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6月28日,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周迅憑借《不完美受害人》獲得最佳女主角,二封白玉蘭視後。在白玉蘭背景,周迅接受采訪時正面回應《如懿傳》被全網吐槽:“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沒有關系,反正這個空間是大家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開心就好。”

兩個多月前,《如懿傳》因為被重新解讀遭到廣泛嘲諷,周迅“人淡如菊”的人設似乎不再令人信服,不少聲音開始質疑周迅的演技。正當大家好奇周迅方會如何進行“危機公關”時,從5月28日到6月28日,一個月時間裡,周迅連拿四個最佳女主角,都是頗具分量的專業性獎項。

觀衆對《如懿傳》的批評,提醒了每位演員:作品和角色伴随演員終身,演員必須對自己的作品和角色負責;而之後一個月時間,周迅的連續獲獎,也證明了演技才是演員回應争議的最好方式。

《如懿傳》争議:觀衆視角的變化

因為前有《甄嬛傳》這一頂級IP,同原著作者的《如懿傳》自宣布影視化起就備受關注。《如懿傳》的制作投入堪稱豪華,總投資額達到驚人的3億元人民币,劇組精心挑選周迅和霍建華擔綱主演,更為該劇增加更多的話題性和市場号召力。

不巧的是,當時由于《延禧攻略》先發制人,《如懿傳》播放量敗下陣來,但口碑是占據上風的。甚至迄今,《延禧攻略》的豆瓣評分是7.1分,《如懿傳》的評分為7.5分。熱播期結束,兩部劇先後遭到下架,很多觀衆也失去重新觀看的機會。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如懿傳》劇照

本來以為劇播完了,也下架了,事情也就完結了。孰料,去年7月,一位B站的遊戲UP主用《模拟人生4》的遊戲平台作為虛拟場景,吐槽劇情的不合理,遭到劇迷的反駁乃至攻擊。幾位遊戲UP主不滿,開始系列吐槽《如懿傳》,并在B站走紅,關于《如懿傳》的重新解讀風潮也由此開始。

2018年的時候,《如懿傳》好評居多,去年以來卻遭全網群嘲,并非2018年的觀衆都看走眼了。一方面,《如懿傳》的一些破綻被着重提及,比如服裝與頭飾濃濃的“義烏味”,某些橋段冗長且沒有實質性的推進,周迅的表演是否準确傳達角色等等;另一方面,也是更根本的原因,觀衆評價這部劇的立場變了。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如懿傳》劇照

2018年,更多觀衆代入的是如懿的視角。

如懿的原型是乾隆帝的繼後,一個在曆史記載中因違背聖意而斷發,進而導緻乾隆對其感情急劇冷卻,最終被遣送回京形同廢後的女子。劇集以此為藍本,探讨一個女人在深宮高牆之内,面對權力、愛情與自我之間的抉擇。

如懿并沒有按照傳統宮鬥劇的套路,利用心機和手段一步步攀登至權力巅峰,相反,她不願成為宮廷鬥争的工具,也不願為了權力犧牲自己的原則和情感。劇集試圖傳達,如懿在深宮的爾虞我詐中保持獨立,從未放棄過内心的純淨與真實。

然而,當2023年的觀衆更多站在衛嬿婉的立場,看到的就是如懿截然不同的一面。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如懿傳》劇照

觀衆意識到,如懿能站上“人淡如菊”、不屑于鬥的道德制高點,能追求忠誠、正直與光明磊落,是因為她出身于顯赫家族,總有忠心耿耿的仆人代勞髒活累活。

在如懿的視角裡,衛嬿婉等出身低微的嫔妃,她們的努力和掙紮“低級”又“粗鄙”。但站在更廣闊的階層視角下,她對于衛嬿婉等人的态度,不可避免地摻雜了階層偏見,當然也包含了不平等與歧視,包含了她對底層生存現實的無知與漠視。如懿維護個人尊嚴的方式,本質上也是在維護等級社會的結構穩定。

在這樣的視角轉變下,衛嬿婉作為一個出身低微卻憑借個人努力逐漸改變自己命運的角色,反而成為一些年輕人追求夢想、突破階層壁壘的象征。衛嬿婉逆襲的情節,滿足觀衆内心深處對于公平、機遇和平等的渴望,他們在衛嬿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産生強烈的代入感。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如懿傳》劇照

與之相對,如懿就成為既得利益者的化身,她所謂的“人淡如菊”(動辄“臣妾百口莫辯”或“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簡直是一種“何不食肉糜”。

對周迅的批評:“人淡如菊”的破綻

但從批評如懿到批評作為演員的周迅本人,這又是如何發生的?回溯一下時間線,2024年2月,一些吐槽《如懿傳》的視訊遭到投訴并被下架,這激發了UP主和網友的逆反心理:周迅不是戲裡戲外“人淡如菊”嗎,怎麼連合理的質疑都不能容忍?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B站有關《如懿傳》的吐槽視訊網頁截圖

