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肉鴨看中國,可是你知道中國肉鴨之都是哪裡嗎?是山東泰安新泰市。每年,有将近1億隻肉鴨從這裡出欄,2.6億隻肉鴨在這裡屠宰、分割,小小肉鴨從單純農牧業遊入“産業藍海”,與肉鴨相關産業年産值達到200億規模,吸納就業近10萬人……
“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産力……”近日,位于山東泰安新泰市汶南鎮的山東衆客食品有限公司會議室内,一場“以新質生産力推動企業高品質發展”的研讨會,引發公司幹部職工的深入思考和熱烈讨論。
“如果說7年前是政策倒逼企業轉型,那今天,發展新質生産力則是企業的内在需求,不進則退,慢進亦退。”山東衆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愛峰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企業成立之初。
新泰市是山東省傳統畜禽養殖大市。2014年,江蘇益客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看中新泰養殖基礎,在汶南鎮建立了山東衆客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種禽養殖與孵化、商品禽養殖、屠宰與加工等傳統産業。然而,2017年,受全國性的養殖環保政策限制,山東衆客食品有限公司在養殖領域幾度面臨停産風險。
與衆客食品一起遭受考驗的,還有3440家養殖場(戶)。“根據當時禁養區、限養區、适養區‘三區’劃分界定,全市4243家養殖場(戶),81%的需要關閉拆遷,這對新泰養殖行業的沖擊是巨大的。”新泰市畜牧獸醫事業發展服務中心黨總支委員、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陳憲彬介紹。
新泰市樓德鎮辛莊村村民徐龍從2010年就開始養鴨子,土坯牆、塑膠布搭建的1200平方米的簡易鴨棚,行情好的時候一年收入10萬元左右。“一年到頭一家人窩在臭烘烘的鴨棚裡,糞水直接排到附近河溝,鄰裡關系也緊張。”2017年7月,徐龍的鴨棚因在劃定的禁養區内,不得不拆遷,明知自己的養殖方式有污染,可是徐龍依舊疑惑,“鴨子不就是這麼養嗎?”
“讓老百姓願意關閉、搬遷,就得為他們謀劃出路,還要比現在好。”陳憲彬說。新泰将養殖污染治理看作是一場行業的标準化改造和提質增效,借力環保治理,探索出了一條養殖業轉型更新的路子。新泰開始在全市推廣生态立體肉鴨養殖新模式和“公司+家庭農場”合作模式。
半年後,徐龍接到了來自樓德鎮養殖企業新泰市天信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鞠聖文的電話,“新鴨棚建好了,再回來養鴨子吧,養鴨也得講科學,咱以後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重返“鴨倌”崗位的徐龍,見識到了完全不一樣的養鴨模式:隻見鴨子住進了三層“小樓”,立體式籠養、24小時溫濕度控制,讓鴨子數量、居住品質得以提升;科學配比飼料、自動喂料系統,讓鴨子生長和肉質有了保障;糞便集中回收無害化處理,種養循環發展園區農業種植……
據了解,天信農牧采取“龍頭企業代建、專業合作社共建”的“房地産”式合作模式,養殖戶可全款或分期貸款購買企業建設的養殖棚舍,也能以入股的方式從事養殖,為業主提供了産供銷一條龍的“物業服務”,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和合作共赢機制,建成高标準規模養殖場10處,年出欄肉鴨4500萬隻,年産值12億元,帶動316個養殖大戶實作“創業夢”,戶均年增收30餘萬元,輻射帶動7000餘名農民人均年增收1.2萬元,16個村集體年均增收20萬元。
與天信農牧的營運方式相似,衆客食品的肉鴨養殖采取“公司+農戶”合作和農戶自養模式相結合,一共覆寫200多個養殖基地、1300多個家庭農場。除商品禽養殖以外,衆客食品從物聯網和網際網路技術入手、謀求突破,圍繞“循環協同全産業鍊”發展模式,最終形成集種禽繁育、商品禽養殖、屠宰分割、生物醫藥、飼料加工、羽絨制品行業大資料與分析等12大産業于一體的肉鴨全産業價值鍊生态循環産業園。
