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作者:餘飛

01 | 青島開搶人才

掉隊的青島,今年在追趕的路上顯得尤為急切。

5月份以來,青島連續釋出了幾份重磅檔案,尋求産業上的突破。

比如5月23日釋出了《關于印發青島市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年)的通知》,5月31日釋出了《關于印發青島市人工智能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通知》。

産業是一個城市的靈魂。

有一種觀點是,“城市”,是先有“市”後有“城”,并且“城”因為“市”才能存活下去。而這裡的市,就是指貿易,而貿易的根本則是産業。沒有産業,買賣便無可依托。

是以,産業對于城市重要性無以複加。城市的興盛,必然是産業的興盛。城市的衰弱,必然也是産業衰弱引發的。

而要發展産業,人才必不可缺。是以,7月1日青島出台了《青島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确提出:

力争到2026年,新引進青年人才45萬人以上,青年群體占全市就業人員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來源:青島釋出

這樣的檔案,今年在追逐産業更新路上的重慶、廈門也出台過。

4月份,面對人口大跳水,重慶釋出了《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2024—2027年)》,正式開啟了其搶人操作。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重慶的目标是:

2024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30萬人以上(其中,市外來渝5萬人以上)。2025—2027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年均40萬人以上(其中,市外來渝年均6萬人以上)。4年累計促進150萬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努力讓重慶成為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在西部就業創業的首選之城。

4月份,廈門也出台了《關于為來廈求職和見習實習大學生提供免費住宿保障實施方案》,提出:

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可享受長達12個月的免費住宿。

按照方案,畢業3年内來廈門求職、見習,且個人在廈門無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全日制大專(含)以上畢業生(本地大學生集體戶視同非本市戶籍);來廈門實習的非本市生源全日制大專(含)以上在校大學生,符合條件者均可全程線上申請享受該政策。按照每人“一張床”的住宿标準保障,原則上兩人一間,每間最多不超過3人。

02 | 搶人背後

和重慶、廈門一樣,青島開搶人才背後,主要有兩大因素:一個是人口增量壓力,一個是産業更新需求。

第一,人口增量壓力。

重慶之是以定下“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是因為這座城市在2023年的人口增量創下了多個唯一和第一。

是主要城市中,人口減少量第一的城市。是四大直轄市中,唯一負增長的城市。是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唯一負增長的城市。是目前公布人口資料的200多個城市中,人口減少量第一的城市。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制圖:城市财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廈門搶人背後,也有人口增量壓力。

最近四年有三年,廈門常住人口增量隻有幾萬人。去年增量跌至1.9萬人。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制圖:城市财經;資料:廈門市統計局

青島,壓力更大。因為整個山東,這兩年常住人口減少速度非常快。

2023年,山東省常住人口減少了39.82萬人,減少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河南。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制圖:城市财經;資料: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最關鍵的是,去年山東下轄的16座城市,隻有濟南、青島尚有人口增量,其餘都在減少。而濟南和青島的人口增量,也是微乎其微。

青島去年增加了2.94萬人,濟南增加了2.2萬人。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制圖:城市财經;資料:青島市統計局

縱觀過去二十年,青島常住人口增量最高的時候,也不過21萬多。在中心城市中,青島的人口競争力并不強。

在中心城市瘋狂增長的年代裡,深圳、廣州都是每年都是五六十萬人口增量,成都、杭州、西安、武漢等城市都是三四十萬的人口增量。

随着全國人口徹底轉向,青島的人口競争力越發疲軟,明年很有可能會陷入負增長。

是以,搶人必須進行。

第二,産業更新需要。

這些年青島乃至整個北方大多數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都慢了下來。太原一季度的GDP增量甚至為負。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任澤平說,南北發展的速度差異,核心邏輯在于市場化程度上的差異。這一點,非常正确。