争議持續更新,一些人對《如懿傳》的批評不再局限于劇集本身,而是擴大到對主演周迅的演技和為人等多方面的批評。到今年4-5月份,這場原本面向《如懿傳》的批評轉向周迅,成為全網熱議的話題。

先是一些UP主翻出《如懿傳》的紀錄片,并直覺地看到,在劇組中,大家都很尊敬周迅,基本上是圍繞着周迅轉。不必諱言,咖位大,則權力大(甚至大過導演),這種完全不合理的現象并不僅僅存在于《如懿傳》劇組。

如果批評者是經由《如懿傳》紀錄片反思一種普遍的劇組生态,對行業或許還是有力的改變性推動。這裡面可讨論的很多,比如《如懿傳》是否因為周迅對劇本的過度介入,導緻如懿的刻畫更多帶有周迅的價值觀?但讨論并沒有朝着這個理性的方向發展,相反,一些評論者順着批評的潮流,開始了各種曲解。比如一張廣為流傳的截圖,如懿在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等人死去的時候,都是一張冷漠臉。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如懿傳》劇照

這樣的解讀甚至延伸到現實中的周迅身上,嘲諷她與如懿一樣“戀愛腦”雲雲。但觀衆隻要重新看劇,就知道截圖完全是斷章取義,劇中如懿有多場哭戲,冷漠臉的圖檔屬于刻意選取。何況,眼淚從來就不是衡量情感深度的唯一标準,對于悲痛等情緒的處理,并不是隻能通過大哭大鬧展現,也可以采取更為内斂、深沉的方式。

為了增強對如懿/周迅的惡感,一些評論者還對衛嬿婉極盡美化。比如UP主在重新解讀衛嬿婉時,僅聚焦于她的一些正面行為,包括不提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陰暗面,比如心狠手辣、草菅人命。有短視訊還離譜地嗑起衛嬿婉與進忠這對CP,它不會告訴你:衛嬿婉飛黃騰達後,命人活活勒死進忠。

總之,對周迅的批評漸漸荒腔走闆,進入一種網絡極化狀态,由原先僅限于劇情的批評,再到臆想的、片面的、惡意的聲音成為主導,轉變為情緒宣洩。

演員的翻身仗:有演技才有底氣

觀衆有權重新解讀《如懿傳》,周迅也不是什麼不能批評的“神”。

很多人好奇周迅該如何回應風波時,周迅保持沉默,直到白玉蘭拿獎才正面回應。事實上,在風波過後,短短一個月時間内,周迅連拿四個最佳女主角。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周迅獲白玉蘭最佳女主角獎

在2021年全國公映的《第十一回》中,周迅飾演的金财鈴,頭燙大媽卷,皮膚不加修飾,穿着花哨的衣服,挂滿各種首飾,完全脫離她以往精緻、靈動的形象。無論是面對日複一日平凡生活的疲憊與無奈,還是在家庭紛争中的堅毅與溫柔,周迅都把握得很到位,展現了一個演員的極強可塑性。這個角色幫周迅拿到2021年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女演員(2024年補辦)。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第十一回》劇照

去年播出的電視劇《不完美受害人》,周迅不僅展現出林阚的專業與自信,更重要的是表達出了角色背後的脆弱與痛苦,讓觀衆能夠感同身受林阚在職業倫理、性别立場和個人創傷之間的艱難平衡,塑造出一個充滿沖突與掙紮的人物形象。周迅也憑借該角色拿到2024電視劇導演大會最佳女主角,以及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不完美受害人》劇照

去年上映的《涉過憤怒的海》,周迅飾演一位面對極端困境的母親景岚。當兒子的惡行不斷更新,景岚被迫直面現實的殘酷,她的情感從最初的抗拒、僥幸轉變為徹底的崩潰與絕望。周迅将這一過程展現得淋漓盡緻,讓觀衆能夠深刻體會到角色内心世界的翻江倒海,這一角色讓周迅成為了2024年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女演員。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涉過憤怒的海》劇照

一個月時間内,周迅憑借三個不同角色連續獲得四個獎項,表明她的演技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穩定且高水準的發揮基礎上。

這不是說,周迅連拿四個獎就說明她在《如懿傳》也有上佳表現。觀衆更有權利對任何一部影視劇進行重新解讀,這是創作者必須承擔的部分;演員也需要有直面角色争議的心理準備,畢竟每個角色都是演員職業生涯的一部分。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如懿傳》劇照

但我還是認為,如果因為對《如懿傳》的不滿、對周迅工作室投訴的不滿,而擴大化地否定周迅作為演員的能力是站不住腳的。

這不光是因為,當外界出現對她演技的質疑時,她能通過作品和獎項,作出最直接、最有力的回應;也更是因為,當我們過往在批評和抵制那些流量明星時,批評的核心往往是,他們在演技以外,将太多與業務無關的東西帶入了作品,影響了行業的良性發展。如果我們現在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另外一些作品和演員,那對我們期待看到更好的作品又有什麼幫助?

再獲視後的周迅,從《如懿傳》被群嘲風波中翻身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