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幫助矮孩子長高的營養要訣

雖說個頭高矮與遺傳、種族、性别等先天因素關系密切,但絕對不可忽略後天的影響,營養優劣尤為關鍵。以日本為例,以前普遍身材矮小,可随着上世紀70年代經濟騰飛,該國成人的平均身高增高了11厘米之多。是以,除了到醫院尋找病因積極治療外,調整喂養方式、掌握喂養要訣勢在必行。

幫助矮孩子長高的營養要訣

圖檔來源:攝圖網

評估一下孩子身高是否正常

孩子從母腹呱呱墜地時平均身長約50厘米,1歲時達75厘米,2歲時達85厘米;2歲後每年增長約5厘米,直到12歲。是以,2~12歲期間的長高規律可以歸納為一個公式:身高=歲數×5+75厘米。按此公式推算的結果為平均值,如果孩子實際身高低于此數值的30%就屬于矮個子了。

營養要訣1:供足孩子長高的養分

凡是孩子發育所需的養分都有益于長個兒,包括直接增高與間接增高兩大類。前者以蛋白質、鈣、鋅、銅、碘以及維生素A為代表,後者則包括鐵、核黃素、維生素A等營養素。

蛋白質

是孩子增高的首要養分。包括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前者如蛋、肉、魚、奶類等,後者有谷類、豆類、花生、蔬菜等。動物蛋白含必需氨基酸完全,營養價值高,應在孩子食譜中占有足夠的比重,建議按每天每公斤體重2~3克左右供給。

礦物元素

對身高影響最大的首推鈣元素,孩子每天的生理需求量為出生~6個月400毫克,6~12個月600毫克,1~5歲800毫克,6~10歲1 200毫克;奶類、蛋黃、蝦皮、牡蛎、芝麻醬、豆制品、綠葉蔬菜等為其“富礦”。

其次是鋅,孩子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0.3~0.6毫克即夠,豬、牛、羊等畜肉以及魚與其他海産品含量較豐。銅也功不可沒,孩子每天約需1毫克,堅果類、海産品、動物肝、小麥、幹豆類、根莖蔬菜、鵝肉、牡蛎等含量頗多。

鐵、碘等也不可缺,孩子每天需鐵10毫克左右,豬肝、豬血、蝦、蟹、貝類等天然食品中含量不少;碘的生理需求量為每天40~120微克,碘鹽、海産品(海帶、紫菜、鮮帶魚、蚶幹、蛤幹、淡菜、海參、海蜇、龍蝦)、蛋、奶及肉類等為最佳食物來源。

維生素

以維生素A(孩子每天需要量為1 000~2 000國際機關,食物有動物肝、腎、魚肝油、蛋黃、綠葉菜和黃色水果)、維生素D(孩子每天需要400國際機關,來源除日光浴外,動物肝、蛋黃、魚肝油等食物中較多)、維生素B2(孩子每天約需0.5~1.5毫克,食物有糙米、麥、蔬菜、酵母等)等最為重要,須注意供足。

營養要訣2:做好身高發育關鍵時段的三餐安排

快速生長期(4~6個月)

時段解讀這3個月是孩子出生後的快速生長期(年增長5~11厘米)。一方面,隻吃母乳或嬰兒配方奶已無法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牙齒尚未萌出,消化道功能發育不完善,處于快速生長發育與消化功能低下所緻的營養供給不足的供需沖突狀态中。

醫學研究顯示,如果孩子在這期間發生營養不良,很可能株連體格與智能發育,表現為身材矮小、體弱、語言發育不良、認知能力發育遲緩和人際交往能力差等問題,且無法在以後的固體食物階段得到補償。這也是不少父母感覺4~6個月的孩子不好帶、容易生病的症結所在。

