宛如洪流般的悲怆感裹挾,難以自拔。
《江南三部曲》寫得不僅僅是江南一隅,它寫得就是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的過去和現在。
任何人一旦踏入其中,都不會産生疏離感,甚至在書中這個真實的世界裡,我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看見自己的靈魂。
12《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不僅僅是一部關于穆斯林家族興衰的史詩,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命運與曆史交織的巨著。
故事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齋”的興衰為主線,巧妙地穿插了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
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内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霍達在書中生動地描繪了主角們為追求理想和事業,所發出的蓬勃不息的命運意識。
這種命運意識不僅展現在梁亦清對玉的執着追求上,也展現在他的子女們對愛情、事業和家庭的執着追求上。
正是這種執着追求,使得梁家人在曆史的洪流中始終保持着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13《長恨歌》
《長恨歌》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安憶的成名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女人的情與愛。
故事描寫了“上海小姐”王琦瑤曲折跌宕的一生,從豆蔻年華一直寫到一死于場意外的謀殺。
王琦瑤情人慘死,她從貴氣的姨太太變成了普通百姓,又因生活所迫,淪為了有名的交際花,最後因金錢而慘遭殺害。
她平凡而又堅韌,在曆經愛情和婚姻的幾次失敗後仍頑強地活下來,但最後卻落得慘死家中。雖然她的人生波瀾起伏,但是卻暗合了一句老話: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曾經繁華喧鬧的上海灘,在經曆戰亂和炮火之後,最終回歸平淡,就像書中的女主一樣存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長恨歌》把小人物的命運完全融入一座城市的曆史程序,讓我們不禁唏噓時間碾碎的不隻是一個人的跌宕起伏,還有一座城的滄海桑田。
14《張居正》
明朝後期,官場上傾軋、思想上死闆、财政上混亂、制度上僵化,已經牢牢地把大明王朝束縛在原地。
但此時世界大勢已然發生巨變,西班牙的艦隊已經整裝列陣,即将出征英國,開啟海洋争霸的新航海時代。
但是,大明王朝的統治階級并未意識到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内憂,也沒有覺察到悄然崛起、虎視眈眈的外患。
此時的首輔張居正,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希望通過改革減緩這個封建王朝衰亡的步伐。
張居正主政時期,萬曆時期一度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
但是,張居正隻把文官集團當作自己改革施政的工具,在備受萬曆寵信的時候,傲氣淩人、戾氣太重。
這也導緻張居正死後,被迅速而徹底地清算。
張居正死後,萬曆新政的改革悉數被廢,大明王朝繼續趔趔趄趄地走向滅亡。
15《蛙》
《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
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
小說以村醫“姑姑”的人生經曆為線索,描寫了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執行過程。
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姑姑自繼承衣缽開始,就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為救産婦和嬰兒,不惜跟跟愚昧接生婆打架。
姑姑行事風風火火,人卻心地善良,甚至願意幫助村民為牛接生,很快取得了十裡八鄉的信賴。
可是,随着計劃生育政策的開始,作為計生員的姑姑,卻不得不用曾經迎接過一萬個新生兒的雙手,扼殺生命的萌芽。
《蛙》用小人物的命運輪轉,寫出了荒誕又真實的故事,見證了中國解放後幾十年的社會程序,也反映了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所做的艱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