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東出枞陽縣城銀塘路,沿G347國道行駛約十公裡,便來到𠙶山鎮境内的巡撫大橋。或許你并不知道,一座普普通通的公路橋,為什麼被當地政府命名為巡撫大橋,其實,這與當地五百年前有位名叫阮鹗的曆史文化名人有關。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史載,阮鹗(1509——1567),字應薦,号𠙶峰,枞陽𠙶山阮家享堂人,阮大铖的曾祖父。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抗倭名将,官至浙江、福建巡撫等職。

阮鹗,初任浙江提學副使(百度解釋說,相當于現在分管教育的副省長或省教育廳長)時,正值倭寇頻繁襲擾沿海百姓。憂國憂民的他,發誓一定要把倭寇徹底趕出國門。平時,除加大地方武裝訓練的力度不說,就連那些文弱書生也被他組織起來,親率他們操刀練箭,熟悉陣法,随時準備同倭寇作戰。

果然,沒多久,倭寇登陸,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杭州城門,消極緊閉,人心惶惶,大量百姓,逃到城下,乞求進城避難,城内官員,擔心倭寇乘機混入,遲遲就是不敢打開城門。城外百姓,跪求不起,哭聲震天。阮鹗見狀,對守城主官怒斥道:“為官本在為民,奈何坐視而不救?賊尚在數十裡外,坐棄吾民于賊乎?”說罷,手持長劍,監督士兵打開武林門。

為確定萬全之策,一面加強各城門守備兵力,一面下令,凡是攜帶行李箱子的逃難青壯年,一律從城門左邊進入,而婦女老弱者則從城門右邊進去,這樣有序入城,既可避免因互相擁擠而造成踩踏事故。為節省時間,又指令士兵跑馬傳餐,分發給後面的逃難百姓,最終趕在倭寇到來前,把所有難民安置在安全地帶,沒丢下一人。

阮鹗,禦倭有功,旋即被擢升為浙江巡撫(相當于省長)。嘉靖三十五年春,海盜首領徐海、陳東等率倭寇數萬人,分乘20餘艘戰船,在浙東登陸。阮鹗與遊擊将軍宗禮率兵800,迎擊倭寇于崇德三裡橋,三戰三捷。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不甘心失敗的倭寇,轉頭進攻桐鄉,阮鹗早有防備,他連夜殺進城中,率軍民死守桐鄉,并手持寶劍,對桐鄉知縣金燕聲色俱厲地說:“吾走,則汝斬我,惟汝亦然!”倭寇将桐鄉縣城重重包圍,拼死攻城。桐鄉縣城剛剛新修才一月,岌岌可危,幾次險些被攻陷。阮鹗,計出奇招,熔煉鐵水,潑澆倭寇。經浴血奮戰40餘日,桐鄉終于幸免于難。爾後,阮鹗率軍乘勝追擊,收複被倭寇攻陷的仙居。再移兵雁門,雪夜登舟山,重創倭寇。浙江全境,終于平定,朝廷将他晉升一級,賞賜金币5枚。

阮鹗積極主戰,和當時的浙江福建兩省總督胡宗憲(後因其與嚴嵩奸黨勾結、誣陷大臣、A錢财物等,畏罪自殺身亡)等主和派意見相左,受到排擠,被調離浙江,改任福建巡撫。在任期間,率領軍民多次重創侵擾浙、閩沿海地區的倭寇。戰功顯赫的阮鹗不僅沒有得到獎賞,反而遭到那些嫉賢妒能權臣的彈劾、暗算,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十六日,阮鹗遭到陷害被捕,押至京都。

阮鹗走後,福建莆田、福州、甯德等地,倭亂四起,多地被倭寇占領。沉迷道教、癡迷長生不老藥的嘉靖皇帝,如夢方醒,知道阮鹗是被冤枉的,但又礙于皇家尊嚴,隻是在下獄六天後,又将他釋放,貶為平民,賜歸老家。

隆慶元年(1567),阮鹗病重。其長子阮自侖上疏為父申冤,經戶部尚書馬森、兵部尚書霍冀聯名助力,隆慶皇帝下诏為阮鹗官複原職。同年十二月,阮鹗去世,賜通議大夫,谥忠定,著有《禮要樂則》《楓山章文懿公年譜》等傳世……

1598年,阮鹗次子阮自華中進士後,持續奔走呼籲,終于在萬曆四十二年(1614),阮鹗才得到徹底平反,并查清當年言官宋儀望彈劾的“搜刮民财、靡費軍饷”罪名,是公用于犒勞士兵,“怯懦畏敵”則是子虛烏有。朝廷為了挽回不良影響,撫慰阮家後人,便委派時任安慶知府連繼芳,帶着《谕祭文》,親自前往阮鹗墓祭拜。阮鹗去世47年後,蒙受56年的不白之冤,終于得以昭雪。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橋南不遠處的𠙶山腳下,有塊墓穴名叫“黃龍出洞”,這是鄉賢阮鹗的長眠地。如今,這位曆史文化名人的墓地,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也是枞陽和周邊遊客,節假日文化旅遊打卡的網紅地。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巡撫大橋背後的故事

為緬懷一代抗倭名将,2024年清明節,作者曾與家人一行數人分乘兩車,慕名去先賢阮鹗的墓地參觀拜谒。漫步在文化底蘊深厚的石階上,深深地被兩側古老而滄桑的石人石馬、赑屃馱碑等雕塑所震撼。一個曆史文化名人,死後能享此殊榮,可見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還是被朝廷認可的。據說,如此高規格的古墓葬,在安徽省境内除了鳳陽明皇陵,應該是名列第二了。

阮鹗雖是個文人,卻在危急關頭擔負起了一名軍人的使命與職責,這在今天看來,同樣富有深遠而重大的教育意義。他的傳奇人生,頗似宋末抗金英雄嶽飛。值得欣慰的是,家鄉枞陽父老鄉親,為了永遠銘記這位先賢,特将破所河上這座并不起眼的公路橋,命名為“巡撫大橋”,以茲永久紀念。

作者:錢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