走進衆客食品産業園,調理工廠中的房間内,剛剛腌制好的雞翅順着履帶進入生産線後瞬間變成色澤誘人的烤翅,以每小時1.5噸的産量源源不斷向市場供應;農微生物研發中心通過微生物發酵的中草藥産品擁有自主知識産權,讓雞鴨實作“治未病”,大大減少抗生素使用率;園區配套的寵物食品加工、羽絨加工等産業,真正實作了“連鴨毛也不剩”的全産業鍊生産;智能裝備區,依托産業大資料、AI大模型、3D模拟等前沿技術研發、生産智能通風環控裝置,該裝置初步實作了無人值守的管理模式……2023年,園區實作銷售收入44.7億元。
“養了半輩子畜禽,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渴望知識、重視科學。”在新泰市天信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大資料中心,董事長劉光洲通過電子大屏實時檢視鴨棚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通風情況等資料。
劉光洲介紹,公司利用10年間上億隻肉鴨、數十億條養殖資料,摸索出了肉鴨智慧養殖的核心資料,聯合山東農業大學制定肉鴨生産全過程“标準作業流程(SOP)”,配套智慧養殖物聯網雲平台系統和全自動智能裝置,極大提高了肉鴨養殖名額和管理能力,每隻肉鴨的綜合利潤可以提高1.5元,肉鴨畝均産值達313萬元,為公司年增收5000餘萬元。同時,資料中心已搭建起全國肉鴨交易服務平台,通過“線上交易、線下交割”混合經營新模式,統籌肉鴨及整個畜牧業上下遊資源,在種苗供應、飼料獸藥等供應、技術指導、檢疫防疫、産品銷售等環節服務賦能,實作了平台化社會服務功能。
“依托核心資料,公司成功申報了32項專利。這也是我們公司最大的軟實力。”如今,劉光洲的肉鴨已經遊入“數字藍海”,去博弈另一番天地。
新泰“靠鴨發展”的故事吸引着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佳食品有限公司、天信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等大企強企前來投資興業,畜牧業産業化、鍊條化水準明顯提升。由湖南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山東泰淼食品有限公司遍布全國28個省、市,形成“南湘佳、北泰淼”南雞北鴨區域品牌。如今,衆客、泰淼等6家肉鴨屠宰企業聯合融通,打造新泰市肉鴨屠宰産業叢集,年屠宰能力達到2.6億隻,屠宰銷售額31.89億元,成為全省肉禽主要供給區之一。
“小鴨子”變身“大産業”,“全鍊條”建構“全就業”。近年來,新泰市圍繞肉鴨特色産業發展,牢固樹立鍊式思維,建構起覆寫良種繁育、商品養殖、投入品供給、設施裝備、屠宰加工、冷鍊物流配送、專業化服務等全鍊條肉鴨産業體系,形成“飼料-種禽-養殖-屠宰冷鮮-熟食加工-油脂加工-寵物食品-羽絨加工-生物制藥”完整産業鍊條,蹚出了一條以肉鴨産業為主導的三産融合農業高品質發展之路。截至目前,新泰累計擁有畜禽上市公司3家,國家級畜牧龍頭企業2家、省級2家,畜禽養殖、飼料獸藥、屠宰加工、機械裝備、服務業等一二三産達到200億元規模,吸納就業近10萬人,新泰市也是以被評為中國肉鴨之都。“今年,泰安市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智慧肉鴨創新應用示範基地,目标打造‘一都、五園、三基地、七中心’的肉鴨産業建設格局。”泰安市畜牧獸醫事業發展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強說。
“原來鴨子還可以這樣養。”如今,徐龍一個人就可以管理一個鴨棚,同樣面積的鴨棚,一年時間肉鴨的出欄量是過去的3倍。“去年收入30多萬元。”看着鴨棚裡毛茸茸的小鴨子探頭探腦,徐龍高興得合不攏嘴。
記者: 秦承嬌 秦浩
攝影: 陳陽 AI圖檔由Midjourney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