營養要訣喂足泥糊狀食物。兒童營養學家認為,泥糊狀食物階段是一個獨立的生物學現象,為人類所獨有且不可逾越。抓好這3個月的泥糊狀喂養,不僅有營養學意義,而且通過咀嚼,對于舌系帶發育、語言、認知、動作的發育,甚至對于性格、氣質的養成及潛能的發揮,都會産生良好的影響。在繼續母乳喂養的同時,加入泥糊狀食物,如肉泥、菜泥、水果泥、洋芋泥、蕃薯泥、胡蘿蔔粥、面包粥、餅幹糊,以及有少量低纖維蔬菜的粥湯等,補足長高的養分,并幫助鍛煉孩子的咀嚼和吞咽功能,一舉多得。

斷奶期(1歲~1歲半)

時段解讀孩子開始由母乳向普通膳食轉變,胃口與消化功能還來不及适應,緻使營養攝取跟不上生理需求而拖發育的後腿。有調查為證,國内孩子出生時的生長名額(包括身高、體重、胸圍、頭圍)絲毫不遜于歐美同齡兒,但四五個月後則開始出現差距,1歲後差距拉大,追根溯源即在于國内孩子的斷奶期喂養不科學。

營養要訣半歲起添加輔食,如牛奶、羊奶等奶制品與粥類,到10個月左右完全取代母乳,使孩子的口味與消化功能順利過渡到斷奶期。每天安排四餐,早餐吃牛奶、面條、雞蛋,中餐米飯、瘦肉或禽、魚,晚飯食米飯、肉湯、蔬菜,晚上10點左右再吃點面條,兩餐中間給點蘋果、香蕉、桔子等水果。另外,美國有關專家認為,人們通常将谷類列為孩子斷奶期的首位食品,但谷物并非孩子斷奶後最佳的食物初體驗,因為嬰兒吃谷類食物後血糖會迅速升高,可能導緻其長大後出現肥胖等健康問題,肉類才是最佳食物。這值得國人參考。

儲備期(4歲~6歲)

時段解讀4~6歲的孩子長高速度表面看有所減緩,暗地裡卻在積極“備戰”,為即将到來的幾年(7~12歲)快速生長儲備能量,是以稱為儲備期。

營養要訣選擇高蛋白食物,尤其不要疏忽瘦肉、魚類、牛奶、雞蛋等動物蛋白。鈣、鐵、鋅等礦物元素供給充足。除非寶寶肥胖,不要過分限制脂肪性食品。也不要冷落富含維生素的柑橘、胡蘿蔔、菠菜等果蔬。厭食、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應予糾正。三餐食譜品種多樣(日本規定孩子一天不得少于30種食品,中午一餐不得少于14種),且比例均衡,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3類食物的比例(按重量計算)須保持在1∶1.2∶2.4的狀态。

營養要訣3:記住幾個要點

抓住每年5月份與9月份兩個黃金生長時段

研究顯示,5月份是寶寶一年中生長最快的季節,平均長高7.3毫米,比其他季節要快1倍多。每年9月份天氣由熱轉涼,是補償孩子在夏季因炎熱而遭受的營養損失之最佳時機。抓住這兩個時間段強化營養供給,有助于孩子長高。

補鈣要與維生素D結合

維生素D有利于促進骨骼對鈣的吸收(增加60%~75%)。可在醫生指導下添加魚肝油,或同時補充A與D兩種維生素,但要嚴格遵守劑量,防止過量中毒。

安排好食材

半歲後每天酌量安排蛋類、肉類(雞肉、魚肉、雞肝、蝦肉、豬肉)與奶類。兩三歲後須注意添加适量粗糧,如豆類、高粱米、薏仁米、小米等。

培養飲食習慣,增強吃飯能力

孩子滿周歲後開始逐漸建立個人飲食習慣,應注意飲食禁忌,如低鹽、少油膩、少高糖度食物等,但也不要幹涉太多,應注意保護其先天的食物選擇能力。2~3歲後即将入園,開始獨立生活,鍛煉其吃飯能力很重要,否則會株連身高等體格發育。良好飲食習慣包含兩方面,一是進餐的規律性,做到三餐定時定量;二是食物的内容,避免挑食、偏食、零食等習慣。同時要積極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鼓勵他自己嘗試用勺、碗吃飯。

文/蘭政文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衆号《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