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玫瑰的故事》中,方協文為了讓黃亦玫隻屬于自己,是以讓黃亦玫在上海丢掉工作在家獨自帶娃。
這天要吃飯的時候,方協文剛好回家,看到黃亦玫正在告訴剛3歲的寶貝女兒不要把金屬放到微波爐裡,那樣會炸時,他很好奇,“女兒那麼小又不會做飯,為什麼要告訴她這些呢?”
雖然黃亦玫聽出了他的潛台詞“以後你做飯不就行了,孩子這麼小就開始教她怎麼做飯了?這是要撒手不管了?”
不過黃亦玫沒有拆穿他,而是告訴他,要讓她從小知道生活常識。
後來女兒把牛奶弄撒了,方協文以為黃亦玫會去幫忙,沒想到黃亦玫繼續做自己的飯,同時問女兒,牛奶弄身上了,上次我們怎麼說要怎麼做來着,太初你媽媽怎麼教你的嗎?女兒嗯了一聲,然後自己就去清洗髒了的衣服了。
這一幕讓方協文都看呆了,疑惑“你就讓她自己洗?她才幾歲呀?”
黃亦玫說,“洗不幹淨我再洗,自理能力就是要從小培養的。”
對于這一幕,很多人都很贊成黃亦玫的做法,正如在《關鍵期關鍵幫助》這本書中,兒童教育家李躍兒通過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出發,拆解兒童發展的各個關鍵期,提倡“讓孩子在恰當的時機,獲得恰當的幫助。”
對于3-4歲的孩子的關鍵期,便是尋找精神愉悅。他們會對工作産生興趣,會學着融入群體,建立友誼,也在這個階段更加自立,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看了這本書,對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家長要提前了解孩子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的各個關鍵期,對孩子會進行的行動和心理變化有初步的預判,讓孩子能夠在一個大的範圍内可以自由發展。
就比如,0-2歲的孩子,是口、眼、手、腿的關鍵期,他們對于看到的就想啃,有動靜就要看,看到了就要抓,還有哪裡不平就要往哪裡走。
對于1-2歲的孩子,除了身體上的感覺覺發育,還有探索精神也在不斷生根,他們喜歡探索物品,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語言。
對于2-3歲的孩子,開始發展出“意識”來,從一開始的執拗敏感,到後來對情緒的掌控力,對于事物關系的想象力,在這個階段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包容,更要給孩子提供動手、動腦的工作空間,安撫孩子讓他們學會認知情緒。
從0歲到7歲,孩子融入幼稚園,融入了初級的社會,更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太多的教育誤區需要去規避,孩子的各項人格需要去培養。
這是一個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時代,也是需要家長對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去奉獻。
讓我們一起思考,對于孩子的成長關鍵期,你做到關鍵性的幫助了嗎?
#谷谷修##讀書筆記##關鍵期關鍵幫助##李躍兒##如何評價《玫瑰的故事》的黃亦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