正是市場開放程度上的差異,導緻了産業結構上的差異,最終加大了經濟、就業上的差異,引發了人口、經濟、産業、财富等各種生産要素自北向南移動。

北方城市想要追逐,除了加大市場開放力度、解放思想外,還要效仿南方強城,抓招商,抓産業。

青島也曾風光無限過。

民國初期,與上海和天津合稱為“上青天”,地位堪比如今的“北上深”。

1949年,青島的GDP位列全國第五,比武漢、廣州、北京都要強。然而,2010年之後,青島卻徹底掉出了前十,被甯波超越。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如今青島的工業年總産值,隻有1萬億出頭,而深圳光是電子裝置制造業的年産值就有2.5萬億,北京軟體業的年産值為2.4萬億。曾經作為青島底色的工業,跟别的城市差距越拉越大。

關于青島經濟放緩的核心原因,本号在之前寫青島的多篇文章中強調過,脫實向虛速度過快。

2022年青島的第二産業占比為34.8%,要知道2015年,青島二産占比還高達43.3%,2010年更是高達48.7%。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來源:青島統計局

同期的甯波,2010年的第二産業占比55.4%,2022年為47.2%,占比合理下滑,廣義制造業在經濟中占比仍接近一半。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制圖:城市财經;資料:甯波、青島、天津統計局

在這種背景下:

1,青島、甯波之間的格局被打破。甯波在2017年順利超越青島,取代青島在五大計劃單列市第二城的席位。

2,青島沒有誕生出新的現象級企業。

公衆号“秦朔朋友圈”概括,看看今天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排名靠前的很多是代表着産業時代潮流的“新物種”——京東、阿裡、騰訊、蘇甯、小米、京東方、順豐、百度、拼多多等等,但青島入圍的卻依舊是一些舊面孔——海爾、海信,都是上世紀90年代培育出來的“老金花”。

是以,今年對産業的更新與布局,非常上心。

要完成工業增加值回歸、制造業占比回歸、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比提升,就需要不斷更新落後産業、布局新興産業。

要做到這些,需要資金,需要技術,更需要人才。

這才是青島着急搶奪人才的核心目的。

03 | 青島,沒有退路

從今年青島的一系列動作來看,主要集中在三件事情上:

第一,追逐風口上的豬,布局新能源汽車産業。

5月份青島出台的《青島市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力争整車産量達到40萬輛。

而2023年,深圳、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産量就過百萬。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制圖:城市财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在新能源汽車産業上,青島的布局并不算晚,但奈何時運不濟,天不助青島。

城市進化論梳理的資料顯示:

2013年,青島率先入選全國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拉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序幕。2014年,彼時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北汽新能源将北京外首個生産基地放在青島。這也是青島首家整車生産、銷售的新能源汽車綜合基地。到2017年,北汽新能源成為國内首家年産銷超過十萬輛的純電動車企。青島也迎來新能源汽車賽道高光時刻。此後又迎來了一汽大衆、解放新能源、奇瑞汽車等整車企業。

但命途多舛。北汽生産的低端新能源汽車主打面向B端,2020年後,在B端訂單萎縮、消費需求更新以及疫情等多重壓力下,北汽新能源成了“最倒黴的人”,寒氣也難以避免傳到青島身上。

之後青島重倉奇瑞、高合,然而兩年前引進的高合汽車,今年年初,竟然宣布停工停産6個月,一時間陷入了輿論漩渦。

這才有了5月份的檔案,顯然青島要死磕新能源汽車,畢竟這是風口上的豬。

面對大風口,沒有哪個城市不心動,哪個企業不心動。

對于企業來說,在時代機遇和政府支援疊加下,誰能成功,誰便是下一個華為。

對于城市來說,争奪風口,本質就是争奪産業,争奪未來的發展潛力。

第二,強力押注內建電路産業。

除了補齊新能源汽車短闆外,內建電路也是今年青島強調的重點産業。

2月,青島半導體先進裝備研發制造中心項目、青島托普沃德晶片檢測産業園項目、青島墨氪功率晶片檢測項目同時開工。

3月,富士康增資1億元建設青島新核芯高端封測項目。

4月,中科儀(南通)半導體裝置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分公司開業。合肥貝斯蘭濕法裝置總部研發生産基地項目和科新微電子晶片設計總部項目正式簽約。

