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一群人,他們是産業的行家裡手,點綴在廣東的鄉間田野,活躍在農業産業鍊上,在鄉村振興路上成就了自己,幫助了他人,他們就是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的“農村鄉土專家”。在推動産業發展中,他們積極對接農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典型村,助力“百千萬工程”建設,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今年4月以來,省農業農村廳啟動了“萬名鄉土專家服務‘百千萬工程’優秀案例征集活動”。本期選播的優秀案例,是河源市鄉土專家葉濃青為了重振家鄉古竹荔枝産業,返鄉創業10多年來,關聯村民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持之以恒不斷學習和推廣良種良法,實施荔枝園更新改造工程,重新煥發産業新優勢,再現河源荔枝滿山紅的産業新景象,讓古竹村民守護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古竹荔枝,曾是萦繞在外出遊子葉濃青腦海裡的一味鄉愁。
在他的記憶裡,古竹荔枝有着輝煌的過去。上世紀90年代,河源市紫金縣古竹鎮(現為江東新區古竹鎮)就被廣東省委、省政府列為“一鄉一品”種植基地,當地荔枝迎來黃金發展期,逐漸形成規模化發展,成為當地農民緻富的“搖錢樹”。但在2000年左右,古竹荔枝産業逐漸衰落,成為了當地人内心深處的一種遺憾。
葉濃青(左)
家鄉荔枝從輝煌走向衰退,葉濃青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高中畢業後,葉濃青一直在外地務工、經商多年,但關于家鄉古竹荔枝的榮耀,一直深藏在他心裡,成為了他後來返鄉創業的最初動力。
2012年以來,為加快推進荔枝産業更新改造,增加農民收入,振興鄉村經濟,返鄉創業的葉濃青承擔起河源荔枝産業更新改造工作,十年如一日,引智授技,引進新品種,傳授種植技術,對接市場,從一産出發,二産為輔,三産引領,為荔枝的發展獻智獻力,以聯農帶農助農的發展模式,示範帶動發展規模化标準化種植5000多畝和荔枝品種改良約2000多畝,讓荔枝這一古竹鎮的傳統産業重煥生機。
成立合作社,喚醒“古”荔枝
2012年,為了那一味鄉愁,葉濃青回到家鄉做起了新農人,成立古竹滿山紅荔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關聯村民抱團發展,決心重振家鄉古竹荔枝産業。
在葉濃青看來,古竹荔枝雖然停滞衰退,但經曆過黃金發展期所形成的産業基礎依然厚實。而且與珠三角地區荔枝不同,古竹鎮荔枝晚熟,這種優勢得天獨厚,理應有更好的發展。“古竹荔枝有自身的優勢,隻要有決心,有思路,我們就能闖出一條路,讓古竹荔枝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回鄉創業的葉濃青雄心勃勃,他要讓家鄉的荔枝漫山紅。
在潛在的優勢面前,這位歸鄉創業的遊子常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曾經的搖錢樹沉寂了那麼久?與此同時,從化、增城、東莞等珠三角地區的荔枝産業蓬勃發展,這更加讓葉濃青覺得振興家鄉荔枝時不我待。
為此,他跑遍了古竹鎮和相鄰臨江鎮的村莊,與種植戶交流,請教種植能手,主動與政府農業部門聯系,獲悉農業政策發展動向;同時深入全省各地荔枝産區學習取經,積極參加荔枝産業相關會議,不斷與行業人士交流學習,了解市場動态,學習荔枝種植前沿技術。
經過不斷的走訪學習和嘗試,善于學習的葉濃青也逐漸從一個新人成長為荔枝種植專業人士,并被選為廣東農村鄉土專家。前期的努力付出得到了極大認可,這給了葉濃青巨大的鼓勵。
2012年,葉濃青在古竹鎮有着“荔枝之村”之稱的水東村成立了滿山紅荔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他把自己對古竹荔枝的信心和決心寫進了合作社的名字裡。據了解,合作社成立營運10多年來,目前已加盟了100多戶,成長為一家以傳承創新集荔枝、龍眼地方特色果蔬産業為核心,集荔枝種植、生産、管理、研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省級示範社。
改良舊品種,煥發新優勢
在不斷的學習和走訪過程中,珠三角地區荔枝産業的蓬勃發展讓葉濃青豁然開朗,一直困擾他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不合理的種植結構、落後的管理技術和理念是阻礙古竹荔枝産業發展更新的主要因素。”葉濃青認為,“改良品種适應市場發展需求,我們的古竹荔枝才有出路。”
後來,為了學會荔枝品種改良技術,葉濃青找到國家荔枝龍眼産業技術體系深圳綜合試驗站、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河源分院等機關學習,在農科專家的教育訓練指導下,學會了荔枝高位嫁接技術。
