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8集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摘得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與《何以中國》一同入圍白玉蘭紀錄片單元終評的還有,來自英國的《地球脈動(第三季)》《莎士比亞:天才的誕生》等一批國際精品力作。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何以中國》海報(圖源:豆瓣)

《何以中國》紀錄片由《秦漢》《搖籃》《星鬥》《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組成,拍攝耗時三年,行程超過4萬千米,120多位中國一線考古及曆史學家組成顧問“天團”。

故事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王朝講起,進而溯源至舊、新石器時代之交,見證中華大地的先民怎樣組成家庭和社會,怎樣建立早期信仰與文化審美,直至開啟夏商周的王朝時代,直至秦漢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偉大曆程。

在儲存曆史真實性的前提下,攝制組對大量的原始建築和聚落進行了複原,很好地描繪了中國文明孩提時的模樣。

《何以中國》的視聽語言也很生動,畫面随手一截都能當桌面。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何以中國》截圖)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何以中國》截圖)

誕生于這些考古遺迹之上的博物館,則給了我們了解曆史的另一種途徑。

2023年開館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和石峁博物館,2019年開館的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新館,2018年開館的良渚博物院新館……考古遺址博物館正在變成熱門打卡地。

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曆史情境,重制曆史現場,讓我們得以跳出書本,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老文明的深沉與厚重。

01

殷墟遺址:稚拙濃烈的“青銅時代”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明的都城遺址,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甲骨窖穴、後母戊鼎、婦好墓……相繼在此被發現,殷墟遺址甚至一度被稱為中國考古學的“發源地”。

商朝的強盛有史可考,在四大商城遺址(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洹北商城、安陽殷墟)中,有三處都發掘出城牆構築的遺迹,其規模之大,可想而知。在對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專家在其中發現了高達60多座宮殿的遺址殘垣。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晚商王都複原(《何以中國》截圖)

殷墟城市的布局模式是“族邑模式”,宮殿區是都城的心髒,周圍是星羅棋布式的小族邑。殷墟内的各個族邑都是相對獨立的聚落單元,每個族邑都是居住區、生産區和墓葬區的綜合體。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何以中國》截圖)

何鏡堂院士領銜設計的殷墟博物館新館,于2020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2024年2月26日對公衆開放。

博物館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2.2萬平方米,是老館的20倍,展出青銅器、玉石器、甲骨、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約四分之三的文物為首次亮相。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殷墟博物館新館(圖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攝影:林力勤)

建築采用整體、大氣、簡練的幾何造型,謙遜地守望遺址,與遺址對話。建築造型以中華文明的國之重器——鼎為設計意象,一座能代表殷墟曆史文化的文明重器破土而出,鼎立于中華大地之上。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殷墟博物館新館(圖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攝影:林力勤)

建築頂部的夔龍紋間,镌着三個甲骨文:“天邑商”。在甲骨文中,“天”通“大”,天邑商,即大邑商,這是當時商朝人對自己城市的自豪稱謂。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殷墟博物館新館(圖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攝影:林力勤)

步入展館大廳,一隻長尾翼鳳鳥旋而高飛,在頂部透明天窗引來的光線中,顯得純淨而神秘。這是在呼應上古名篇中對商的描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殷墟博物館新館(圖源: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攝影:林力勤)

02

三星堆遺址:喚醒沉睡千年的古蜀文明

在中國燦若繁星的古文化遺址中,幾乎找不出比三星堆更神秘、更“超自然”的,它的子民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建立起一個奇幻恢宏的國度。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圖源:三星堆博物館)

在距今3000年以上的三星堆文明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适應氣候的建築。

三星堆出土的木骨泥牆是一種可以适應濕潤多雨氣候的建築,木結構有利于通風,泥牆則能防潮,台地的使用,可能是為了應對季節性洪水或地下水位較高的情況。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三星堆建築遺存(圖源:三星堆博物館)

由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劉藝團隊設計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以三個覆土單元建築組合而成,寓意“堆列三星”。

新館地景式的建築消隐地融入場地,室内環形坡道螺旋而下,探尋“地眼”,表達出天、地、人、神的古蜀國精神世界。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圖源: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築)

三星堆出土文物表現“眼睛”的文物數量衆多,尤為出名的是縱目人青銅面具。是以博物館建築最特别的地方,是外牆上的兩面巨大的玻璃窗,猶如兩隻“眼睛”,目光如炬地望向遠方的遺址,被稱為“古蜀之眼”。

為了打造出一對足夠透明、清澈的“眼睛”,設計團隊專門找到了為蘋果店提供玻璃的廠商,在這裡定制了超大尺寸的高透明度白色玻璃。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圖源: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築)

博物館内部坡道上方懸挂的環形吊燈,直徑31米,重12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環形吊燈。吊燈表面雕刻着漂亮的金色紋飾,來自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太陽輪和金杖魚鳥,帶有濃濃的古蜀氣息。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圖源: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築)