5月31日舉行的“央企青島西海岸行”活動中,由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旗下中科億海微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中科億海微系統項目簽約,主要從事智能冰櫃控制晶片、新一代水聲裝備晶片研發銷售業務。

6月份,青島市上司班子再次南下問道深圳、上海、揚州等城市。

在深圳,走訪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極視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雲天暢想集團;在上海,走訪了盛美半導體裝置(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凱世通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誠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智車(上海)實業有限公司;在揚州,走訪了晶通(高郵)內建電路有限公司。

從行程安排看,內建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企業是此番走訪考察的重點,尤其是內建電路,且目标指向也很明确:

加大産業鍊上下遊企業招引力度,吸引更多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企業落地青島。

之是以集中在內建電路、科技企業,是因為內建電路與電子産業,已經被青島市政府定調為青島破局的關鍵。

2023年,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四部門聯合釋出的《新産業标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了新興産業8個領域和未來産業9個領域:

新興産業8個領域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

未來産業9個領域包括,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資訊、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

這是中國能否實作科技強國的關鍵,也是決定未來城市沉浮的關鍵。未來誰能主導這些産業,誰便是王者。

內建電路,便是新一代資訊技術中的一種。新一代資訊技術包括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闆顯示、高性能內建電路和以雲計算為代表的高端軟體。

內建電路,是中國能否突破卡脖子的技術之一。自從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央全力加注晶片技術攻關。

不僅對晶片企業開啟降稅免稅措施,還建立了支撐內建電路發展的基金。

不久前,國家內建電路産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立。

相關分析認為,大基金三期有望撬動超過1萬億的投資額,按照5年投資周期,預估每年投入到先進內建電路制造環節的資金量有望達到2000億元。

從周期來看,國家大基金前兩期的存續期限已經長達十年,而最新成立國家大基金三期存續時間更久,長達15年。

機構表示,國家大基金三期的成立,标志着國産半導體産業在自主可控、技術創新和産業更新方面邁出新的征程,有望延續“強鍊補鍊”的國産化使命。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為此,此前青島召開重點産業鍊“鍊長制”工作推進會議上,明确市四大班子主要上司均出任“鍊長”,深入實施“鍊長制”。由曾贊榮擔任內建電路産業鍊“鍊長”,抓項目、抓投資、抓招商,足見青島市對該産業發展的重視程度。

第三,押注人工智能産業。

5月末,青島釋出了《青島市人工智能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檔案提出的總目标是:

2026年,我市人工智能産業總體水準處于全國前列,高能級算力與資料基礎設施持續優化,海洋大模型與重點行業大模型國内領先,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賦能應用生态更加完善。

氣運不再!北方第三城,沒有退路了!

細化的小目标是,到2026年:

第一,打造2—3個國家級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5個以上人工智能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揭榜國家人工智能創新任務15項以上,産業鍊協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第二,打造10個左右人工智能産業集聚與賦能應用特色園區,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細分領域企業,加快建構資源集中、合作高效的産業叢集。

第三,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算力總規模達到12EFLOPS。存儲總量達到10EB,先進存儲容量占比達到30%以上,重點行業核心資料、重要資料災備覆寫率達到100%。

第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産品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度融合與賦能應用,培育推廣200個“人工智能+”典型示範應用場景,争創國家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示範基地。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産業更新是最困難的事情。因為更新意味着改變,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圈,意味着要面對未知,要面對不确定性。

城市和人一樣,喜歡确定性,厭惡不确定性,這是天性,很難改變。所有熟悉的永遠都是好的,陌生的都是壞的,是以大多數人在舒适區裡面無法自拔。

而且,産業更新一件需要費時費力、且回報周期很長的事情,不僅需要耐心資本的長期投入,更需要人才源源不斷地支援。

然而,即便如此,青島也沒有退路,擺在青島以及衆多城市面前的路也僅此一條。

不破不立,大多數城市隻能迎難而上,孤注一擲,準備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放手一搏,方能為自身創造機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