學成歸來,這給葉濃青内心多年的夢想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古竹荔枝想要重制生機,必須高接換種。”葉濃青這麼說也是這麼幹的。同時為了更好推進荔枝改良更新,葉濃青還多次組織社員前往惠州、東莞、增城、從化等主産區的荔枝基地參觀學習,接觸行業新觀點和先進理念,開闊了村民的視野。讓村民社員深刻領悟到,故步自封隻有死路一條,隻有擁抱新技術,改良古竹荔枝品種才有新出路。通過不懈努力和學習推廣,越來越多村民加入了品種改良的隊伍。從2016年春開始,葉濃青開始走村串戶宣傳推廣品種改良技術,帶領村民上山将古竹鎮低産懷枝進行高接換種,換上了仙進奉、嶺豐糯和糯米糍等經濟價值相對較高的荔枝。
據統計,10年來,葉濃青推廣良種良法新品種示範園100多畝,示範帶動标準化種植約5000多畝和品種改良約2000多畝,品種改良面積逐年增加,帶動包括古竹和臨江等鎮近1000餘戶以“荔”脫貧緻富,間接帶動了10000多畝老果園優化更新改造,引進新品種10多個和制定了荔枝農業地方标準2項及相關标準等,建有果蔬供應基地,生産的“滿山紅”荔枝獲得“無公害農産品認證”,注冊了“萬荔湖”荔枝商标。
通過高接換種品種改良及老果園優化改造更新,古竹荔枝生機重制。目前合作社示範種植基地已經發展成為“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河源)荔枝種質資源圃基地、荔枝标準良種良法展示園” 、廣東荔枝品牌示範基地、河源市科普教育基地。
據了解,古竹鎮現有荔枝林面積近萬畝,其中水東村種植有荔枝、龍眼約2600畝,原有荔枝品種主要有三月紅、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禾枝,現有荔枝改良品種有井崗糯、冰荔、玲珑、香蜜荔、情人荔等。
推廣新品種,創造新效益
通過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改變農民思想管理和農業發展方式,通過學習荔枝嫁接改良技術對古竹荔枝進行了品種改良更新,通過技術創新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不斷推進荔枝深加工研發新産品……十多年來,為了重振家鄉荔枝産業,葉濃青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作為河源市現代荔枝産業發展的開拓者和帶頭人,葉濃青希望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推廣良種良法,創新經營,深度喚醒和改造村裡那一片片曾經輝煌過的荔枝林,帶領村民社員再造“搖錢樹”。
至今,葉濃青主導引進荔枝新優品種有10多個,經過多年研究培育的新品種新技術示範試驗在河源當地推廣應用已取得良好效益,帶動種植戶增收緻富。
據統計,近年來,圍繞荔枝良種良法推廣,葉濃青先後舉辦荔枝果園更新改造、新品種介紹與高接換種技術推廣和荔枝種植等相關技術教育訓練會100多期,培育了荔枝現代産業技術新荔農近2000餘人,解決上千人在家就業。同時在生産實踐過程中,葉濃青不斷完善合作社經營模式,建立了“合作社+科研院校+社會集體+村集體+基地+标準+農戶+供應鍊+電商平台”關聯經營模式,通過打造标準化種苗基地,差異化種植品種各異的古竹荔枝,實作連年豐産豐收,鮮果銷售均價在60元/公斤,研發出系列荔枝幹、荔枝酒、荔枝蟬茶、荔枝蛋酥、荔枝臘味等多類商品已投入市場,在這個基礎上實作了大部分社員個人所得增加4.5萬元以上,促進了當地荔枝産業良性發展,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些年,為了聯農帶農發展,提高荔枝的産量和品質,我不是在田間地頭就是在農戶家裡,平均每天要跑十幾戶,跑得勤了,與農戶成了朋友,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為了振興家鄉古竹荔枝,葉濃青十多年如一日堅守,耕耘,慢慢地走進了荔農的心裡,被村民稱為“荔枝土專家”、“荔枝科技達人”,成為了當地振興荔枝産業的帶頭人。“我希望荔枝能夠真正讓古竹鎮村民富裕起來,不僅如此,還要帶動鄰近鄉鎮共同緻富。”葉濃青對此滿懷希望。
如今“百千萬工程”推進如火如荼,古竹荔枝大有可為。作為河源荔枝的主産區,古竹鎮正因地制宜,立足古竹特色,圍繞荔枝産業鍊,深度培植産業,深入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荔枝·紅道”示範帶為主抓手,做強做大水東、槎嶺等“一村一品”,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作者】曾凡美 賴巧芳 (河源市農業科技特派員)
【來源】河源市農業農村局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