館内還創造了向着地心旋轉的“地眼”,代表着人們對大地的追尋——螺旋坡道盤旋而下,最終抵達建築的最低點,地坑的最深處,三束雷射投影從圓孔中射出,在30米高的天棚投出變幻的三星堆影像,寓意來自遠古的文明之光。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圖源: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築)

03

良渚古城遺址:5000年前的“基建狂魔”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杭州西北市郊,良渚文明,證明了中國早在五千年前已出現了成熟文明形态并進入了早期國家階段。

城從營建(距今 5000 年左右)到廢棄(距今 4000 年左右)曆經千年,目光長遠、因地制宜的基礎建設規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充分展示了當時人的高超智慧和技術。

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統極為先進。良渚堤壩的結構,類似于現代的黏土心牆壩,壩體外側用黃色黏土作為壩殼,内側填築淤泥和草裹泥,類似現在抗洪使用編織袋裝土,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系統,蓄水量相當于3個西湖。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良渚古城水利系統遺址(《何以中國》截圖)

良渚古城利用自然環境特征,對城外山體進行改造,自然山體和人工城牆有機結合,建成了無與倫比的水上都城。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運用考古新成果和影像新技術呈現的良渚古城俯瞰場景(《何以中國》截圖)

良渚文化博物館由2023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奇普菲爾德從玉錐的排列中得到啟發, 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設計理念,建築像是“收藏珍寶的盒子”。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良渚文化博物館(圖源:公衆号“良渚古城”)

博物院總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外牆全部用黃洞石砌成,遠看猶如玉質般渾然一體,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一種藝術與自然、曆史與現代的和諧融和。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良渚文化博物館(圖源:Archdaily,攝影:Richard Bryant)

博物館深處的庭院運用中國園林建築元素,以傳統回廊的形式呈現,四面走廊環抱着花園或是池塘,顯得尺度親切。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良渚文化博物館(圖源:公衆号“良渚古城”)

04

二裡頭遺址:立體鮮活的夏朝都城

根據古文獻記載,夏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否是古人臆測出來的朝代?相關争議一直存在。

但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二裡頭遺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都邑聚落,被學術界認定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遺址,是探索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最重要的起點和标尺。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二裡頭遺址(《何以中國》截圖)

這是一個構思宏大、規劃缜密、布局嚴整、等級有序的超級都邑,擁有迄今所知大陸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城和宮室建築群等多項“中國之最”。

二裡頭的崛起,是中國這個文化共同體内,第一次出現超強的政治文化核心,确立了中華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點,從此曆經滄海桑田,永不離散。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二裡頭遺址(《何以中國》截圖)

都城遺址的布局,成了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設計靈感。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圖源:Archdaily,攝影:朱捍東)

建築設計的初始概念來源于一幅二裡頭考古發掘的現場照片:曲折蜿蜒的考古探方呈現着不規則的延伸狀态,逐漸揭示着這座古代文化遺址隐藏的内在密碼。銅闆幕牆+手工夯土+清水混凝土的現代化處理,放在古樸的遺址周圍,絲毫不顯突兀,營造出曠遠幽邃的場地氛圍。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圖源:Archdaily,攝影:朱捍東)

建築在設計中大量采用銅闆幕牆、手工夯土以及與之比對的清水混凝土工藝。其中,夯土總量超過4000立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單體生土建築。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圖源:Archdaily,攝影:朱捍東)

05

賈湖遺址:中華文明至少上下9000年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面積5.5萬平方米,根據碳14及釋光測年法,測定其距今7500~9000年。在這一中華遠古遺址中,發掘出了大量的文化遺存。

在這個時期,人從山洞裡走出來逐漸發展成村落,賈湖村落中,不同家族的房屋各自成組,錯落環繞在中心廣場周圍,房屋之旁還有制作陶器的窯場,儲藏食物的窖穴,這就是社會的進步。

8000年前的賈湖骨笛直接證明了那時的人們,已經具備了高超的音樂情操,有了藝術追求,賈湖遺址足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絕不止上下5000年,而是至少上下9000年。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賈湖村落複原(《何以中國》截圖)

俯瞰賈湖博物館,整個設計仿佛一滴水落入塵埃,這滴水在這片土地上泛起“漣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地景觀。

賈湖博物館的設計延續了遠古聚落的概念,博物館也将承擔村民中心的功能,結合遺址的保護規劃、遺址公園的發展、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突破了博物館作為建築的單一屬性,呈現出多元複合的功能。

建築師劉克成說:“賈湖九千年前是一個村,九千年後還是一個村。”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賈湖博物館(圖源:劉克成工作室)

博物館在牆體的砌築、屋頂的搭建中,避免使用過于現代的材料及技術,屋頂采用了仿茅草的金屬材料,外部牆體則采用帶有紋理的土材料。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賈湖博物館(圖源:劉克成工作室)

