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街頭巷尾到處可見雪糕的身影。可就在大家津津樂道于"小時候的味道"時,一則吳京狀告雪糕廠商侵權的消息,如一記重錘砸在了整個行業上。212萬元的天價索賠,背後到底隐藏着怎樣的真相?所謂的"明星同款",究竟是情懷還是陷阱?
雪糕,曾經是多少80後、90後心中不可或缺的夏日回憶。色彩缤紛的包裝,五花八門的口味,那一口冰涼甜蜜的滋味,總能帶我們穿越回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可就在我們沉浸于"情懷殺"的同時,雪糕行業卻早已偏離了"初心"。
但凡混口飯吃的,哪個不是"蹭流量"的一把好手。有的"蹭"明星,把人家照片一貼,立馬身價百倍;有的"蹭"熱點,迎合一時的喜好,趁機大賺一筆。可是,當"蹭"成了家常便飯,"中毒"的就是我們這些消費者。你以為花高價買的是回憶,其實不過是商家的一個局。
就拿這次吳京狀告雪糕廠的事來說吧。區區一根雪糕,硬是搖身一變,成了"吳京同款"。什麼"戰狼"IP、什麼男神形象,通通往上靠。吳京自己都不知道,就莫名其妙地"代言"了。這不是存心"碰瓷兒"嗎?連212萬的索賠額都不嫌多。
其實,這樣的事早已屢見不鮮。前有"老幹媽"與"騰訊"的大戰,後有"故宮口紅"的驚天價格。仿佛不搞個大新聞,就不足以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可悲的是,當一時的熱度褪去,我們又能剩下什麼呢?
說到底,還是利欲熏心惹的禍。當品質失去了"話語權",噱頭就成了制勝的"法寶"。明明一根普普通通的雪糕,非要标榜自己是"網紅爆款",是"一根難求"的奢侈品。商家眼裡隻有銷量和利潤,哪裡還管得了消費者的感受。
可吳京的這一紙訴狀,無疑給了這些肆無忌憚的"蹭流量"者當頭一棒。告訴他們,再"明星"的肖像,也不是你們想用就能用的。再有人氣的IP,也得尊重人家的權益。你敢"飛",法律的"鐵拳"就敢往你臉上招呼。
從更深層次來講,這起事件也再次敲響了"情懷消費"的警鐘。我們追捧一款産品,究竟是看中它的外表,還是它的内涵?是盲目跟風,還是理性選擇?作為消費者,我們更應該擦亮眼睛,用腳投票,拒絕成為商家賺錢的"提款機"。
其實,"情懷"這東西,本就無法被複制。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都是獨一無二的,又豈是三兩個噱頭就能輕易替代的?與其把錢浪費在所謂的"網紅同款"上,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回憶一下兒時吃雪糕的快樂時光,那才是真正觸動心靈的力量。
當然,這并不是說雪糕就不能創新了。相反,唯有不斷推陳出新,以匠心打造品質,以誠意赢得口碑,雪糕行業才能真正走向"春天"。吳京的這起維權案,或許就是這個行業重新出發的一個契機。期待未來,我們能吃上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懷的好雪糕。
雪糕,不該隻是一個賺錢的"工具",更應該成為一種傳遞快樂、溫暖人心的"情感寄托"。既然如此,那麼最後小編想問:在"雪糕刺客"橫行的當下,我們究竟該如何守護自己的"味蕾"和"錢包"?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