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首載于《名醫别錄》,言其“辛,微溫”,主“蠼螋尿瘡”,“多食令人氣喘”。較全面地介紹了魚腥草的性、味,功用,主治和使用注意。《本草綱目》引陶弘景言“俗傳食蕺不利人腳,恐由閉氣故也。今小兒食之,便覺腳痛。”可見陶弘景對過食魚腥草而緻的“氣喘”或“不利人腳”進行過分析或臨床觀察。《常用中草藥手冊》言:“清熱解毒,治乳腺炎,蜂窩織炎、中耳炎、腸炎。”現普遍認為魚腥草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作用,廣泛應用于肺癰吐膿,痰熱咳喘,熱痢、熱淋,癰腫瘡毒等症的治療。
《本草綱目》雲:“其葉腥氣,故俗呼為魚腥草”。除此之外,其異名還有蕺、岑草、葅菜、蕺菜、臭腥草等。
藥膳
魚腥草豬肺湯:魚腥草30g,桔梗12g,杏仁12g,豬肺250g。以上一起入鍋褒熬湯飲。清熱解毒,排膿消癰。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痰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
魚腥草炖排骨:将魚腥草200g先煎液,過濾,豬排骨300g放入煮鍋中,倒入魚腥草液,開始炖煮。肉熟後加适量鹽和味精,飲湯食肉,分2~3次吃完,每周2次。清熱解毒,排膿。用于肺熱咳嗽、肺癰咳吐膿血、痰黃稠等症。
中醫
中藥魚腥草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鮮全草或幹燥地上部分。主産于浙江、江蘇、安徽、湖北。鮮品全年均可采割;幹品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幹。本品具魚腥氣,味澀。以葉多、色灰綠、有花穗、魚腥氣濃者為佳。生用。
本品性味辛,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功效。
注意:1)本品含揮發油,不宜久煎。2)合成魚腥草素的副作用一般輕微,口服後有魚腥味,肌内注射時少數患者局部疼痛。陰道内給藥時,個别病例會出現陰道充血。上述反應停藥後均消失。但另有報道,應用魚腥草注射液可引起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或引起大疱性藥物性皮炎,應加以注意。
不良反應
魚腥草首載于《名醫别錄》,言其“多食令人氣喘”。《本草綱目》引孫思邈言“有腳氣之人食之,一世不愈。”又引孟诜語“小兒食之,三歲不行。久食發虛弱,損陽氣,消精髓。”陶弘景亦言:“俗傳食蕺不利人腳,恐由閉氣故也。今小兒食之,便覺腳痛”。由此可見,古人普遍認為魚腥草不宜多食,多食有損人體。而現代普遍認為,魚腥草無毒,副作用也小。民間用魚腥草作蔬菜食或給豬作青飼料,雖食用大量,也未見有中毒及不良反應。合成魚腥草素給小鼠灌服LD50為(1.6±0.081)g/kg。小鼠每日靜滴75~90mg/kg,連續7天不緻死。犬靜滴38mg/kg或47mg/kg,無明顯異常。解剖可見心、肺、肝、腎、脾、胃、腸等均無異常變化。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犬每日口服80mg/kg或160mg/kg,連續30天,對動物食欲、血象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影響。但可引起不同程度嘔吐及流涎。
魚腥草注射液
魚腥草注射液是取鮮魚腥草2000g進行水蒸氣蒸餾,收集初餾液200ml,再進行重蒸餾,收集重蒸餾液約1000ml,加入7g氯化鈉及5g聚山梨酯-80,混勻,加注射用水使成1000ml,濾過,灌封,滅菌,即得。魚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藥理作用主要有抗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過敏和平喘等。常用于治療肺膿瘍,痰熱咳嗽,白帶,尿路感染,癰疖等疾患。其不良反應主要為臨床應用肌注時,少數患者有局部疼痛;陰道内給藥時,個别病例出現陰道充血。上述反應在停藥後均消失。臨床應用個别也有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縮型皮炎或藥疹、過敏性紫癜、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早在1988年,人們已經注意到魚腥草注射液可能會有嚴重不良反應,相應的監測也随之開展;2003年8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在《藥品不良反應資訊通報》中向社會通報了魚腥草注射液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情況,并提醒醫生和患者慎用這類藥品。
現代藥理
中藥魚腥草主要含揮發油,黃酮類,多糖,生物堿,酚類化合物,有機酸,蛋白質,氨基酸等。
中藥魚腥草所含魚腥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鍊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傷寒杆菌以及結核杆菌等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細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非揮發性成分有抗病毒作用。能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此外,還有利尿、抗炎、鎮痛、止血、促進組織再生和傷口愈合以及鎮咳等作用。
時間: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