外牆肌理參考上古居民“木骨泥牆”的建造方式,在牆面設計了半圓紋、太陽紋、手印紋,生動表現了賈湖先民靠自己雙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實踐。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賈湖博物館(圖源:劉克成工作室)

06

廟底溝遺址:文化意義上“最早中國”的形成

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一種史前文化,仰韶文化曆時2000多年,廟底溝時期是它的中期。

古漢語中,“華”的本意為“花”,考古學家蘇秉琦,将廟底溝彩陶中常見的紋樣譽為“華山玫瑰”,而把創造廟底溝之花的那群人,稱為最初的華人。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廟底溝彩陶(《何以中國》截圖)

廟底溝時期已經出現了大型單體建築,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半地穴式五邊形大房子是廟底溝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房子規模宏偉,工藝複雜,寬敞明亮,結構考究,地面層層加工鋪設,牆面多施彩繪,應該是整個聚落的公共聚會場所,這樣的建築,标志着文化意義上“最早中國”的形成。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廟底溝建築複原(《何以中國》截圖)

廟底溝博物館,位于河南三門峽市的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2021年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學院設計,建築外觀如同交握的雙手,館内建築共分地下一層,地上兩層,采用覆土建築形式,主體建築位于地下,将公園綠地景觀和城市廣場融于一體,行人可以不進博物館而漫遊在博物館屋頂之上。

博物館整體空間宏偉大氣,色調以沙黃色為主,寓意史前文明在豫西黃土地上生根發芽。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廟底溝博物館(圖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館内陳展則以“花開中國”為主題,采用多元通道、幻影成像等科技,營造若幻若真的體驗。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廟底溝博物館(圖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廟底溝博物館(圖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07

石峁遺址:規模最大的史前石築城址

石峁古城,這座始建于4300年前,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是那個時代陝北、晉西至蒙中地區的中心,石城之壯觀,為史前東亞地區之罕見。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石峁古城遺址(《何以中國》截圖)

石峁古城核心區是高大巍峨的“皇城台”,這是四周以石塊包砌城階狀護坡的台城,有内外二重城牆,城内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城内可見墩台、甕城、角樓等附屬建築,甚至還有疑似後世的“馬面”結構,防禦森嚴。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石峁古城遺址《何以中國》截圖)

建立成的石峁遺址博物館位于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于2023年11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展區面積5943平方米,展出石峁遺址出土的和石峁文化時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和彩繪壁畫等各類珍貴文物688件(組)。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石峁博物館(圖源:石峁遺址管理處)

石峁博物館基本陳列包括“巍巍石峁”“王者之城”“都邑生活”“赫赫之名”四大闆塊,主題為“中華古國·文明王都”。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石峁博物館(圖源:石峁遺址管理處)

結語

“我們從哪裡來?”,是人類反複思考的大問題,發現古代,不僅僅是去發現一個個失去的世界,也是一次次精神的回歸,讓我們找到回家的路。

中華文明,貫通五千年的血脈,依然不老,今天的中國,依舊如旭日朝陽。

不論何時,我們永遠可以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

參考資料

紀錄片《何以中國》

《何鏡堂院士領銜設計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洛陽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最大生土建築》(同濟若本建築工作室)

《賈湖遺址博物館》(劉克成工作室)

好書推薦

《畫說六千年 打開中國美術的另一扇門》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知名藝術史學家曹星原撰文、專業視覺記錄師陳媛媛配圖,幫你打開一扇門,看見6000年中國美術的另一面。

2尊佛像、3件器物、39幅字畫、90餘張視覺插畫、100餘幅文物照片,帶你領略中國美術的另一面。從史前彩陶、青銅器物、壁畫佛像到近現代書畫,為讀者搭建系統的中國美術史架構。了解數十位代表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及作品。内文特種紙印刷,清晰還原書畫細節;裸脊鎖線裝訂,平展閱讀,解放雙手。

《圖解中國園林》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本書由景觀園林專家同時也是浙派園林科普作家執筆,融專業知識與景觀鑒賞于一體,從山石、水體、建築、植物四方面入手,講解古典園林的造園特色和造園手法,每種景觀的營造還給出兩個園林的實際案例以幫助了解。書中有350餘幅圖檔,線圖結構清晰,用于講解造園手法和園林專業知識;平面圖用于觀看園林地形與構造;實景圖則景色優美,可直覺感受園林的魅力。

《藏在木頭裡的智慧:中國傳統建築筆記》

豆瓣9.2!摘得“白玉蘭”的中華考古紀錄片,聆聽穿越時空的對話

本書沒有落于介紹具體建築的窠臼,而是從大處着眼,從傳統建築的建造邏輯入手,巧妙地分析了古人為什麼這樣建造的原因,并詳細解釋了建築随技術發展而出現的變化,讓讀者在了解了傳統建築内部構造的同時,深深歎服于中國古人的智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希望大衆在關注中國傳統建築時,不僅是因為“傳統”,更因為其中所蘊含的那些能夠超越時代的建造的智慧與設計的品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