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義安區老洲鄉“光輝歲月”村史展覽館和老洲鄉黨建文化館時,在專家學者一欄裡看到,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我的同學裴啟兵。我和他已經有20多年沒有見面,40年前在老洲鄉光輝學校一起讀書學習的印象已經漸漸模糊,作為他的國小和國中同學,當年的主要經曆,特别是上大學時我去南京大學看望他,受到他熱情接待時的情形依然曆曆在目,讓人回味。
裴啟兵同學比我年輕兩歲,1965年8月出生,也是義安區老洲鄉光輝村人。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系主任、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lan J. Heeger教授得力幹将。
他大學就讀于南京大學化學系,碩士及博士均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北京化學所,師從大陸高分子學界泰鬥錢人元教授。先後就職于瑞典淩雪萍大學、美國UNIAX公司、美國斯坦福研究院。研究興趣在人造肌肉、電子柔性材料等,先後在國際頂級科研期刊上發表高品質論文400餘篇,累計被引用3萬餘次,是國家海外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國際塑膠電子學界享有盛譽。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對于他的研究領域基本無感,他讀碩士、博士以後的具體情況了解也不多,但對于他讀國小和國中時的經曆,略知一二,特别是我們一起讀大學時的交往,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裴啟兵同學出生于老洲鄉光輝村原第一生産隊,臨近洲頭太陽島風景區附近,我出生于光輝村原第十生産隊,與原合作村(現中心村)相鄰,我們兩家分别處在光輝村的最南部和最北部。讀國小和國中時,我們都在一個班級。
那時候,鄉村學校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都很缺乏,常常出現一些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奇特現象。20世紀70年代初,我們剛讀國小時,學校隻能提供很簡單的課桌,上課坐的凳子需要我們自己從家裡帶去。記得繼父和母親以及村裡人開着善意的玩笑說:“你這上的什麼學啊,坐的凳子都沒有,還要自己帶。”意思是我們這批娃娃上的學不咋地,條件差。
那時候學校的确條件很差,不僅教師數量不足,教室也不夠用,以至于一年後一年級學生不能全部升到二年級,不少同學和我一樣,在一年級讀了兩年。那時候,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留級再讀一年很常見。但像我們這樣成為一年級的留級生,應該也是很少見的。
這種情況産生連鎖反應,又自然而然地導緻了另外一個現象。就是當時經常有家裡兄弟或姐弟二人一起讀書,并且在同一個班級。裴啟兵同學就是其中之一,他和他的姐姐都在我們這個班。還有兩位,來自光輝村原第十一生産隊的兄弟二人,哥哥裴學平和弟弟裴學和,也同時在我們一個班。
國小階段,我們都還年幼,又不住在一個村,平常交往也不多,印象已經模糊不清了。國中以後,特别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恢複聯考制度後,學校加強了對優秀學生的關注和培養,我們讀初二、初三時,已經是十五六歲的少年,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學習上比學趕超的競争意識也越來越強。當時,裴啟兵和我以及班裡的其他幾位同學一起,都被國文老師陶惠恩和數學老師曹昌福所看好,覺得都是值得培養的好苗子,加把勁國中畢業時,都有可能考入中專學校,跳出農門。這在當時,對于我們鄉村的孩子們來說,就是祖墳冒煙、一步登天的大喜事了。
初二時,我和裴啟兵以及後來考入中專或省重點中學銅陵市一中的幾個同學相比,成績差别不大,平常大考小考不相上下,每個人心裡也都在暗暗較着勁。可惜,初三後我的成績不太穩定甚至有所滑坡,特别是數學和實體的解題思路和技巧,已經沒有裴啟兵等幾個同學敏銳了。
1979年8月中考揭曉,那年我們光輝學校國中畢業班近50個同學中,隻有汪道發同學考入中專安徽省巢湖衛校,率先跳出農門,成為讓父母增光、老師自豪,令同學羨慕、村民贊頌,聞名整個光輝村的新聞人物。他畢業後一直在銅陵市衛生系統工作。後來很多人都為當年的中專生可惜。那時候的中專生,都是萬裡挑一的尖子生啊,如果讀了高中,穩穩地會考上如今985、211的一流院校。裴啟兵和李少平、沈新彬三位同學成績也很突出,同時被省重點中學銅陵市一中錄取。我和戴茂平等其他四個同學,雖然也曾被學校和老師看好,但中考成績還是差了一點,隻考進了當時銅陵縣的重點中學銅陵縣一中(現銅陵中學)。印象中,似乎還有兩個姓鄭的國中同學此後也分别考入了中專學校,一個讀的是某農業學校的獸醫專業,一個讀了銅陵師範。
省重點中學果然不一樣,兩年以後的1981年,裴啟兵同學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李少平同學考入合肥工業大學據說與找礦有關的地球實體專業。李少平同學大學畢業後先是在銅陵市某地質勘查隊工作,後來據說是到馬鞍山工作了,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見過。沈新彬同學後來考入省内某高校的化學系,畢業後在本市中學任教,最後工作的學校是他的母校銅陵市一中。
戴茂平同學聯考後被安徽省團校錄取,畢業後先後在銅陵縣(現義安區)各機關機關工作,多年來一直從事上司和行政管理工作。我1981年7月聯考達到中專錄取分數線,填報的是安徽省财政學校,因志願人數超額當年沒有被錄取。複讀一年後考入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我回到銅陵市,先在銅陵财專(現銅陵學院)工作,2001年初調到銅陵日報社,直至2023年4月退休。
回顧我們這些同學的學習和工作經曆,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可以說,我們是幸運的,是改革開放、恢複聯考制度的受益者,沒有改革開放這個曆史大轉折,就不會有我們後來的學習經曆和今天的命運。這其中,裴啟兵同學發展得尤其突出,他不僅走出了安徽,還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成為中科院的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教授,國際塑膠電子學界享有盛譽的專家。
裴啟兵教授受聘東華大學兼職特聘教授
我至今依然記得,1983年國慶節期間,我從蕪湖去南京大學拜訪他的情景。白天,他帶我參觀雨花台,遊玩玄武湖公園和莫愁湖公園。天黑以後,我們坐在莫愁湖公園的草坪上,微風拂面,暑氣漸消。我們一邊聊天一邊觀賞湖邊的風景,天上是皎潔的月亮,遠處有燦爛的燈火,兩個鄉鎮做題家,有幸考入大學并且在古都南京相聚,心裡的感慨自然是很多的。
晚上,我就住在他們寝室,還在他們南大校園裡和同學們一起看了一場精彩激烈的足球比賽。
那場足球比賽好像還很關鍵,當時中國足球隊的明星有左樹生、古廣明等。20世紀80年代的足球曾經帶給國人無限的希望與快樂,還有偉大的女排五連冠成為那個時代中國體育的最強音。國足、女排比賽都是國人十分關注熱捧的賽事,高校校園也不例外,遇到重要比賽,電視機前的觀衆總是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總之,那次南京之行,我受到裴啟兵同學非常熱情的招待,兩天時間,給我留下了難忘而深刻的印象。
大約是2004年前後,暑假期間,裴啟兵同學從美國回來探親。那時我已經從銅陵财專調到銅陵日報社工作。我和汪道發、沈新彬、戴茂平等幾個在本地工作的國中同學一起,和他見面相聚,交流彼此的情況。從那以後,20多年來,我們一直沒有再見面。
世界很大,我們都是從義安區老洲鄉光輝村考出去的,但裴啟兵同學卻遠走異國他鄉,幾十年時間就匆匆見了兩次。世界也很小,大約2020年前後,在一次飯局上,偶遇銅陵有色某二級公司的上司,說他的兒子在美國讀研,導師是義安區胥壩鄉的化學專業教授裴啟兵。我一聽立馬糾正說,如果導師是化學專業教授裴啟兵,并且确定是義安區某個洲上人,那我可以基本确定就是我的同學裴啟兵,他是老洲鄉人。
作者:王祥龍